檯子村

山東省濟南市鋼城區辛庄鎮下轄村

檯子村隸屬濟南市鋼城區黃庄鎮,位於鋼城東27公里處。南鄰新泰,東靠沂源,地處山區,境內有鋼城區最高的山脈——旋崮,是汶河發源地之一。共有7個自然村,180戶,596口人。

2016年在全市組織開展的旅遊特色村和精品採摘園評選中,檯子村被命名為“第一批萊蕪市旅遊特色村”。

歷史沿革


據《桑氏家譜》載:清康熙年間,桑姓從通香峪遷此建村,因村南有一邊長約10米的方形巨石如戲台一般,故得名檯子。建村之初只有桑姓,後來,李、利、亓、齊、朱、郭陸續遷聚,其中桑姓居多。族姓之間人數雖差距較大,但都和睦相處,團結友善,互助耕耘,世代相傳。
檯子村明朝時屬蒙陰縣;清代先後屬萊蕪縣新泰縣;民國初年復歸蒙陰縣;1940年7月蒙陰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第七區黃庄鄉;1942年8月第七區改稱張黃區;1941年9月劃歸新蒙縣;1943年秋,劃歸萊東(博萊)縣;1944年5月,復歸蒙陰縣;1945年7月,劃歸新建的沂源縣;1991年1月,劃歸萊蕪市;1993年隸屬鋼城區黃庄鎮。
據載,檯子村原屬通香峪村,1954年成立初級社,社長桑元蘇,社員的組織形式是成立互助組,互助組的分配原則是“人七勞三”,困難戶另加照顧。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並與通香峪分村,同年建立檯子村委,桑元貴任村長兼黨支部書記。

自然資源


檯子水庫:1979年10月建成,流域面積為4平方公里,總庫容量為103萬立方米,興利庫容57.5萬立方米,灌溉畝數設計能力為3000畝,1990年有效灌溉面積1000畝。

歷史文化


民間傳說 旋崮傳說:相傳,此山是天將楊二郎從天府王母娘娘的蟠桃園中用秫秸挑來,他本想順著“絲綢之路”挑到古都西安,可剛出國門遇到大霧而迷了路,一氣來到這荒無人煙的地方。因路途遙遠,走累了便放下扁擔歇息,一覺醒來,這山牢固地與地面連接在一起了,他用力一挑,扁擔被折斷,並將他反彈了一個趔趄,他驚訝地說:“喲,太玄乎了。”后因諧音,這山便以“旋崮”而得名。
蜂王“蜜蠟金”:旋崮的傳奇故事,亦真亦幻,最具有傳奇色彩的,當數二旋上的蜜蜂了。相傳在古時,二旋上群蜂盤踞,蜂王仙號“蜜蠟金”,居於二旋陡壁之中,指揮釀蜜。群蜂釀出的花蜜順壁而流,因而當地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誰要打開旋崮,蜜蠟淌到萊蕪,萊蕪堵一堵,淌到濟南府。”在旋崮的西北角有座山,相傳是積蠟而成,所以叫蠟山。對此山寶,各方名人垂涎三尺.南方有一道人,帶領一班弟子,立下誓言,打開旋崮,擄走蜜蠟金,攜群蜂南下,遂來此地對旋崮進行開鑿。誰知白天鑿下的岩石,夜間又長回在山壁上。一連數十日,天天如此,老道無奈,只好抱恨離去。很久以後,蠟山無蠟,人們便將蠟山改成臘山了。

風景名勝


①旋崮:位於鋼城區東南部,金水河南源上游南岸,是一片崇山峻岭。一眼望去,林木蔥蘢,峰巒疊翠。在群峰環抱之中,有一突兀的山頭,巍然屹立.這便是號稱沂蒙七十二峰之首的旋崮。旋崮海拔729米,為鋼城區最高點。相傳此處是因海水打漩而旋起的.故名旋崮。山體呈南北走向,有3個崮頂,分稱大旋、二旋、三旋。三個崮頂是一圓柱形巨石,東、南、北三壁懸崖陡峭,唯西側坡度較緩,可攀援至頂。
②王母娘娘廟:崮頂上面平如廣場,可容數百人,建有廟宇三間。王母娘娘等塑像流光溢彩,惟妙惟肖,據說古時此處經常香火繚繞,是人們慶祝豐收、祭祀神農、祈求平安的去處。時至今日,每年農曆三月三日雖仍有廟會,但陳規陋習已逐漸被人們所摒棄。如今,沂源、新泰、蒙陰、萊蕪方圓數十里的鄉親,扶老攜幼,紛至沓來,或登高望遠,交朋會友,或探春踏青,賞景遣懷。有時搭台唱戲,載歌載舞,人數最歲能達千餘人。崮頂旁邊有一巨石朝北獨蹲眺望,名日蛤蟆石。
③后洞:位於北大頂北麓腰下。此洞由多層巨石自然棚起,洞內有沙有水,洞口隱蔽,且有多處,能一人彎腰進出的洞口有6個,或直下,或斜插,或轉角。洞也有多處,大小不一,可容納50多人。洞內有通道相連,可從一洞口進從另一洞口出。除了洞口,洞內還有多處縫隙與洞頂地面相通。此洞距棋山觀村有3華里遠,因其易於進出,且較隱蔽,在戰爭年代曾作藏身之地,發揮了重要作用。土匪橫行時期,百姓有時來不及上山寨避難,便躲到洞里來,土匪明知,卻無可奈何。抗日戰爭時期,廖容標司令、吳瑞林司令多次在此住宿。新甫縣王醒縣長、萊東縣賈東明縣長也常到此洞落腳。棋山區幹部及區中隊更是時常出入,依靠山洞掩蔽與日寇進行頑強的鬥爭。1947年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時,顏庄區區委書記黃寶恆、區長孟雪峰也曾在此洞隱蔽,指揮對敵鬥爭,從未出過意外。因多年水沖沙壓,現多處洞口已被封,有待重新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