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術

核心技術

核心技術又可分為技術核心和設計核心。技術核心是在基礎理論基礎上在確定技術路線情況下支撐產品實現的技術選擇中的關鍵部分,完成這條思路的技術和工藝就是核心技術。

特點


首先,核心技術優勢具有不可複製性,是企業基於對產業、市場和用戶的深刻洞察,以及環境長期孕育形成的,有獨特的市場價值,能夠解決重大的市場問題。
其二,核心技術開發投入大、周期長、代價高。
其三,核心技術開發和形成需要一個穩定的隊伍、一種激勵機制、一種超前的理念和一個科學的流程。它是一個科研體系一個技術體系,包括工藝、設備、配件、原材料、實驗室技術、基礎理論、中試、工藝樣機生產等一系列評審、市場調研等等的整個一個體系。
其四,核心技術具有隱性特徵。

含義


延展性

核心技術是企業較長時期積累的一組先進複雜的、具有較大用戶價值的技術和能力的集合體,而不是單個分散的技術或服務。
核心技術是那些可以打開多種不同類型產品潛在市場大門的技術,畢竟企業最終交付給客戶的是具體產品,而非單純的技術模塊,所以核心技術支撐的產品領域也直接決定了核心技術的最終價值,發展“未來的核心技術”,也是矽谷許多創業公司的成功之道;中星微電子通過在數字多媒體晶元技術方面的突破獲得巨大的成功,數字多媒體晶元技術具體在眾多“眼球行業”有廣泛的應用,具體從移動數字影像產業到數碼相機、寬頻數字多媒體通信、數字高清晰電視,這是一個產值達數十億美元的巨大的產業,而群雄紛爭,尚無霸主。

核心價值性

核心專長必須是使公司為用戶提供根本性好處的技能。否則為一般應用技術,核心技術往往對產品的核心部件有直接的幫助,主要體現在全新產品的出現、性能的提升、成本的下降等方面,例如Google的搜索演演算法核心技術,使Google的檢索速度大幅提升,適應當今網際網路的現實需要。

難以模仿性

核心技術是企業的其它具體產品的技術平台,是公司產品平台的基礎,產品平台往往是眾多核心技術的集合體,通過產品平台實現了核心技術的最終價值,有效實現產品間的共享,同時還有效實現了技術的保密,產品平台是終端產品快速、低成本、低風險地推向市場的基礎,通過產品平台可以有效降低產品開發成本、縮短產品開發周期、提升產品質量。

有效管理


整理

整理已經具備,但沒有正式管理的核心技術;一個新產品是由不同的技術組成,除一部分新技術外,還應該包含大量原有技術,業界通常要求一個產品的開發最多包含30%的創新,而剩下的70%都應該有現成的技術模塊可借鑒。企業需要把原有技術像圖書館藏書一樣分門別類管理好,有了新產品,就按計劃把原有技術快速地找出來,拼裝起來,加上新開發的技術,就可以像搭積木一樣快速、低風險地完成新產品開發。然而目前國內企業的技術管理遠沒有達到這樣的效果,技術分散在不同開發人員的腦中,沒有有效整理,難以達到快速拼裝的效果。具體啟動一個新產品的開發時,開發人員也可能想到借鑒原有的技術模塊,但因為沒有統一匯總,缺少明確的技術模塊使用說明書,技術模塊具備太多具體項目的痕迹,介面定義不明確,使得少數幼稚、意氣的開發人員嫌查找、引用麻煩,乾脆自己重新開發。
如果公司高級經理們對哪些是核心技術,沒有達成共識,就無法積極有效“管理”這些核心技術。實施核心技術管理的第一步就是編寫核心技術一覽表(在此要防止部門本位主義),然後可以組織幾個工作組同時來界定核心技術,各組成員的構成範圍儘可能廣泛。

績效管理

績效管理牽引技術模塊的使用與積累,公司應該將技術模塊的貢獻和技術模塊的使用作為項目團隊重要考核指標,強調在立項審查時就開始把利用原有技術的比例作為新產品評價的重要指標,從而在制度上樹立起充分利用已有技術資源的觀念;將公司智力資產(技術模塊、專利等)分析作為產品開發流程中的重要活動。

研發策略

基於公司產品戰略、產品規劃的核心技術研發策略;建立一項作為公司發展基礎的核心技術往往需要花費三年、五年甚至更長時間,而國內企業普遍存在研發經費不足,如何準確使用有限的技術研發資金成為眾多科技企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技術規劃要有效支撐公司的產品規劃,業界優秀公司通過強大的市場管理平台,藉助有效的了解市場、進行市場細分、組合分析等活動,鎖定公司細分市場,然後通過對細分市場的競爭分析、客戶購買標準分析,形成有效的產品規劃,基於產品規劃可以派生出產品開發計劃、技術開發計劃和資源計劃,這樣可以有效保證技術開發的針對性,減少技術開發失敗的風險。

謹慎推出

核心技術的謹慎推出。擁有核心能力的公司在制定市場戰略時注重在客戶需求和核心技術保護方面尋求平衡。對其核心技術的推出是謹慎的,並非一下子把核心技術都拿出來到市場上推廣。如IBM公司、微軟公司等都有一套完整的技術戰略。他們以雄厚的人力、財力、研發能力等,貯備幾個檔次的新技術,但只推出比其他公司先進半步的技術,以保持技術領先和對核心技術的壟斷地位。對於尚未利用的技術或一時很難轉化為商品的技術,則讓技術保持原有的狀態加以儲存,絕不拿出來推廣或出售。

