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85條詞條名為陳剛的結果 展開
- 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
- 貴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貴陽市公安局局長
- 西昌市陽光學校副校長
- 中國內地演員
-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
-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 湖南省永州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
-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原黨組成員
- 中華全國總工會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
- 富順二中校長
- 大竹縣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 中國科協原常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
- 房縣縣委常委、組織部長
- 重慶市巴南區委副書記、原區長
- 達州市委秘書長
- 雲南省昭通市大關縣縣委書記
- 江蘇省體育局原黨組書記、局長
- 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常務副區長
- 上海愛旭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 湖南省吉首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
- 兩江新區機電小額貸款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 崇仁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 華潤置地副總裁
-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防空辦公室主任
- 西安文理學院校長
- 中共內江市紀委駐市委組織部紀檢組組長
- 日照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 高級工程師
- 東北製藥集團公司董事長
- 瀏陽市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
- 廣西梧州市文化廣電體育和旅遊局原局長
- 湖南廣電網路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 西安市強制隔離戒毒所所長
- 比亞迪半導體董事長及總經理
- 東鄉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
- 舟山市委市政府副秘書長,信訪局局長
- 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政協副主席
- 山東省泰安市委常委、秘書長
- 紹興市柯橋區福全鎮黨委書記
- 合肥工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書記
- 柳州市大數據發展局局長
- 宜昌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 羽毛球運動員
- 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
- 去哪兒網CEO
- 長沙鐵路運輸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
- 安徽省合肥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
- 中金公司合規總監
- 武漢同濟醫院器官移植主治醫師
- 湖南省紀委辦公廳正處長級副主任
- 成都七中萬達學校校長
- 天津畫院畫家
- 吐魯番市國資委副主任
- 中國排球教練員
- 北京大學教授
- 《2017快樂男聲》總導演
- 浙江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辦公室主任
-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 宿遷市人大財經委副主任
- 攀枝花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
- 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比如縣委書記
- 廣西鹿寨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 武漢同濟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
- 武漢同濟醫院婦科腫瘤副主任醫師
- 原廣州軍區空軍副政治委員
- 吉林市豐滿區人民法院原黨組書記、院長
- 政治人物
- 晨鳴紙業輪值總經理
- MIT機械工程系主任
- 貴州六枝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
- 中共東陽市委常委
- 武漢音樂學院講師
- 紅河州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長
- 上海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 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採氣廠普光採氣區副經理
-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
- 南京大學地理信息科學系教授
- 河南省眼科醫院白內障科主任醫師
- 國家稅務總局建德市稅務局黨委副書記
- 隨州市紀委組織部部長
- 革命烈士
- 武漢大學教授
- 遵義縣政協黨組成員
- 上海市閔行區古美路街道黨工委副書記
- 玉米育種專家
- 四川|成都天府七中校長
- 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副主任醫師
- 開陽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黨委委員、副主任
- 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主任
- 甕安縣委常委、紀委書記
- 高安市委辦公室主任、四級調研員
- 浙江師範大學教授
- 復旦大學藥學院教授
- 內蒙古籍達茂旗作家
-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
- 西南交通大學歷任材料系助教、講師
- 鹽城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城南分局局長
- 綿陽市科學技術和知識產權局副局長
- 新疆扶貧開發辦公室黨組成員
- 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副教授
- 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教授
- 鶴崗市應急管理局局長
-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 男中音歌唱家,碩士研究生導師
- 國家公務員局原副局長、黨組成員
- 陝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 四川省巴中市恩陽區國家稅務局副局長
-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
-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導
- 貴陽市開陽縣政協副主席
- 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副校長
