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加成礦
疊加成礦
疊加成礦是指不同構造—成礦期發生的不同期的成礦作用,即在原有成礦的基礎上,後期又發生了另一期成礦作用,後者疊加於前者之上。
(1)同型疊加,基礎礦床屬內生成因(或外生),后被另一期的內生成礦作用(或外生)所疊加;
(2)異型疊加,基礎礦床屬沉積或沉積變質成因,后被他期岩漿氣液成礦作用所疊加;
(3)復型疊加,疊加作用發生了多次,成礦類型也各異。
疊加成礦的機理指後期成礦如何疊加在早期成礦之上,通過對長江中下游、粵北盆地、南嶺以及狼山等成礦區帶的研究,初步認識到主要有以下的作用:氧化還原作用、氣成熱液作用(含充填、交代)、區域變質作用、動力變質作用、混合岩化作用、接觸熱變質作用、構造改造作用和有機質催化作用。關於成礦系統疊加的控制因素有:
(1)穩定存在的地球化學場。在一些長期穩定存在的地球化學場中,可以多次供應所富含的某些成礦元素,發生多次濃集成礦,從而提供了在同一成礦場中兩次(多次)成礦系統相互重疊的物質基礎。例如南嶺鴿、錫地球化學省被認為是鴿、錫多期成礦,包括加里東期、海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成礦的物質來源。
(2)成礦構造帶(區)的重疊。每一成礦系統都產在一定的構造環境,稱為成礦構造帶。若早期成礦構造帶又被晚期成礦構造重疊則可造成兩個成礦系統的疊加。例如,早期為伸展構造體制如裂谷、裂陷盆地中的沉積(熱水沉積)成礦系統,而當其有相當厚的充填堆積物並受深部作用制約上隆回返造山時,可有深源岩漿熱液成礦系統的疊加。又例如中國東部的北北東向構造帶與近東西向構造帶重疊時也會產生疊加成礦系統,如閩贛粵邊界成礦區。
(3)構造-熱點的長期存在,為多個成礦系統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熱動力源。如古大陸邊緣構造帶一般都具有長期活動歷史,陸塊之間多次開合關閉,造盆與造山的多次更替,巨型斷裂帶的多次活動等,形成異常高的地熱流,有較強的岩漿熱,同時構造運動釋放出大量能量。多種熱源有利於維持一定規模的古地熱異常場,成為驅動成礦物質運動、分異並匯聚成礦的區域熱動力背景。
(4)同生斷層的多期反覆活動。通過對銅陵、大寶山等地同生礦床的研究及與國內外有關多因復成礦床的對比,發現同生斷層既是海相沉積噴流礦床(SEDEX型等)的含礦流體通道和部分礦石堆積場地;當它在後期構造動力影響下又重新開裂活動時,又可作為後期岩漿熱液的通路和岩漿體及相關礦床的就位場所。因此,一部分同生斷層是溝通早、晚兩期成礦疊加的媒介和紐帶,對於沉積-改造型疊加礦床的產出起到重要的作用。
(5)早期成礦系統中某些層狀礦床的礦石礦物組合可作為晚期含礦流體的地球化學障,從而有利於二者在空間上的重疊。例如,一些地層中的黃鐵礦層,有較強的還原能力,當後來的含礦熱液與其接觸時平衡態失穩,有利於銅等元素的沉澱富集,形成黃銅礦和斑銅礦等礦物組合。長江中下游成礦帶的層控銅-多金屬礦床就有可能是這種成礦機制。
(6)保存條件良好。這有兩層含義。早期成礦系統發生后,有較好的保存條件,併產在適當的深度;當後來成礦系統疊加其上共同形成多成因礦床后,又有良好的保存條件,因而能一直保存至今而被人們發現。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幾點原因並不完全,可根據研究進展再加以補充。再有,在自然界中以上幾個因素完全具備的情況是少有的,因此疊加成礦系統相對於各單一成礦系統並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