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山口鎮的結果 展開

山口鎮

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轄鎮

山口鎮隸屬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始於商代,因東、西、北均為泰山山脈環抱,於漢代取名山口。清代和民國時期是泰安縣比較有名的村鎮之一。地處泰山東麓,山區與平原的接合部,東與祝陽鎮隔河相望,南與邱家店鎮為鄰,西與省庄鎮接壤,北與黃前鎮依山相連。

山口鎮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暖寒適中。地勢北高南低,是泰萊平原的一部分。濟臨公路穿鎮而過,交通便利,商賈雲集,物產豐富,素有“金山口”之美譽。

截至到2011年末,全鎮總面積56平方公里。轄43個行政村,人口53010人。

山口鎮先後獲得“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先進單位”、“全國發展鄉鎮企業先進單位”、“全國鄉鎮企業管理先進單位”、“全國經濟綜合開發百強示範鎮”、“山東省創安工作先進單位”、“全省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單位”、“山東省文明單位”等稱號。

歷史沿革


山口有人居住的歷史可上溯至商代,春秋時期屬魯國。
相傳西漢立村,1735年至1910年,山口屬泰安縣興仁鄉,鎮境。
1912年屬泰安縣興仁區。
1930年屬第四區。
1941年屬泰北行署黃山區。
1945年屬泰安縣山口區。
1948年屬第三區,后又改為山口區。
1958年建山口公社。
1960年祝陽公社併入。
1962年恢復祝陽公社。
1984年6月改為山口辦事處。
1985年5月改為山口鎮。鎮以機關駐地村得名。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山口鎮在泰安市岱嶽區東部,位於東經117°至117°15′,北緯35°05′至35°07′。東與祝陽鎮隔河相望,南與邱家店鎮為鄰,西與省庄鎮接壤,北與黃前鎮依山相連。東西距離10公里,南北距離11.7公里,鎮政府駐山口西村,北離濟南城區63公里,西距泰安城區15公里。

地形地貌

山口鎮地勢北高南低,北部是山區丘陵,南部是泰萊平原。最高大青山,海拔460米;最低佟家莊村附近,海拔153米;鎮駐地海拔167米。

氣候特徵

山口鎮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乾燥多風,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氣溫13.2℃,年平均最高氣溫19.2℃,年平均最低氣溫7.9℃。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山口鎮耕地面積36800畝,人均耕地0.77畝。

植物資源

農作物種類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高粱、穀子、大豆、大麥、綠豆、花生、紅小豆蕎麥等,約計220種。
經濟作物主要以蔬菜為主,其次是花生、生薑、大蒜、棉花、黃麻、芝麻、西瓜、甜瓜等,蔬菜主要有西紅柿、黃瓜、韭菜、西葫蘆、土豆、芹菜等30多個品種。
林果產品主要有蘋果、核桃、板栗、山楂、柿子、桃、杏、櫻桃、花椒等。

動物資源

主要有牛、馬、羊、雞、兔、貂、驢、騾、鵝、鴨等。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山口鎮轄山口東村、山口西村、山口北村、山口南村、新莊村、吳家莊、周王莊、冶庄村、西迓庄、后迓庄、夾河村、康石汶、卞石汶、禹石汶、趙石汶、楊石汶、朱官莊、卜官莊、前梁林、後梁林、佟家莊、東迓庄、西太平、西官莊、西碾町、小馬庄、大馬庄、窪里村、油坊村、東碾町、張家戶、上歡庄、下歡庄、辛水崖、響水崖、戶栗村、王莊村、大蘭沃、小蘭沃、東太平、春陽溝、石門村、北庄村等43個行政村。
代碼名稱城鄉分類
~201山口南村鎮中心區
~202山口東村鎮中心區
~203山口北村鎮中心區
~204山口西村鎮中心區
~205新莊村鎮中心區
~206冶庄村鎮鄉結合區
~207周王莊村鎮鄉結合區
~208西迓庄村鎮鄉結合區
~209后迓庄村鎮鄉結合區
~210吳家莊村鎮鄉結合區
~211夾河村鎮鄉結合區
~212康石汶村鎮鄉結合區
~213卞石汶村鎮鄉結合區
~214禹石汶村鎮鄉結合區
~215趙石汶村鎮鄉結合區
~216楊石汶村鎮鄉結合區
~217朱官莊村鎮鄉結合區
~218卜官莊村鎮鄉結合區
~219前梁林村鎮鄉結合區
~220後梁林村鎮鄉結合區
~221佟家莊村鎮鄉結合區
~222東迓庄村鎮鄉結合區
~223西太平村鎮鄉結合區
~224西碾疃村鎮鄉結合區
~225西官莊村村莊
~226小馬庄村村莊
~227大馬庄村村莊
~228窪里村鎮鄉結合區
~229油坊村鎮鄉結合區
~230東太平村鎮鄉結合區
~231東碾疃村鎮鄉結合區
~232張家戶村鎮鄉結合區
~233北庄村鎮鄉結合區
~234下歡庄村村莊
~235上歡庄村村莊
~236辛水崖村村莊
~237戶栗村村莊
~238石門村村莊
~239春陽溝村村莊
~240響水崖村村莊
~241小蘭沃村村莊
~242大蘭沃村村莊
~243王莊村村莊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1年,人口53010人。其中男性26592人,女性26418人。
民族
以漢族為主,有回族、滿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

