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法

自主學習法

教育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設計中,自主學習策略的設計是最核心的環節,是促進學生主動完成意義建構的關鍵環節。

分類


目前在國內外比較流行的自主學習策略有主要以下幾種:

支架式策略

支架式教學也稱“腳手架式教學”或“支撐點式教學”,支架原為建築行業中的腳手架,支架式教學即被定義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某種概念框架的教學。教師事先把複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於把學習者的理解引向深入。支架揭示或給予線索、幫助學生在停滯時找到出路、通過提問幫助他們去診斷錯誤的原因並且發展修正的策略、激發學生達到任務所要求的目標的興趣及指引學生的活動朝向預定目標。通過這種腳手架的支撐作用(或稱“支架作用”),不停頓地把學生的智力從一個水平提升到另一個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學走在發展的前面。
支架式策略由以下幾個步驟組成:
1.搭腳手架
圍繞當前學習主題,建立概念框架。
2.進入情境
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個層次)。
3.獨立探索
讓學生獨立探索。探索內容包括確定與當前所學概念有關的各種屬性,並將這些屬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順序排列。探索開始時要先由教師啟發引導(例如演示或介紹理解類似概念),然後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探索過程中教師要適當提示,幫助學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導、幫助可以多一些,以後逐漸減少,最後要爭取做到無需教師引導,學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繼續攀升。
4.協作學習
進行小組協商、討論,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獲得對當前所學概念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即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5.效果評價
對學習效果的評價包括學生個人的自我評價和學習小組對個人的學習評價,評價內容包括自主學習能力、對小組協作學習所做出的貢獻、是否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等。

拋錨式策略

拋錨式教學策略是由溫特比爾特認知與技術小組開發的,要求這種教學策略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確定這類真實事件或問題的過程被形象地比喻為“拋錨”,因為一旦這類事件或問題被確定,整個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也就被確定(就像輪船被錨固定一樣)。教學中使用的“錨”一般是有情節的故事,而且這些故事要設計得有助於教師和學生進行探索。在進行教學時,這些故事可作為“宏觀背景提供給師生”。
拋錨式策略由以下幾個步驟組成。
1.創設情境
使學習能在和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
2.確定問題
在創設的情境中,選擇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讓學生面臨一個需要立即去解決的現實問題)。選出的事件或問題就是“錨”,這一環節的作用就是“拋錨”。
3.自主學習
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類資料、從何處獲取有關的信息資源以及現實中專家解決類似問題的探索過程等),並要特別注意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4.協作學習
討論、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
5.效果評價
由於拋錨式教學要求學生解決現實問題,學習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即由該過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效果。對這種教學效果的評價往往不需要進行獨立於教學過程的專門測驗,只需在學習過程中隨時觀察並記錄學生的表現即可。

隨機進入式策略

由於事物的複雜性和問題的多面性,要做到對事物內在性質和事物之間相互聯繫的全面了解和掌握,真正達到對所學知識的全面而深刻的意義建構是很困難的。因為,從單一視角提出的每一個單獨的觀點雖不是虛假的或錯誤的,但卻不是充分的,往往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為克服這方面的弊病,在教學中就要注意對同一教學內容,要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情境下,為不同的教學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現,應避免內容的過於簡單化,在條件許可時,儘可能保持知識的真實性與複雜性,保證知識的高度概括性與具體性相結合,使知識富有彈性,以靈活適應變化的情境,增強知識的遷移性和覆蓋面。換句話說,學習者可以隨意通過不同途徑、以不同方式進入同樣教學內容,從而獲得對同一事物或同一問題的多方面的認識與理解,這就是所謂的“隨機進入教學”。
顯然,學習者通過多次“進入”同一教學內容將能達到對該知識內容比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這種多次進入,絕不是像傳統教學中那樣,只是為鞏固一般的知識、技能而實施的簡單重複。這裡的每次進入都有不同的學習目的,都有不同的問題側重點。因此多次進入的結果,絕不僅僅是對同一知識內容的簡單重複和鞏固,而是使學習者獲得對事物全貌的理解與認識上的飛躍。
隨機進入式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呈現基本情境
向學生呈現與當前學習的基本內容相關的情境。
2.隨機進入學習
依據學生“隨機進入”學習所選擇的內容,呈現與當前學習主題不同側面特性相關聯的情境。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逐步學會自己學勻。
3.思維發展訓練
由於隨機進入學習的內容通常比較複雜,所研究的問題往往涉及許多方面,因此在這類學習中,教師還應特別注意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4.小組協作學習
圍繞依據不同情境所獲得的認識展開小組討論。在討論中,每個學生的觀點在和其他學生以及教師一起建立的社會協商環境中受到考察、評論。同時,每個學生也對別人的觀點、看法進行思考並做出反映。
5.學習效果評價
包括自我評價與小組評價,評價內容與支架式教學中相同。
由以上介紹可見,自主學習策略儘管有多種形式,但是又有其共性,即它們的教學環節中都包含有情境創設、協作學習,並在此基礎上由學習者自身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說明


“此教學設計任務由南京曉庄學院現代教育技術課程老師yqiong參與教師-維基星光計劃進行wiki教學而發布。此詞條為範例詞條,由丫丫選定主題並負責、參與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所有同學協作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