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哲學

2005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藝術哲學》是2005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德峰

內容簡介


本書作為對藝術的哲學思考,討論了藝術的六個方面的基本問題。它們是:藝術與真理的關係、藝術作品的存在方式、審美意象的基本類型、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的創造、藝術作品的接受、五大類藝術的感知特性。這六個方面的討論,大體構成了藝術哲學探討的基本領域。藝術哲學是一個民族的美育的思想基礎,也是展開有價值的藝術批評的重要前提。本書為愛好藝術的青年欣賞、認識和思考藝術,提供了最基本的思想線索。

作者簡介


王德峰,男,1956年生,江蘇泰縣人。哲學博士,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主任,兼任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
主要研究領域:馬克思學說的當代意義、當代藝術哲學。
著有《哲學導論》《藝術哲學》《世界十大思想家》《馬克思的哲學革命及其當代意義》《尋覓意義》等,發表哲學論文五十餘篇。另有譯著:《時代的精神狀況》(卡爾·雅斯貝斯著)、《音樂哲學》(瑞德萊著)。

作品目錄


前言
導論從美學到藝術哲學
一、美學之創立:鮑姆加登二、康德美學的功績與困境
三、黑格爾美學的意義四、馬克思和海德格爾為藝術哲學開拓了新的基地
五、本書對藝術哲學的基本理解和主張
第一章藝術與真理
第一節藝術的神秘性
一、“美是難的”二、藝術的本質問題源自藝術實踐
三、作品的魅力來自“別的什麼東西”
第二節藝術的原始契機
一、藝術作品的存在理由二、關於藝術之本質的“初級原理”
三、反駁“再現論”
第三節藝術的起源
一、藝術源於勞動二、藝術起自巫術
三、藝術從巫術那裡的分離
第四節情感顯象與真理
一、人在生存情感中的原始存在二、跨過“藝術的門檻”
三、審美經驗是對真理的觀看四、情感顯象與真理性認識的統一
第五節藝術之為真理的原始發生
一、性靈:人類心智的最高能力二、為什麼說“藝術是真理的原始發生”
三、兩種關於美的定義:黑格爾與海德格爾四、藝術的自律性問題
五、對藝術展開哲學思考的必要性
第二章藝術作品的存在方式
第一節藝術作品的“作品存在”問題
一、作品的“作品存在”二、作品的物性存在
三、作品的形式存在四、作品的實事性存在
五、作品的觀念主題性存在
第二節藝術作品的物性特質
一、作品的物性特質是超越性存在的呈現二、藝術形式:從生存體驗到“物之靈化”的橋樑
三、“形式美”是藝術歷史的積澱物
第三節藝術陳述的方式
一、“綜合性陳述”二、“象意”
第四節藝術作品的雙重語境
一、作品的敘事語調二、敘事語調的雙重性:對象性語調和情感評價語調
三、藝術作品揭示怎樣的世界四、作品的雙重語境
五、從雙重語境看作品的存在方式
第五節藝術作品的內在視域
一、作品存在於作品的內在視域中二、“審美意象”是在作品內在視域中的真理之發生
第三章審美意象的基本類型
第一節審美意象的民族性與世界性
一、審美意象與象意的比較二、審美意象的民族性與世界性之關係
第二節優美與崇高
一、審美意象的基本類型(一):優美二、審美意象的基本類型(二):崇高
三、審美意象的基本類型(三):悲劇四、審美意象的基本類型(四):喜劇
第四章藝術家與藝術作品的創造
第一節藝術家的基本特徵
一、“藝術家”何人二、藝術家的神思
三、藝術家的形象記憶力四、技巧與體驗的同一性
五、常人通過藝術家而成為藝術家
第二節藝術創作的本質和過程
一、藝術創作是對“新經驗”的發現與開拓二、藝術創作中的情感
三、藝術創作中的構思
第三節創作衝動、創作靈感和藝術傳統
一、創作衝動二、創作靈感
三、藝術傳統與藝術創新
第四節作品演繹中的創造問題
一、藝術作品的二度創造:表演藝術二、演繹與文本:以音樂為例
第五章藝術作品的接受
第一節審美經驗的基本性質
一、原始審美經驗與藝術批評二、審美經驗的非功利性
三、審美沉思
四、“迷狂狀態”的秘密:重建知覺整體
第二節作品接受的過程
一、作品接受的過程(一):預備情緒二、作品接受的過程(二):感受性回憶
三、作品接受的過程(三):逗留
第三節作品接受的歷史語境
第六章五大類藝術的感知特性
第一節建築藝術的感知特性第二節雕塑藝術的感知特性
第三節繪畫藝術的感知特性第四節音樂藝術的感知特性
第五節文學的感知特性
結語當代藝術的特徵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