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

原四會縣副縣長

陳德(1916—1968),原名德倫,號誌俠,參加革命后曾用章源、張源、陳章源、廖廣華等名字。大沙鎮黃崗陳屋村人。

民國22—26年(1933一1937)在廣雅中學讀書時,接觸進步思想。民國26年9月,他通過共產黨組織的關係,與同學高奕根、周益寬等人,奔赴延安,參加抗日軍政大學第三期班學習,是年冬,在延安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戰勝利后,陳德被派遣到廣州和香港繼續從事黨的秘密工作。1952年,在土改整隊中,因牽涉家庭出身和在香港一段時間與黨失去聯繫等問題,陳德受審查,並被錯誤地定為“階級異己分子”,給予開除黨籍和撤職處分。“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劫難有加,受盡折磨,終於在1968年8月23日被迫害至死。1979年1月9日,封開縣委為陳德平反昭雪,舉行追悼會,充分肯定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所作的積極貢獻,恢復一切榮譽。

基本介紹


陳德(1916—1968),原名德倫,號誌俠,參加革命后曾用章源、張源、陳章源、廖廣華等名字。大沙鎮黃崗陳屋村人,出身於富裕家庭。民國22—26年(1933一1937)在廣雅中學讀書時,接觸進步思想。民國26年9月,他通過共產黨組織的關係,與同學高奕根、周益寬等人,奔赴延安,參加抗日軍政大學第三期班學習,是年冬,在延安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又在瓦窯堡參加抗大第四期班學習,結業后返回廣東投身革命工作。
民國27年(1938)6月他回到廣州,即開展工運與民運工作。廣州淪陷后,西江特委決定留他在四會一帶從事秘密工作。黨組織授命他組建地方武裝,動員民眾抗日,發展黨員。他接受任務,與雷錫南等成立一個特別黨支部,並擔任支部書記。次年3月,特支改為四會縣臨時工作委員會;上級派譚丕桓任書記,陳德為宣傳委員。在此期間,他艱苦深入,善處敵友關係,不斷壯大革命力量。
至民國31年(1942),他先後在肇慶、始興、佛岡等地繼續做秘密工作。
民國32年(1943)他又回到四會,以教師職業為掩護,在黃崗進行發展黨組織的活動。同時對當時縣政府的一些上層人物和開明士紳做時勢教育工作,動員他們同情和支持革命,不做革命的絆腳石,使本縣的革命活動蓬勃發展。
民國33年(1944)秋,抗戰形勢惡化,大片國土陷入敵手。中共廣東省委號召各地黨組織積極開展武裝鬥爭。當時,陳德被任命為四會縣委書記,黃顯聲陳錚郎為委員。根據任務要求,縣委在黃顯聲帶領的集結自衛隊第三大隊作動員、部署,積極準備武裝起義,開展抗日游擊戰爭。民國34年春,起義隊伍80餘人按計劃向廣寧縣境挺進,在羅汶與廣寧的起義隊伍匯合。兩縣的起義隊伍組建成西江人民抗日義勇隊,由共產黨直接領導和指揮。義勇隊分別編為廣寧大隊和四會大隊。四會大隊由黃顯聲任大隊長,陳德任政委,陳錚郎任參謀。四會大隊在極其艱難困苦的環境里堅持鬥爭,為後來珠江縱隊西挺隊伍的到達,及開創粵桂湘邊區的武裝鬥爭打下了群眾基礎。
抗戰勝利后,陳德被派遣到廣州和香港繼續從事黨的秘密工作。民國36年(1947)底,他再次返回廣寧游擊區,任三區督導處秘書兼連隊指導員。民國37年秋,他奉命帶領武工組到四會、三水邊境開闢新游擊區。因情況複雜、群眾基礎薄弱而停止活動。後來,他和另兩位同志先後到香港向黨組織報到,等候分配工作。此時,陳德正患病,需留港治療,因而與組織聯繫曾中斷一段時間。民國38年4月,他在香港接受指派,返抵廣寧游擊區,再次率隊伍挺進四會、三水邊境的大南山,開創新游擊區。8月,大南山游擊隊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湘邊縱隊綏賀支隊獨立第一大隊(即四會獨立大隊),陳德任大隊長,在大南山一帶活動。同年10月16日晚,四會獨立大隊進入縣城,與南下解放軍及粵桂湘邊區縱隊派來的同志會師,迎來了四會縣的解放。
建國后,陳德先任四會縣軍事管制委員會副主任,隨後又任四會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1952年,在土改整隊中,因牽涉家庭出身和在香港一段時間與黨失去聯繫等問題,陳德受審查,並被錯誤地定為“階級異己分子”,給予開除黨籍和撤職處分。同年冬,被調往封開縣糧食局工作。1957年6月19日中共廣東省委監委複議批准,撤銷把陳德定為“階級異己分子”的決定,並恢復他的黨籍,重新安排他任封開縣糧食局副局長。在整風反右運動中,陳德又因所謂“歷史”與“出身”問題,被劃為“地方主義分子”,再次被開除黨籍,並受降職降級外分。“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劫難有加,受盡折磨,終於在1968年8月23日被迫害至死。
1979年1月9日,封開縣委為陳德平反昭雪,舉行追悼會,充分肯定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所作的積極貢獻,恢復一切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