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

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

1937年10月,南京遭受日寇巨大威脅的形勢下,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自料南京無法堅守,為堅持長期抗戰,遂決定依照既定方針,作出了遷國民政府於重慶辦公的重大戰略決定,併發布《國民政府遷駐重慶宣言》。

背景


1937年10月中旬,在上海淞滬會戰漸入尾聲之際,首都南京遭受日寇巨大威脅的形勢下,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自料南京無法堅守,為堅持長期抗戰,遂決定依照既定方針,作出了遷國民政府於重慶辦公的重大戰略決定。
11月17日,作為國家元首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率國民政府直屬的文官、主計、參軍三處的部分人員乘“永豐艦”啟碇西上,從而揭開了抗戰時期國民政府遷都重慶的序幕。
11月20日,林森一行抵達漢口,林森以國民政府主席的身份發表了《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宣布:國民政府“為適應戰況,統籌全局,長期抗戰起見,本日移駐重慶”。
自此,國民政府正式宣告將首都由南京遷往重慶。

歷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開始大舉侵華;8月13日,上海“八一三”事變爆發,淞滬會戰全面打響。8月14日,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表示“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付之”。
10月中旬,在艱苦卓絕的上海淞滬會戰漸入尾聲之際,首都南京遭受日寇巨大威脅的形勢下,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自料南京無法堅守,為堅持長期抗戰,遂決定依照既定方針,作出了遷國民政府於重慶辦公的重大戰略決定。
10月29日,國民政府行政院長蔣介石在國防最高會議上報告《國民政府遷都重慶與抗戰前途》,提出國民政府將遷都重慶。
11月12日,上海淪陷,日軍分三路進逼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政院院長蔣介石與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會商,決定遷都重慶;
11月15日,作為當時國家最高決策機關的國防最高會議常務會議決定:“國民政府及中央黨部遷重慶,軍事委員會遷移地點,由委員長決定;其他各機關或遷重慶,或隨軍委會設辦事處,或設於長沙以南之地點。”
11月16日,南京國民政府各機關除其最高長官留南京主持工作外,其餘均自是日起離南京轉武漢赴重慶;
11月17日,作為國家元首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率國民政府直屬的文官、主計、參軍三處的部分人員乘“永豐艦”啟碇西上,從而揭開了抗戰時期國民政府遷都重慶的序幕。
11月19日,蔣介石以國防最高會議議長的身份在南京主持召開國防最高會議並於會上作了題為《國府遷渝與抗戰前途》的講話,明確告知與會者:“現在中央已經決議,將國民政府遷移到重慶了。”
11月20日,林森一行抵達漢口,以國民政府主席的身份發表了《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宣布:國民政府“為適應戰況,統籌全局,長期抗戰起見,本日移駐重慶”。自此,國民政府正式宣告將首都由南京遷往重慶。
同日,中央通訊社奉命向全世界播發《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隨後中央黨政人員紛紛乘輪西上,中央通訊社與中央電台人員也撤離南京經長沙而往重慶。
11月26日,林森一行抵達重慶,受到四川、重慶地方政府及重慶市民的熱烈歡迎;
12月1日,國民政府開始在重慶正式辦公;
12月7日,國民黨中央黨部也正式在重慶上清寺“范庄”舉行西遷重慶后的第一次執監聯席會議並開始在重慶辦公。

宣言


自蘆溝橋事變發生以來,平津淪陷,戰事蔓延,國民政府鑒於暴日無止境之侵略,爰決定抗戰自衛,全國民眾同仇敵愾,全體將士忠勇奮發;被侵各省,均有極急劇之奮鬥,極壯烈之犧牲。而淞滬一隅,抗戰亘於三月,各地將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築成壕塹,有死無退。暴日傾其海陸空軍之力,連環攻擊,陣地雖化煨燼,軍心仍如金石。臨陣之勇,死事之烈,實足昭示民族獨立之精神,而奠定中華復興之基礎。
邇者暴日更肆貪黷,分兵西進,逼我首都。察其用意,無非欲挾其暴力,要我為城下之盟。殊不知我國自決定抗戰自衛之日,即已深知此為最後關頭,為國家生命計,為民族人格計,為國際信義與世界和平計,皆無屈服之餘地。凡有血氣,無不具“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之決心。
國民政府茲為適應戰況,統籌全局,長期抗戰起見,本日移駐重慶,此後將以最廣大之規模,從事更持久之戰鬥,以中華人民之眾,土地之廣,人人本必死之決心,繼續抗戰,必能達到維護國家民族生存獨立之目的,特此宣告,惟共勉之。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