檯子村

山東省煙台市海陽朱吳鎮下轄村

檯子村是山東省煙台市海陽朱吳鎮的下轄村,面積為2.6平方公里,人口有551人。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姜姓來此擇地而居。因村南大河之畔有一巨石如平台,故命名為檯子村。檯子村位於朱吳鎮東北部,地處東經121°08′,北緯36°59′。東接小北石現自然村,西隔河與廟后村為鄰,北連上、下十字夼村,南與小夼村相望。隸屬朱吳鎮

概況


全村轄區面積約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3.3公頃,山嵐荒坡26.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花生、玉米、小麥、蘋果、大梨、杏、桃、柿子、板栗等。 2002年,全村有179戶,551人。以姜姓為主,20世紀50年代遷入劉姓3戶,均為漢族。自古以來民風淳樸,以辛勤友善著稱。

社會進步


教育衛生解放前,全村400餘人,文盲佔95%以上。建國后,教育事業得到發展。20世紀90年代,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2000年,在各級各類學校的學生120餘人。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8人,其中高級工程師1人。建國后,衛生條件獲得很大改善。20世紀70年代初,建立了合作醫療站,配備了赤腳醫生,村民小病不出村,消滅了常見傳染病。人民生活解放前,本村大部分糧田被欒家村欒秀才霸佔,農民靠租種土地生活,每年除交租外所剩無幾,生活極端困苦。全村長年討飯的達40餘人,給人當長工、打短工者80餘人,常年人均糧食不足70公斤。1956年,人均口糧達到225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決了溫飽。2002年,全村人均糧食800公斤,人均存款餘額3000餘元,全村有各種農業機械90餘台套,手扶拖拉機、三輪車、拖拉機、摩托車100餘台,電話、手機70餘部,電視機160餘台,電冰箱16台,洗衣機3台。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1985年以來,村統一整修街道,規劃新房建設,住房條件顯著改善。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5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6年9月,建立黨支部,姜玉佐任第一任黨支部書記,時有黨員6人。黨支部成立后,帶領群眾進行減租減息、土改複查鬥爭。在解放戰爭中,發動30餘名青年參加人民解放軍,其中有6人壯烈犧牲;全村有100多人參與支前,有4人參加子弟兵團隨軍作戰。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姜玉佐、姜德全、姜柱雲、姜會友、姜會昌、姜會祥、姜丕虎、姜守准、姜洪斌、姜振國、姜春京、姜志超、姜春波。2002年,有黨員35名。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3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恢復大隊管委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姜文政、姜丕雲、姜吉雲、姜天恩、姜玉洛、姜柱雲、姜會仁、姜春洛、姜丕芹、姜丕虎、姜會昌、姜春勝、姜志山、姜洪慶、姜志強、姜志國、姜春京、姜春友、姜國雲、姜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