- 瀘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刑一庭庭長、審委會委員
- 報社編輯
- 寧夏石嘴山市書畫院
- 大道歸禎文化發展(天津)有限公司總顧問
- 西南政法大學副教授
- 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
- 糖尿病主任醫師
- 復旦大學文博系副教授
- 浙江大學翻譯學研究所教授
- 金華市磐安縣殘疾人聯合會黨組成員
- 岳陽市農業委員會黨組成員
- 重慶大學法學院教授
- 湖南省益陽市國資委副調研員
- 畫家
- 揚州大學副教授
- 石岩稅務分局分局局長
- 阜陽縣機關事務管理局(接待辦)副局長
- 昆明兒寶兒童醫院執業醫師
- 新寧縣副縣長
- 西南科大外院團委書記助理
- 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導
- 廣東海洋大學教授
- 臨夏市國家稅務局副局長
- 蚌埠市衛生局黨委副書記
- 金昌市城市管理辦公室副主任
- 香港眾智行國際培訓機構董事長兼培訓講師
- 內地資深的舞台表演秀導演
- 浙江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
- 鐘山縣森林公安局科員
-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 重慶電子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
- 日喀則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書記
- 貴陽市城鄉規劃局南明分局局長
- 濟南大學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
- 西南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
- 長春市直屬機關工作委員會組織處處長
- 上海市僑聯副主席
- 江蘇大學教授
- 江西康尼竹業公司董事長
- 合肥工業大學校團委副書記
- 瀋陽工學院黨委書記
- 華東師範大學大學物理系副教授
- 瀘西縣重點項目建設辦公室主任
- 第六屆全國中學生運動會優秀教練員
- 安吉縣督查辦(考核辦)副主任
- 宿遷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員
- 中國馬拉松運動員
- 南華大學教授
- 湖北省隨州市廣水市農業局植物保護站農藝師
- 平邑縣檢驗檢測中心主任
- 國家測繪局第一大地測量隊隊員
- 重慶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電梯維修工
- 應急管理部北戴河康復院主任醫師
- 青海大學黨委副書記
- 哈爾濱市中醫醫院普外科陳剛
- 錫通科技產業園財政局局長
- 湖南益陽桃江縣桃花江鎮財政所原副所長
- 新疆巴州政協十二屆委員會秘書長
- 信陽市中級人民法院立案二庭庭長
- 武漢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 四川瀘州市商務局原副局長
- 上海開放大學奉賢分校黨總支書記、副校長
- 武漢工商學院企業導師
- 界首市政協副主席
- 武穴市公汽公司工會主席
- 浙江財經大學教師
- 書法家
- 紹興市八達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 重慶大學教授
- 新疆伊寧籍作家
- 南京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教授
陳剛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陳剛,1964年出生於湖北南漳,國際傳熱學的領軍人物,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講席教授。
1980年陳剛考入華中工學院動力系。1987年在華中工學院動力系獲得碩士學位,畢業后留校擔任講師。1993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機械系博士學位後進入杜克大學機械工程與材料科學系擔任助理教授。2001年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擔任副教授;2004年擔任教授。2009年首次打破“黑體輻射定律”公式。2010年因為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12年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2013年擔任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主任。
陳剛的研究涉及熱傳遞、納米技術和能量轉換,主要包括微米和納米尺度能量轉換與傳輸機理的實驗、理論和數值計算。
2021年1月14日,陳剛因未能向美國能源部披露其在中國的工作和獲得的獎勵而被起訴和逮捕。
陳剛[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1980年,考入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動力系,1984年畢業獲得學士學位。
1987年,在華中工學院動力系獲得碩士學位,畢業后留校擔任講師。
1989年,進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機械系,師從時任伯克利分校校長田長霖。
1993年,獲得博士學位後進入杜克大學機械工程與材料科學系,擔任助理教授。
1997年,進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機械與航空工程系,擔任副教授。
2001年,轉任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擔任副教授;2004年擔任教授。
2006年,擔任Towneley Rohsenow教授。2009年,擔任Carl Richard Soderberg講席教授。
2010年2月17日,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NAE)院士。
2013年,擔任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主任,是首位華人系主任。
2014年,當選第30屆“台灣中央研究院”工程科學組院士。
2018年4月,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
研究領域
陳剛的研究涉及熱傳遞、納米技術和能源,主要包括微米和納米尺度能量轉換與能量傳輸機理的實驗、理論和數值計算;具有高和低導熱率的納米工程材料;熱輻射和電磁超材料;固體能量轉換系統、微機電系統、熱感應感測器;水處理和海水淡化。
代表性科研成果
2009年,陳剛領導的團隊在《Nano Letters》發表論文《Surface Phonon Polaritons Mediated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Nanoscale Gaps》 ,通過實驗證實物體極接近的熱輻射傳輸,可高到定律所預測的千倍,即打破了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於1900年創立的黑體輻射定律的預測。
陳剛率先研究量子結構中的熱傳導,他的研究結果推動納米結構的熱電材料的研發。他在刊物中發表有關納米結構中的熱傳導、熱電傳輸理論和性能評估,以及輻射熱方面的文章。陳剛出版了1本專著,參與合著其他10本專著;他發表了160多篇期刊論文,他在240多個國際會議和國際研究組織中發表了主題演講和特邀演講,具有代表性的論文如下:
G. Chen, Nanoscale Energy Transfer and Conversion, Oxford Press, ISBN 019515942X, 2005.
G. Chen, "Nonlocal and Nonequilibrium Heat Conduction in the Vicinity of Nanoparticles," ASME Journal of Heat Transfer, Vol. 118, pp. 539-545, 1996.
