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父子

君臣父子

君臣父子,出自:齊景公①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②,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譯文


君臣父子
齊景公向孔子問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說:“君王要像個君王,臣下要像個臣下,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齊景公說:“說得好啊!如果君王不像個君王,臣下不像個臣下,父親不像個父親,兒子不像個兒子。雖然有糧食,我吃得到嗎?”

註釋


①齊景公:名杵臼,繼齊莊公後繼位,公元前547年至公元前490年在位。
②君君:前一個“君”字為名詞,后一個“君”字為動詞,以下“臣臣,父父,子子”用法相同。了地方。其實,這首詩所寫的正是“既欲其生,又欲其死”的狀況,那棄婦的丈夫不是愛她欲其生,惡她欲其死嗎?

賞析


一句話概括,就是君臣父子,各就各位。也就是《大學》裡面所說的“知其所止”,《中庸》裡面所說的“君子素其位而行”。所以,這段話其實還是借用蔡志忠先生的那幾句話來翻譯最為生動而傳神:
“自己是什麼就做什麼;是西瓜就做西瓜,是冬瓜就做冬瓜是蘋果就做蘋果;冬瓜不必羨慕西瓜,西瓜也不必嫉妒蘋果。”
蔡先生是漫畫家,所以說得幽默。其實,這段話不過是說,只要人人安分守己,本色當行,做自己應做的事,盡自己應盡的一份職責、義務,社會也就相安無事,正常發展了。
不然的話,上司不像個上司,下級不像個下級,父親不像個父親,兒子不像個兒子。教師去賣布,文盲來教書,屠夫來治病,醫生去殺豬;或者,“黨政工青婦,一起來出書”,工農商學兵,都去做生意。那豈不會亂套了嗎?
曾幾何時,我們認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一套非常陳腐,尤其是在70年代的“批孔”運動中,簡直覺得是一套維護封建等級制度的反動理論,應該批倒批臭再踏上一隻腳,叫它永世不得翻身。現在看來其實不然,它裡面所包含的社會學、政治學內容實在是很深刻、很有道理的。所謂“甘做革命螺絲釘”的精神,不也就是做什麼就要像什麼的精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