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慎墓

許慎墓

許慎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姬石鄉許庄村東土崗上。東南3公里為漢召陵故城,西1公里為沙河(即氵隱 水)。墓冢高5米,周長33米,墓前立有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郾城縣知縣荊其惇重修墓碑、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知縣溫德裕立《漢孝廉許公之墓》碑和光緒二年(1876年)知縣王鳳森撰文並立《許夫子從祀文廟記碑》。其子許沖墓在許庄村西北。村北原有許慎故祠,已廢。村內多為許慎後裔,縣城內有清代山東東阿周世臣建的“許南閣祠”,內設“太尉南閣祭酒諱許慎字叔重之位”。

許慎其人


許慎墓
許慎墓
許慎(約58一約147),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汝南召陵(屬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區)人,字叔重。師事賈逵,曾任太尉南閣祭酒等職。性情淳篤,博學經籍,馬融常推敬之,有“五經無雙許叔重”之譽。精文字訓詁。歷經21年著 成《說文解字》十五卷,收文9353個,重文1163個,均按540個部首排列,是我國第一部說解文字原始形體結構及考究字源的文字學專著。推究六經之義,分部類從,至為精密。唐以後,科舉考試規定要考《說文解字》。另著有《五經異義》、《淮南鴻烈解詁》等書,已佚。子注》、《孝經孔氏古文說》和《說文解字》十四卷,其它著作多佚,僅存《說文解字》。清陳壽祺輯有《五經異義疏證》,輯注較備。
許慎死後葬於召陵區姬石鄉許庄村東,墓髙十有五尺,徑四十有八尺。鄉人曰:“日動一厘,夜長三尺。”謬也,豈有自拔之冢。《後漢書》贊曰:“斯文未陵,亦各有承。塗分流別,專門並興。精疏殊會,通閡相征。千載不作,淵源誰澄。”至清,歲以仲月後丁之日,縣令、學官到許夫子墓前致祭,行一跪三叩禮。康熙四十有六年(1707年),郾城縣知縣溫德裕立“孝廉許公之墓”碑。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郾城知縣王風森立“許夫子從祀文廟碑”。新中國成立后三十七年(1985年),許慎研究會第一次會議時,立“重修許慎墓碑記”。植柏百八十有二株,今存百五十有三株,三九之數也。目前,許慎祠堂位於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海河路西段,漯河四高(原郾城一高,省立郾中)西側。
2008年9月,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許慎墓為核心建造許慎文化園,佔地1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200平方米,總投資5000萬元。園區建築按傳統規制對稱布局,三區一軸,十二個節點。由南向北分佈在三級台地之上。廣場服務區3.2萬平方米,有六書石柱、文字大門、翰林閣、景區管理中心、許慎文化研究中心、遊客服務中心、旅遊紀念品商店等建築。中心展示區3.3萬平方米,有漢字大道、字聖殿、叔重堂、說文館、文化長廊、魁星亭、字形牌坊等主要建築。墓冢保護區4.3萬平方米,主要為文物本體以及部首方陣、字形解義、字源石、蟾桂山等景觀小品。2006年05月25日,文化園內的許慎墓作為漢代古墓葬,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014年04月,通過4A級審核,正式成為國家4A級景區。

保護歷程


1986年,許慎墓被省政府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05月25日,許慎墓作為漢代古墓葬,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008年9月,以許慎墓為核心建造的許慎文化園開土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