拓展中的影像空間

拓展中的影像空間

——1945—1949年中國電影的透視 謝晉電影在中國電影史上的地位 論中國“第四代”電影導演群體的歷史地位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第1版 (2000年1月1日) 外文書名: Approaching Wider Image Space 叢書名: 電影學書系 平裝: 312頁 正文語種: 漢語 開本: 16 ISBN: 7810049089

商品描述


內容簡介
《拓展中的影像空間》為電影論文集,對建國50年來中國電影發展的歷程,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深入細緻的描述。全書共分三編。第一編從史的角度,描述了50年來的中國電影;第二編對中國電影“類型片”作了細緻的評析;第三部分對第四、五、六代電影導演進行了評述。
媒體推薦
《中外影視研究系列叢書》總序
《中外影視研究系列叢書》系“電影學書系”中的一種,是由北京廣播學院主持編寫的一套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和較強現實針對性的大型叢書,涉及影視藝術的歷史、理論和欣賞三個方
面。
中國藝術學作為學科教育正式進入高等學府,大約始於1916年的南京。之後,又走了一條“單科獨進”的道路,由美術專科到美術學院、音樂專科到音樂學院。而後起的電影學院、北京廣播學院,則更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這對於培養創作實踐人才,確實具備某種優勢;但對於培養藝術學理論研究人才和學科建設人才,卻由於“近親繁殖”的局限,缺少宏闊的人文背景依託,而不盡如人意。
電影學(Filmology)作為藝術學的一個分支,其學科建設.時間也不長;至於電視藝術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堂而皇之地進入國家正式頒布的學科建設目錄,更是遲至1997年的事。有中國特色的電影學和電視藝術學的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都遠遠滯後於創作實踐,並嚴重影響著中國社會主義電影電視藝術事業的健康發展.已是不爭的事實。北京廣播學院作為迄今為止國家批准設立的唯一的廣播電視藝術學博士點,理應肩負起加強有中國特色的電影學、電視藝術學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的學術使命。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理論思維能力的高低,從一個重要方面標誌著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文明水平的高低。理論來自實踐,又反過來給實踐以導向。覆蓋面廣、影響力大、滲透性強的電影電視藝術,在整個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美育中,起著別的姊妹藝術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電影、尤其是電視藝術,已經成為人民群眾的文化“主食”。電影電視藝術理論研究對於指導創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縱觀世界電影歷史,電影藝術的每一步發展無不依賴電影理論的指導和推動。從好萊塢敘事傳統、蘇俄的蒙太奇理論先鋒派美學思想、法國“新浪潮”觀念到六七十年代的“新好萊塢”,電影藝術的發展繁榮都與電影藝術理論的研究密切相關。無庸諱言,七八十年代之交,關於“電影語言現代化”的討論對我國電影藝術的發展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此,加強電影電視藝術研究和學科建設,刻不容緩,至關重要。這也正是我們編纂出版《中外影視研究系列叢書》的宗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人文科學一般以歷史學、哲學、宗教學和藝術學為四大支柱。而電影電視藝術較為繁榮的西方國家,其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都相當活躍。以美國為例,就擁有完備的影視藝術高校教育體系和高質量的影視藝術研究機構(美國電影研究院、美國電視藝術協會、美國高校影視教育學會等),出版了大量的影視藝術研究書籍,發行為數不少的影視藝術理論期刊(《電影評論》、《電影文化》、《廣角鏡》和《電影季刊>等),還頻繁召開各種影視藝術研討會和學術報告會(如“弗拉哈迪國際電影研討會”、哈佛大學的“電影年會”等)。所有這一切,無疑為美國電影(好萊塢和非好萊塢)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比較而言,我國的影視藝術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卻相當薄弱,對影視藝術各個領域豐富實踐的探和研究還缺乏應有的廣度和深度。我們希望這套叢書能夠填補一些這方面學術研究的空白並拓展相應的理論研究空間,能夠直接為我國影視藝術的發展鳴鑼開道和效綿薄之力。
《中外影視研究系列叢書>力圖從宏觀的角度把握影視藝術的本體特性,探索影視藝術的創作規律,闡述影視藝術的視聽綜合功能,並將影視藝術置於社會、文化和科學技術的背景中加以比較研究,從而增強對影視藝術全面透徹的理解和把握。其讀者對象不僅是影視專業的人士,也包括熱愛影視藝術的廣大觀眾。它努力引導讀者去經歷影視藝術發展道路上的無限風光,去默想影視藝術睿智的本質特性,去體味影視藝術中最動人的視聽綜合美景。
1999年12月
目錄
緒論:半個世紀的影像歷史 苗 棣 郭小播
第一編
在歷史的邊際追索與超越
——1945—1949年中國電影的透視 丁亞平
試論中國當代前期電影的社會文化氛圍與美學特徵 孟犁野
十七年新中國電影的輝煌與慘淡 潘若簡
論思想解放與電影中的“人性和人情”劉浩東
新中國電影:第三世界批評的筆記 戴錦華
世紀轉折時期的歷史見證
——論90年代中國影視文化 尹鴻
特定的歷史一文化場景與電影的抉擇
——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中電影的處境 鄭幼幼
90年代的世紀末情緒
——中國(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初探 沈芸
第二編
戰爭片與中國抗戰題材故事片 周政保
試論當代“娛樂片”的價值取向 方偉
中國當代城市電影的觀念衝突 陳曉雲
90年代新武俠電影漫論 金均海
民俗化:對民族歷史與現實的電影闡釋 劉德瀕
論當代電影中“畸形人”形象的審丑價值 王伯男
第三編
逃脫中的落網:凌子風導演藝術筆記 戴錦華
謝晉電影在中國電影史上的地位 李奕明
中國美學問題:胡金銓電影中的電影形式與敘事空間
為紀念胡金銓(1931—1997)而作
(西班牙)埃克托爾·羅德里格斯著
承上啟下的群落
——關於“第四代”電影導演的對話 吳貽弓
論中國“第四代”電影導演群體的歷史地位 少舟
世紀之末:社會的道德危機與第五代導演的壽終正寢 李奕明
我性的還是他性的“中國”
——張藝謀影片的原始情調闡釋 王一川
90年代中國電影景觀之一:“第六代”及其質疑 呂曉明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