G. Chen, "Size and Interface Effects on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Superlattices and Periodic Thin-Film Structures," ASME Journal of Heat Transfer, Vol. 119, pp. 220-229, 1997.
G. Chen,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Ballistic Phonon Transport in Cross-Plane Direction of Superlattices," Physical Review B., Vol. 57, pp. 14958-14973, 1998.
G. Chen, “Ballistic-Diffusive Heat Conduction Equation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Vol. 85, pp. 2297-2300, 2001.
R.G. Yang and G. Chen, “Thermal Conductivity Modeling of Periodic Two-Dimensional Nanocomposites,” Physical Review B, Vol. 69, 195316, 2004.
A. Henry and G. Chen, “Spectral Phonon Properties of Silicon Based Molecular Dynamics and Lattice Dynamics Simulations,”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Theoretical Nanosciences, Vol. 5, pp. 141-152, 2008.
A. Schmidt, M. Chiesa, X.Y. Chen, and G. Chen, “An Optical Pump-Probe Technique for Measuring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Liquids,” 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Vol. 79, 064902, 2008.
A. Henry and G. Chen, “High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Single Polyethylene Chains Using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Vol. 101, 235502, 2008.
S. Shen, A. Narayanaswamy, and G. Chen, “Surface Phonon Polaritons Mediated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Nanoscale Gaps,” Nano Letters, Vol. 9, 2909-2913, 2009.
S. Shen, A. Henry, J. Tong, R.T. Zheng, and G. Chen, “High Thermal Conductivity Polyethylene Nanofibers,” Nature Nanotechnology, Vol. 5, pp.251-255, 2010.
D. Kraemer, B. Poudel, H.-P. Feng, J.C. Caylor, B. Yu, X. Yan, Y. Ma, X.W. Wang, D.Z. Wang, A. Muto, K. McEnaney, Q. Hao, M. Chiesa, Z.F. Ren, and G. Chen, “High-performance flat-panel solar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s with large thermal concentration,” Nature Materials, Vol. 10, pp. 532-538, 2011.
G. Chen, “Theoretical Efficiency of Solar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s (STEG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Vol. 109, 104908, 2011.
M. Zebarjadi, G. Joshi, A. Minnich, Y. C. Lan , X. W. Wang , G. H. Zhu, G. Chen, and Z. F. Ren, “Power Factor Enhancement by Modulation Doping in P-type Silicon Germanium Alloy,” Nano Letters, Vol. 11, pp.. 2225-2230, 2011.
K. Esfarjani, G. Chen, and H. T. Stokes, “Heat Transport in Silicon from First Principle Calculations,” Physical Review B, Vol. 84, 085204, 2011.
B.L. Liao, M. Zebarjadi, K. Esfarjani, and G. Chen, “Cloaking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from Conducting Electrons in Solids,” Physical Review Letter, Vol. 109, 126806, 2012.
Z.T. Tian, K. Esfarjani, and G. Chen, “Enhancing Phonon Transmission across Si/Ge Interface by Atomic Roughness: A First-principles Study with the Green's Function Method”, Physical Review B, Vol. 86, 235304, 2012.
D. Kraemer and G. Chen, “A Simple Differential Steady-State Method to Measure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Solid Bulk Materials with High Accuracy,” Review Scientific Instruments, Vol. 85, 025108, 2014.
S.Y. Lee, K. Esfarjani, T.F. Luo., and G. Chen, “Resonant bonding leads to low thermal conductivity,” Nature Communication, Vol. 5, 3535, 2014.
S.W. Lee, Y. Yang, H.-W. Lee, H. Ghasemi, D. Kraemer, G. Chen, Y. Cui, “An electrochemical system for highly efficient harvesting of low-grade heat energy,” Nature Communication, Vol. 5, 3942, 2014.
H. Ghasemi, A. Marie Marconnet, G. Ni, and G. Chen, “Solar steam generation by heat localiza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 Vol. 5, 4449, 2014.
