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拉西亞戰役
塞拉西亞戰役
塞拉西亞戰役,斯巴達同馬其頓的一次戰鬥。斯巴達國王克里昂米尼三世對外擴張,多次打敗亞該亞同盟軍隊。同盟軍向馬其頓國王安提柯·多宋求援,克里昂米尼開始同馬其頓軍隊交戰。前221年,馬其頓軍隊與克里昂米尼軍隊激戰於塞拉西亞,終因眾寡懸殊,克里昂米尼戰敗,逃亡埃及被殺。馬其頓在斯巴達重建寡頭政權。
希臘的蕭條 始於亞歷山大東征
頓帝建,簡單化。,亞歷山大僅僅依靠不足10萬人的軍隊,在亞洲腹地走了個過場。然而,為了支持這次漫長的戰爭,整個希臘本土都大量地輸出了資金、艦船和士兵。若非如此,亞歷山大的主力軍根本不可能在高歌猛進的同時,不忌憚自己的後方交通線。
大批希臘和馬其頓人被亞歷山大帶往亞洲
到公元前3世紀時,希臘本土實際上成為了幾個城市聯盟與馬其頓安提柯王朝共存的局面。前者以規模最大的亞該亞同盟為代表,希望集中分散而減少的資源,維繫傳統的希臘世界。後者則因為失去了亞洲地區的領地,被迫先從控制歐洲本土著手。結果,雙方又經常因為地盤之爭而爆發戰亂,嚴重阻礙了巴爾幹地區的復興。
早期的安提克王朝只是一個地方軍閥
南方的亞該亞同盟,在集中所有城市的資源之餘,還享受著來自埃及的托勒密王朝津貼。這讓他們得以在湊不出足夠城市民兵的時候,可以保持數量不少的雇傭軍部隊。由於托勒密軍隊需要不斷招募本土希臘人當兵,所以有不少亞該亞和北方埃托利亞的青年離開了家鄉。同盟的另一個任務則是限制馬其頓王國復興。因此,他們在埃及資金的支持下,順利奪回了科林斯地峽,將馬其頓勢力從南部驅逐。
亞該亞同盟與馬其頓是希臘地區的兩大勢力
克里昂米尼三世時代的銀幣
但在公元前235年,銳意進取的國王克里昂米尼三世繼位。他決心讓斯巴達重新崛起,並不惜使用非常激進而暴力的手段。於是,通過強制沒收強迫富裕公民的土地,向窮人進行財產的再次分配。凡是被認為有能力參軍者,都可以獲得自己的獨立份地。克里昂米尼再利用這些人訓練出來的軍隊,逐步收復周圍一些過去屬於斯巴達的領地,並將戰爭所得再次分配。
克里昂米尼依靠重新分配土地 重建了斯巴達軍隊
迫於形勢的迅速轉變,亞該亞同盟只能和過去的對頭馬其頓聯手。馬其頓國王安提克三世,也志在恢復先祖對於整個希臘的控制權,但在手段上要柔和很多。在他的統治期內,馬其頓人重新和西面的伊庇魯斯建立同盟,並不再要求重返科林斯地峽駐軍。托勒密埃及資助的斯巴達人開始北上,也正是他們南下的大好時機。於是國王本人親自出馬,率領重建的馬其頓軍隊進入希臘。
亞該亞同盟一直視斯巴達為重要威脅
安提克三世時代的銀幣
然而,克里昂米尼三世的改革要求他不斷吸引足夠的資源。因此,利用對方在冬季解散部隊的時機,斯巴達軍隊反而再次向北進犯。他們襲擊了阿戈斯城與梅格洛玻利斯。前者是斯巴達人歷史上的世仇,後者則是當年為了限制斯巴達擴張而修建的移民城市。但這也讓反斯巴達聯盟斷定,不消滅對手的軍隊就無從解決這場危機。
公元前222年,重新集結的馬其頓軍隊開始通過地峽進入伯羅奔尼撒半島。其中包括了安提克王朝穩定后訓練的10000馬其頓方陣士兵、3000名精銳的近衛輕盾兵和300名由馬其頓貴族和雇傭兵組成的騎兵分隊。通行的還有安提克王朝重建的1000阿哥瑞安標槍手部隊、1500名伊利里亞步兵、1000凱爾特雇傭兵和3000名來自各地的標槍、弓箭或其他增援力量。
