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賢王祠

盛京賢王祠

盛京賢王祠,祠廟名,在瀋陽外攘門(小北門)外街北。《盛京通志》記載:賢王祠,初名怡賢親王祠,建於清雍正十二年。本是雍正帝為了紀念自己的手足心腹康熙帝十三阿哥、怡賢親王胤祥的祠廟。乾隆年間,陸續將清朝初年功勛卓著的諸王貝勒濟爾哈朗、多爾袞多鐸徠等俱祀祠中。

建築簡介


祠廟名。盛京賢王祠在外攘門(小北門)外街北。《盛京通志》記載:“賢王祠,初名怡賢親王祠,雍正十二年建。正宇五楹,配廡各三楹,大門三楹,耳房四楹,儀門一楹,碑亭一座,左右門各一楹,皆為琉璃瓦頂。”

歷史淵源


怡賢親王為康熙第十三子允祥,雍正帝即位,封為怡親王。受命總管戶部,“敬謹廉潔,家計空泛”,皇帝賜之錢糧二十三萬兩,辭之不受;宣諭再四,僅受十三萬兩。雍正三年(1725年)八月,京畿大洪水,受命總理京畿水利,多有建樹。雍正四年七月,賜御書“忠敬誠直,勤慎廉明”榜,諭曰:“怡親王事朕,克殫忠誠,職掌有九,而公而忘私;視國如家,朕深知王德,覺此八字,無一毫過量之詞。在朝諸臣,於忠勤慎明尚多有之,若敬直誠廉則未能輕許。期咸砥礪,以副朕望。”雍正七年(1729年)六月,奉命辦理西北兩路軍機,十一月有疾,皇帝親臨探視。病逝后,為之輟朝三日,素服三月。配享太廟,謚曰“賢”。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盛京建怡賢親王祠。
乾隆十九年,高宗第二次回巡,由吉林至盛京,一路周覽山川形勝,考察清初史跡,仰見列祖締造艱難,宗室諸王忠勇百戰,開國功勛彪炳史冊。想到盛京為龍興重地,應建祠以紀念諸王功勛。為此,九月十八日親下諭旨,令將配享太廟的通達郡王(雅爾哈齊)、武功郡王(禮敦)、慧哲郡王(額爾袞)、宣獻郡王(界堪)、禮烈親王(代善)、饒余貝勒(阿巴泰徠)、鄭獻親王(濟爾哈朗)、穎毅親王(薩哈廉)與怡賢親王(胤祥)一併祠祀。同時改怡賢親王祠為賢王祠,並將祠內碑亭移於正中,將皇帝的諭旨鐫刻其上。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又將睿忠親王(多爾袞)、豫通親王(多鐸)、克勤郡王岳托)俱祀祠中。

排位順序


祠內中位祀通達郡王雅爾哈齊、武功郡王禮敦及慧哲郡王額爾袞,東位為宣獻郡王界堪、禮烈親王代善、睿忠親王多爾袞、饒余敏親王阿巴泰、豫通親王多鐸,西位為穎毅親王薩哈廉、鄭獻親王濟爾哈朗、克勤郡王岳托、肅武親王豪格及怡賢親王胤祥,均南向。每年照例春秋仲月擇吉日致祭,由盛京將軍承祭,祭品用少牢一,果品五盤,每位前用帛一、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