Y. Yang, S.W. Lee, H. Ghasemi, X.B. Li, D. Kraemer, J. Wang, Y. Cui, and G. Chen, “A Charging-free Electrochemical System for Harvesting Low-grade Heat Energy,” PNAS, Vol. 111, pp. 17011-17016, 2014.
S.Y. Lee, D. Broido, K. Esfarjani, and G. Chen, Hydrodynamic phonon transport in suspended graphene,” Nature Communication, Vol. 6, 6290, 2015.
M.S. Branham, W.-C. Hsu, S. Yerci, and G. Chen, “15.7% Efficient, 10-μm-Thick Crystalline Silicon Solar Cells Enabled by Periodic Surface Light Trapping Structures,” Advanced Materials, Vol. 27, 2182, 2015.
Y.J. Hu, L.P. Zeng, A.J. Minnich, M.S. Dresselhaus, G. Chen, “Spectral Mapping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through Nanoscale Ballistic Transport,” Nature Nanotechnology, Vol.10, 701–706, 2015.
O. Ilic, P. Bermel, G. Chen, J. D. Joannopoulos, I. Celanovic, and M. Soljačić, “Tailoring ultra-high temperature radiation: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incandescent source,” Nature Nanotechnology, Vol. 351, 215, 2016.
G. Ni, G. Li, S.V. Boriskina, H.X. Li, W.L. Yang, T.J. Zhang, and G. Chen, “Steam Generation under One Sun and Ambient Conditions,” Nature Energy, Vol 1, No. 16126, August 22, 2016.
D. Kraemer, Q. Jie, K. McEnaney, F.Cao, W.S. Sui, L. Weinstein, J. Loomis, Z.F. Ren, and Gang Chen, “Concentrating Solar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s with a Peak Efficiency of 7.4%,” Nature Energy, Vol.1,153, 2016.
B.L. Liao, A. A. Maznev, M.S. Dresselhaus, K.A. Nelson, and G. Chen, “Photo-excited Charge Carriers Suppress sub-THz Phonon mode in Silicon at Room Temperature,” Nature Communications, Vol. 7, 2016.
Patents
G. Chen, Z.F. Ren, M.S. Dresselhaus, “Nanocomposites with High Thermoelectric Figure of Merits,” US Patent No. 7,465,871 B2, Dec. 16, 2008.
G. Chen, “Potential Amplified Nonequilibrium Thermoelectric Device (PANTEC),” US Patent No. 8,309,838, November 13, 2012.
G. Chen, R.G. Yang, and A. Narayanswamy, “Surface Plasmon Coupled Nonequilibrium Thermoelectric Device,” US Patent No. 7,508,110, March 24, 2009.
Gang Chen, Xiaoyuan Chen, M.S. Dresselhaus, and Zhifeng Ren, “Solar Thermoelectric Energy Converters,” US Patent No. 8,168,879.
Gang Chen, Christine Junior, and Juergen Koehler, “System and Method for Thermal Process Including a Thermoelectric Heat Pump and Internal Heat Exchanger,” MIT Case No. 13865, August, 2009.
Gang Chen, Erik Skow, and Xiaoyuan Chen, “Polymer Sheets and Other Bodies Having Oriented Chains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Same,” US Patent No. 9,109,846, 2015.
Gang Chen, Xiaoyuan Chen, and Ronggui Yang, “Multistage Thick Film Thermoelectric Devices,” US Patent Allowed, 07/12/2016.
Gang Chen, Hadi Ghasemi, Amy Marie Marconnet, George Wei Ni, “Localized Solar Collectors” US Patent No. 9459024, 10/4/2016.
Gang Chen, Shuo Chen, Weishu Liu, Zhifeng Ren, Hui Wang, Hengzhi Wang and Bo Yu, “Methods of Synthesizing Thermoelectric Materials,” US Patent No. 9306145, 2016.
Seok Woo Lee, Yuan Yang, Hadi Ghasemi, Gang Chen and Yi Cui, “Electrochemical Sysems and Methods for Harversting Heat Energy,” US Patent Allowed 2016.