在科林斯,馬其頓人遇到了同時集中起來的亞該亞同盟軍。他們主要由6000名來自希臘各地的城市民兵或雇傭軍組成。每個地區還象徵性地提供了騎兵,組成600人的分隊。如果沒有馬其頓人的增援,僅僅憑藉這些兵力是無法阻止斯巴達入侵的。但有了他們的加入,聯軍規模已經接近30000人。
馬其頓長槍方陣步兵與皇家輕盾部隊
雖然人數剛剛超過20000人,但斯巴達軍隊卻選擇了主動後撤,拉長對方的補給線。同時,將主要陣地設立在至關重要的塞拉西亞關口。當地有兩座可以扼守有限平原的山丘用於駐軍,中間又有一條河流徑直穿過。所以,聯軍的兵力優勢很難得到充分的體現。相反,他們又必須隔著河流在兩頭行動。
斯巴達人也招募了大量邊民與克里特人蔘軍
雙方在塞拉西亞山口布陣
位於左翼的尤亞斯山,這交給了過去的二等人--邊民和克里特雇傭軍防禦。前者依然是傳統的希臘重步兵+輕裝部隊組合,後者則有大批馳名地中海世界的弓箭手和標槍兵。軍中僅有650人的騎兵部隊,被部署在兩山之間的跨河平地上。
很多斯巴達士兵還是傳統的重步兵風格
聯軍的右翼主要是亞該亞的同盟軍隊。他們當中的絕大部分人,已經放棄了傳統的希臘重步兵戰術,轉而使用介於輕步兵與重步兵之間的武裝風格。這些新式的亞該亞步兵,可以組成方陣進行肉搏,但更多使用喜歡使用標槍進行投射作戰。只有少量雇傭軍雖然改用了凱爾特式橢圓盾牌,但還堅持著希臘傳統的重步兵戰法。
亞該亞同盟的輕盾兵部隊
安提克部署的散兵線穩步向前,開始襲擾克里昂米尼的重步兵部隊。不堪忍受標槍、弓箭和投石洗禮的斯巴達人,在憤怒中從山頂俯衝而下。他們這麼做的另一個用意,是想在馬其頓的方陣部隊站穩腳跟前,就將之擊破。
馬其頓人仰攻斯巴達軍隊據守的山頭
這時,聯軍的中路的開始發揮作用。來自亞該亞聯盟的將領菲洛皮門,不等馬其頓軍隊的亞歷山大同意,就率領騎兵發起了衝鋒。利用更好的武裝和2:1的數量優勢,斯巴達騎兵被迅速逐出了戰場。接著,又是培羅波門率領騎兵及時迂迴,從側翼攻擊了尤亞斯山上的克里特與邊民部隊。後者完全忙於同亞該亞輕盾兵的作戰,在遭到重擊后開始潰退。同盟軍這才控制了戰場的右翼陣地。
聯軍騎兵的中路突破成為關鍵
最終,聯軍的右翼開始越過河流,從側面進攻奧林匹斯山。他們的輕盾兵迅速上山,在騎兵掩護下形成了包抄之勢。巨大的壓力迫使斯巴達人的雇傭兵和同盟軍都紛紛逃離戰場。
馬其頓與斯巴達長槍方陣的激戰
克里昂米尼沒有選擇回到斯巴達,而是直接乘船去往埃及。在那裡,他以流亡者身份成為了亞歷山大城宮廷內的軍事幕僚。終其一生都沒有能夠再返回家鄉,並在後來因為捲入埃及的宮廷政變被處死。但他的母邦卻沒有因為這次災難性的失敗而遭到滅頂之災。
聯軍的騎兵 是此戰的制勝關鍵
塞拉西亞戰役對於斯巴達的打擊是非常沉重的。此後的他們,雖然還嘗試過突破亞該亞同盟對自己的限制,卻再也沒有能達到克里昂米尼三世時代的高度。因此,塞拉西亞戰役也可以算是傳統斯巴達的徹底隕落之戰。至於作為“國際警察”南下的馬其頓人,則開始了自己的短暫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