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海潮寺的結果 展開

海潮寺

福建省連江縣寺廟

海潮寺,又稱九龍禪寺,位於我國福建省連江縣定海灣北面臨海的山坳里,三面環山,北傍大海。

海潮寺,佔地面積上十畝,是連江縣沿海聞名遐邇的的古剎。

據連江縣誌載,海潮寺是明洪武五年建,清雍正年間重修,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寺院是在明清基礎上修葺一新的。

歷史沿革


海潮寺內的石馬
海潮寺內的石馬
據連江縣誌載,海潮寺是明洪武五年建,清雍正年間重修,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現在寺院是在明清基礎上修葺一新的。民間傳說,由於寺院臨海而建,在寺中可聽到如雷海浪,因此被稱為“海潮寺”,而海潮寺的法師則被尊稱為“海潮長老”。

主要特點


海潮寺內,也同其他寺院一樣供奉著佛祖、菩薩、羅漢等佛像,雖數量較少,但布局與眾不同。數尊從境外請進的“白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佛像,是其他寺院中少有的。天王殿中新造了彌勒佛一尊,高108厘米,肩寬80厘米。更值得一提的是海潮寺還珍藏有一套33冊《房山石經》。該書是我國佛教史上重要文物之一。

傳說故事


這座平凡的寺院,卻有段悠遠神奇的傳說:從前有位法師,奉如來佛旨意,駕一橢圓形青石,飄洋過海,來到定海灣。法師在定海灣北面的沙灘登陸后,閉眼合計,靜坐在青石上,幾天都不言不食不動。這情景讓岸邊黃、邱兩財主發現了,感到奇怪,好奇地上前詢問,法師開口廣阿彌陀佛,列位施主請施捨貧僧一袈裟的田地,蓋一座寺院,讓佛法重光。”黃邱“二人”看那法師披在身上的袈裟,方圓不足一丈,就滿口答應了。只見法師解下袈裟往空中一拋,袈裟橫空,金光閃爍,轉眼間罩住了十來畝大的田地。邱、黃二人見情景,知是一位得道高僧,於是把袈裟所罩之田地送給了法師,並幫助法師興建寺院。寺院建好后,法師廣收門徒,講經授法。由於寺院臨海而建,在寺中可聽到岸邊傳來的聲聲如雷的海浪,所以後人為頌揚法師的功德,就稱該寺為“海潮寺”,尊稱法師為“海潮長老”。
傳說二
連江海潮寺
連江海潮寺
海潮寺的另名為“九龍禪寺”,其由來也有一段動人的傳說:相傳海潮法師修好寺院后,每日開壇講經傳法,普渡 眾生,得到了人們的稱頌,此事驚動了海中的九條神龍。一日,九龍偷偷地離開龍宮,駕臨海潮寺,準備一探究竟,正值法師為僧侶傳經,九條神龍便按下雲頭,悄悄地環繞寺院聽法,海潮法師道行高深,九龍也聽得如痴如醉,忘記了返回時間,遂化為九座連綿起伏的山嶺,永伴佛寺。當朝皇帝聞訊後龍顏震動,賜海潮寺為“九龍禪寺”。而“海潮寺’’作為世人紀念海潮法師的俗稱,卻得到更多人的喜愛。於是,兩個不同的寺名就一直沿用至今。現在寺中供奉著海潮法師乘石渡海的塑像,以及傳說中能飄洋過海的卵形青石。蜿蜒於寺院東西南三面的九道山嶺,更是讓世人對海潮法師講經傳法的情景一向神往。有人吟詩曰:“坐石浮海右福地,宗乘上人袈裟功。邱黃兄弟長眼力,九龍聚會現佛光。”

文化


六百多年來,海潮寺也曾一度興盛,鼎盛時僧眾逾百人,吸引過不少的遊人墨客。據史料載,明大理寺丞孫文錫 (嘉靖十七年進士、小亭人,初授四川道察御史,人稱孫察院)游定海時,來到海潮寺,對其清幽景緻讚歎不己,題詩讚曰:“落日西山道,看雲歸去遲。石邊苔骨冷,天外鳥聲微。野老苦添酒,山花笑索詩。醉來門半掩,新月掛松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