從1993年至2009年,陳剛培養近20名博士生,大多數都在大學任教(如楊榮貴、申盛)。
2017年10月,陳剛受聘重慶第二外國語學校為顧問和優才計劃導師,對校方遴選出的優秀學生進行“一對一”全程學術及學業規劃方向上的指導,並參與設計各個環節的培養計劃。
時間 | 獎項名稱 |
2016年 | 工程科學學會Eringen獎章 |
2015年 | 世界技術獎(能源類) |
2014年 | “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
2014年 | 華中科技大學優秀校友獎 |
2014年 | 日本傳熱學會Nukiyama紀念獎 |
2013年 | 第75屆ASME傳熱紀念獎 |
2012年 | 美國物理學會會士(APS Fellow) |
2011年 | 麻省理工學院工程學院Capers和馬里恩·麥克唐納獎 |
2010年 |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
2009年 | 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會士 |
2008年 | ASME傳熱紀念獎(科學類) |
2008年 | 高性能熱電材料研發100獎 |
2002年 | 古根海姆獎學金 |
1994年 | 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NSF)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
1994-1997年 | ASME《傳熱》雜誌傑出評審獎 |
1992年 |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Arthur Gould Tasheira獎學金 |
時間 | 擔任職務 | 參考資料 |
2003年 | 《Annual Review of Heat Transfer》主編 | |
2003年-2005年 | ASME納米研究所納米現象委員會主席 | |
2005年-2008年 | ASME納米研究所顧問委員會主席 | |
2007年 | 華南理工大學名譽教授 | |
2009年 | 美國能源部EFRC固態太陽能熱能轉換中心主任 | |
2010年 | 上海大學名譽教授 | |
2011年 | 湖北文理學院榮譽教授 | |
2011年 | 《Nano Energy》編委會委員 | |
2011年 | ASME傳熱部門獎委員會委員 | |
2012年7月 | 清華大學客座教授 | |
2013年9月 | 台灣中央研究院學術諮詢委員 | |
2013年 | 《Technology》編委會委員 | |
2015年 | 《Engineering》副總編 |
陳剛首次打破被公認為物體間熱力傳導基本法則的“黑體輻射定律”公式,證實物體極度近距時的熱力傳導,可以高到定律所預測的千倍。(《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陳剛因其對納米級運輸和能量轉換現象的貢獻而獲得國際認可。他在納米熱傳導物理方面的工作已經導致了熱電材料及其將太陽能和廢熱轉換成電能的應用。(麻省理工學院評)
當地時間2021年1月14日,美國司法部官網消息顯示,陳剛因未能向美國能源部披露其在中國的工作和獲得的獎勵而被起訴和逮捕。陳剛被控欺詐、未提交外國銀行賬戶報告以及在納稅申報單中虛假陳述。他於當天在地方法官Donald L. Cabell面前首次出庭。
根據指控文件,陳剛是美籍華人(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擔任MIT帕帕拉多微納米工程實驗室主任和固態太陽能熱能轉換中心主任。大約從2013年開始,他在MIT的研究已經獲得了美國聯邦機構授予的1900多萬美元的資助。
美國司法部文件顯示,自2012年以來,陳剛在中國擔任了多項職務,目的是通過提供建議和專業知識,促進中國的科技發展,並獲得經濟補償。自2013年以來,他據稱接受了大約2900萬美元的外國資金,包括來自中國南方科技大學的1900萬美元。
甚至,美國方面檢查了陳剛的電子郵件。司法部文件強調了他為促進中國科學和經濟發展所做的努力,並披露了諸多細節:
1.促進與中國的合作;
2.建議中國把創新(科學)作為關鍵和核心;
3.中國經濟排名第二,但技術和人力資源遠遠落後這一位置;
4. 我們正在付出巨大的環境代價、不可持續的代價,以及勞動力成本;
5. 對於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我們必須依靠技術,不能像過去那樣發展;
6. 科學創新成為核心,我們意識到不僅僅是自主創新,還需要國際化來規劃和促進。閉門造車的創新是行不通的,創新也是驅動力。
美國司法部文件還顯示,至少從2017年到2019年,陳剛在中國擔任多個顧問職務,他還申請並獲得了美國能源部的撥款,以資助他在MIT的部分研究。在這個過程中,他沒有按照能源部的要求披露他與中國的關係。
此外,陳剛在2018年的納稅申報單中沒有向美國國稅局披露,他2018年在中國有一個超過1萬美元的銀行賬戶。
MIT校長L. Rafael Reif給學校師生員工發送郵件,對此表示震驚,並稱陳剛是一位廣受尊敬的學者和教員,他的被捕是令人驚訝、深感痛苦和難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