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王城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獨秀峰王城景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中心,是以桂林"眾山之王"--獨秀峰為中心,明代靖江藩王府地為範圍的精品旅遊景區。景區內自然山水風光與歷史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千古名句的真跡題刻就出於此處。景區涵蓋了桂林三大歷史文化體系,是桂林歷史文化的典型代表,走進景區就走進了桂林歷史文化之門。宋代時這裡是鐵牛寺,元代改為大國寺,後來又稱萬壽殿。

建設背景


桂林王城
桂林王城
桂林王城
桂林王城
明太祖朱元璋封其侄孫朱守謙靖江王,此處是藩邸。朱守謙在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開始建府,歷時20年才完工。王城有承運門、承運殿、寢宮,左建宗廟,右築社壇,亭台閣軒,堂室樓榭,無所不備,紅牆黃瓦,雲階玉壁,輝煌壯觀。城開東南西北四門,分別命名為“體仁”(東華門)、“端禮”(正陽門)、“遵義”(西華門)、“廣智”(后貢門)。堅城深門,氣勢森嚴。
桂林王城先後經歷了14代靖江王,後來被清朝定南王孔有德所佔而成為定南王府。農民軍李定國攻克桂林后,孔有德縱火自焚,使有250多年的王城化為焦土。現在王城尚完好,還有承運門、承運殿的台基、石欄和雲階玉陛供人遊覽。
桂林山水甲天下
以桂林“眾山之王”——獨秀峰為中心,明代靖江藩王府地為範圍的精品旅遊景區。景區內自然山水風光與歷史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千古名句的真跡題刻就出於此處。景區自古被奉為桂林的風水寶地,是桂林城市的發祥地。“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個句子就是來自桂林王城的一處碑文的記載。

歷史沿革


桂林王城
桂林王城
靖江王府洪武五年以元順帝潛邸改建后,時隔二十一年,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有旨命徐溥等人重新修造王府。一是因朱守謙就藩桂林僅三載,就被召還京師,直到洪武二十五年死,他都沒有回到藩國,以至王府長達十二年無主居住,時逢新王受封,有著新王新居的用途。二是初建時當立國之初,國力薄弱,王宮建築未免因陋就簡,而需改建。王府早期還算樸實,但是明代中期以後,情況就不同了。嘉靖五年至七年(公元1526~1528年)恭惠王朱邦薴於宮西建起了懋德堂,萬曆年間又復多鼎建,如獨秀峰下有寶善堂、尊樂堂、拱新亭、山月亭、綠竹軒。峰上有玄武閣,觀音堂。月牙池畔有樂山、探奇、瞻雲三個景點,以備清眺。王府的建築就十分可觀了。清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定南王孔有德平定廣西並駐節靖江王府,所以史籍上又把靖江王府稱之為定南王府。順治九年李定國攻佔桂林,孔有德放火自焚,王府變成一片瓦礫。順治十四年,改定南王府為貢院。端禮門的三拱門改為單拱門,這大概是為適合貢院現制的結果。其上重建門樓,稱“景幅樓”。宣統期間,貢院東側改作初級師範學堂校址,西側改作模範小學堂校址,同時,在獨秀峰下設咨議局,在城內東南角增建廣西圖書館。民國十年,孫中山先生北伐督師桂林,設總統行轅於王府,指揮北伐。1944年桂林淪陷,貢院的建築同整個城市一樣,被化為焦土。1949年底,桂林解放,王府為人民解放軍二十四步兵學校校址。1952年改為廣西師範學院(后師大)校址至今。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活動

桂林王城
桂林王城
中山駐蹕處及中山不死紀念塔1921年,孫中山率北伐軍駐桂林,以王城為北伐大本營。孫中山在這裡的重要活動有:會見了共產國際代表馬林,接受了馬林關於“聯合蘇俄”和建立革命軍校的建議;發表了他的著名哲學演講《知易行難》;檢閱了北伐軍;確立了青天白日旗為中華民國國旗,並於1922年元旦在王城舉行了首次升旗儀式。孫中山去世后,桂林人民為紀念孫中山,將王城闢為中山公園。王城內現存孫中山駐蹕處遺址碑和“中山不死紀念塔”,紀念塔呈三角形,築五級台階,喻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之精神和五權憲法。塔的三面分別有題辭:“中山不死”為謝順慈書;“總理遺囑”為張猛書;“主義常新”為莫乃群書。塔附建有仰止亭,楹聯由譚延闓書,亭西有石碑“中山常在”,為廖承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