有關理論


我國運行情況

信息產業部發布了經濟運行情況。電子工業全行業銷售利潤率為3.3%,電子計算機製造業的銷售利潤率為2.1%,家用視聽設備製造業的銷售利潤率為1.8%,電子器件製造業的銷售利潤率為2.2%。電子工業的銷售利潤率低於全國工業的平均水平,比全國工業利潤率的5.9%低了2.6個百分點。怎樣面對電子工業發展的形勢,需要我們進行全面的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子工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今天已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支柱產業之一。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我國電子工業的發展是以裝配業為主導的擴張式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的形成有其客觀依據。一是我國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二是西方跨國公司和我國台灣廠商的經濟轉移;三是所謂的國際分工,發達國家將低端技術(例如裝配技術)轉移到我國,他們將核心的高端技術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因此,我以為不能因為利潤率低就簡單地貶低我們走過的道路和發展模式。利潤低的一個重要原因,還在於我們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規模經濟,以及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競爭。我國電子工業的規模擴張式的發展,為今後建設電子工業強國,奠定了很好的技術基礎,儲備了技術幹部,增加了就業,形成了相當規模的勞動後備大軍,這是不可低估的。

核心技術落後

但是,我國電子工業在取得巨大發展的同時,由於歷史及多種多樣的原因,在核心技術方面沒有搞上去。中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中國要建立強大的電子工業,必須建立以上三個技術體系。不建立自己的技術體系,不掌握核心技術,我國電子工業的發展就沒有主動權,就要長期受制於人。從國家安全形度看,建立信息威懾力量已經同建立核威懾力量同等重要。不掌握核心技術,不形成信息技術優勢,我國的國家安全將難以保障。
我國計算機的年產量達到8000萬台以上,沒有哪個國家能比。但從CPU到操作系統,從鍵盤到液晶顯示器,我國每年需要向國外跨國公司支付數額龐大的專利費、技術使用費並接受高額壟斷價格。以CPU為例,我國的市場一直為外商所壟斷,好一點的要400美元一塊,差一點的也要100多美元一塊,僅此一項就有近200多億美元裝進了國外跨國公司的腰包。據海關統計,2005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口高達815.5億美元,其中高端產品佔310.7億美元。進口集成電路消耗的外匯遠遠超過石油。
以電腦配件而論,因為競爭激烈,價格低廉一些,但我國多數廠商也只是給人家做勞動密集的低端加工。
在軟體方面,我國廠商選擇的多為人均年產值2萬美元左右的產品,或價值更低的外包軟體業務。國外跨國公司,如微軟由於壟斷價格,每個員工的平均年銷售額超過70萬美元。
沒有自己的CPU和操作系統,國家的信息安全難以得到保證。眾所周知,微軟操作系統藏有秘密後門,對世界各國都是一種威脅。美國人以安全為由,拒絕了聯想的16000台PC訂單。聯想PC只不過是硬體組裝,所有會藏有秘密後門的核心軟體都是微軟所提供的。如果說美國人感受到有潛在的安全隱患,那中國人就應該感受到更為嚴重的問題。

利潤率低

從國際範圍觀察,我國電子工業利潤率低的最根本原因是,跨國公司通過核心技術和關鍵產品把大部分的利潤拿走了,留給我們的只有那一點在裝配中完成的增值利潤。正是在這樣的產品利潤分配鏈中,我國電子工業被跨國公司“邊緣化”。電子工業是一個高技術工業,但我們所做的工作,很大的部分並不是高技術。
在冷靜地觀察和分析之後,一方面我們不要妄自菲薄,否定我國電子工業的巨大發展和巨大成就;一方面一定要看到我國已經到了必須掌握核心技術的時候,再不下定決心搞核心技術,核心技術就會奪我們的命!

評論

電子工業屬於高技術工業,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體現。在國家大力實施自主創新戰略的今天,如何發展電子工業,使我國成為名副其實的電子工業強國,關係到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成敗,也關係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本版從本期開始,特邀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張復良,就電子工業發展的若干問題發表觀點和看法。“電子工業發展問題討論”共10篇,敬請關注。但迄今為止,我國沒有形成自己的計算機技術體系,沒有形成自己的軟體技術體系,沒有形成自己的微電子技術體系。再不下定決心搞核心技術,核心技術就會奪我們的命!

量力而行


雖然核心技術能夠確保企業的絕對領先優勢,但國內企業針對核心技術要量力而行,在自己最具實力或最具潛在實力的環節上內深入發展下去,同樣能夠建立競爭優勢。我國企業中更應要求技術要以市場為導向,反對技術崇拜。一位業內知名人士曾經說,“如果死抱著一定要做世界上最先進的產品的理想,我們就餓死了,成為梵高的‘向日葵’。我們的結構調整要完全以商業為導向,而不能以技術為導向,在評價體系中同樣一定要以商業為導向。技術人員不要對技術宗教般崇拜,要做工程商人。你的技術是用來賣錢的,賣出去的技術才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