經濟


農業

岱嶽區菜農喜領大棚捲簾機
岱嶽區菜農喜領大棚捲簾機
全鎮耕地面積36800畝,人均耕地0.77畝。平原地帶土地肥沃,地下水豐富,氣候適宜,是糧食高產區。歷史上人們曾稱之為“花園”,自古有“金山口”之稱。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蔬菜主要盛產大白菜。山區丘陵種植地瓜、花生以及高粱、綠豆、穀子等。2011年底全鎮花卉苗木面積突破1.5萬畝,奶牛存欄量達到3800頭,肉禽養殖大棚160個,培植養殖大戶195個,姜蒜種植面積在1萬畝以上。

工業

鍋爐廠
鍋爐廠
截至到2011年,山口鎮全鎮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家,納稅過10萬元的企業33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AAA級信用企業”、“省級重合同守信用企業”、“國家行業協會理事企業”等12家。逐步形成了鋼鐵、機械加工、紡織服裝、鍋爐製造、建築建材、食品釀造等產業體系,成品涉及鍋爐、鋼管、紗線、服裝、鍛件、壓力容器、衡器及紙張等600餘種。

商業

山口鎮商賈雲集、店鋪林立,是岱東名鎮、魯中重鎮。集市貿易遠近聞名,2011年又建起城東最大的高標準農貿市場。至2011年底,全鎮商業網點達到1118個,從業人員3362人,各類市場4個。

外貿

山口鎮外貿產品生產企業4家,鋼管、衡器、紡織品等產品出口世界十四個國家和地區。生薑、大蒜、板栗、蘋果等銷售日本、韓國、東南亞。

文化


文物古迹

山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物古迹眾多。境內有光福寺、鐵佛堂,有600多年的冶鐵遺址。
光福寺
光福寺在山口村北,舊時寺院古木參天,大殿雄偉輝煌,紅漆圓柱,雕龍繪鳳,牆上壁畫栩栩如生,店內塑像逼真。《泰安縣誌》留有記載。
鐵佛堂
鐵佛堂位於山口西南,園內有一清泉,是清代泰安72名泉之一,泉水甘冽、冬暖夏涼,據道光八年(1828年)《泰安縣誌》記載:“池圍三尺,闊三尺,水深六寸,渠長十二里。”1982年泉池水面擴大,曾開掘成寬8米,長25米的養魚池。
王墳
山口西部的“王墳”,民間傳說葬有隋末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的屍骨。經文物部門考證,認為是商周至漢代的文化遺存,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


交通
交通
截至到2011年,山口鎮境內有泰萊高速、S103兩條公路幹線。2010年新修口山公路(口鎮至山口)1條,泰城環山公路延伸到境內。鎮內柏油道路10條,村村相連。主要橋樑17座。

社會


教育

岱嶽區山口鎮第二中學
岱嶽區山口鎮第二中學
截至到2011年,山口鎮有幼兒園12所,在園幼兒1500人,專任教師92人。小學6所,在校學生2423人,專任教師166人;初級中學2所,在校學生1709人,專任老師150人。中小學入學率100%,義務教育覆蓋率100%。2011年教育經費2374萬元。

文化事業

截至到2011年,山口鎮有文化站、廣播電視站,村有文化大院。各類文化專業戶38戶,圖書室41個,藏書26萬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業餘文學創作隊伍52人。

醫療衛生

開展藥品安全知識宣傳活動
開展藥品安全知識宣傳活動
截至到2011年,山口中心衛生院,為一級甲等醫院,有20多個科室和4個門診部,病床50張,設有120急救站。院屬門診部3個,村衛生室32個,個體門診部2個。全鎮醫務人員267人,其中鄉村醫生74人。43個行政村全部實行合作醫療,參保率100%。

科技

截至到2011年,山口鎮有國家火炬計劃高新技術企業1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7家,市級高新技術企業9家。獲全國科技成果獎6個,獲省科研成果獎7個,獲市科研成果獎3個。全鎮科技人員1141人,其中高級職稱53人,中級職稱711人,初級職稱377人。

社會保障

岱嶽區山口鎮農民喜領養老金
岱嶽區山口鎮農民喜領養老金
2011年城鎮最低生活保障39戶,人數89人,支出19萬元,月人均180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608戶,人數1258人,支出139萬元,月人均92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75人,撫恤事業費支出75萬元。社會福利費30.3萬元,敬老院床位88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188人。2011年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4.04萬人,參保率達99%。慈善分會1個,全年接受社會捐款15萬元,困難群眾受益達180人次。

基礎設施

截至到2011年,山口鎮有郵政局1處,平均年出口包裹850餘件,進口包裹2200餘件。出口匯票3700張,進口匯票3800張。發行主要報刊200種,期發報刊1130份。其中報紙1100份,雜誌60份。電信企業3家,服務網點29個,電話裝機容量11200餘部,固定電話普及率達96%;行動電話1.1萬戶,網際網路用戶8800多戶。

代表人物


李汝桂,字少崖,號還朴,明朝理學名儒。曾創辦育英書院,是泰山十大書院之一,先後教出學生400餘人,被尊為“海岱儒宗”。

獲得榮譽


2019年10月,山口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