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博村
貴州盤縣淤泥鄉下轄村
岩博村地處貴州省盤縣淤泥彝族鄉,四面山大草坡深。風景優美、氣候宜人。
這些年來,為了岩博村經濟的發展,村“兩委”的幹部們可沒少出主意、想辦法。2002年,村裡在3組辦了一個磚廠,可由於供電質量不穩定,這個廠幾乎被頻繁停電給拖垮。因為只要每次停電時間超過10個小時,就得重新發火,要倒貼8000元進去。就在同一年,村裡在3組辦的一個雛雞孵化廠,也被頻繁停電拖垮,只好拆掉了事。由於山高路遠,交通不便,三個組的經濟狀況始終比別的地方差一大截。其中,岩搏村4組有63戶,180餘人。雖然電線拉通了,但燈不亮,電視放不起,面也打不了。由於受到供電制約,這三個組的村民長期只能靠外出打零工、發展零星種養業為生。到2004年底,三個組的村民年人均收入不過1200元。2005年,盤縣供電局積極籌措資金,對岩博村的供電線路進行改造。就這樣,網改結束了,優質的電能沿著新架設的網線進入山寨,將夜晚照得亮堂堂的。村民們紛紛購置了小鋼磨搞加工,還有人辦起了砂石廠、小水泥磚廠。在供電正常后,曾經供電質量最差的4組有10餘家搞起了規模養殖,專門放養牛、羊、豬。2005年底,該組年人均收入達到3200元左右;3組一度瀕臨倒閉的磚廠逐漸恢復生產,年產甚至達到了1300多萬片磚。在收效明顯后,村裡又增加了一孔窯,擴大了生產規模。近年岩博村又興辦起酒廠,更加解決了當地的就業問題。
岩博村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知道岩博村的大山裡埋藏著豐富的煤炭資源,但不穩定的供電質量卻增加了煤礦安全生產的難度。如今實施網改,供電質量穩定,煤礦安全生產有保障,外地老闆紛至沓來。隨著四座煤礦先後建成投產,岩博村的剩餘勞動力又多了打工掙錢的好去處:截至目前,該村在附近煤礦打工的村民已達260餘人之多。據不完全統計,該村的村民年人均收入達到了3200元左右。
實施村級水泥路面硬化,只是岩搏村完善村級基礎設施的措施之一。而為了岩搏村的新農村建設,岩搏村村屬管轄範圍內的四家煤礦分別拿出了4萬元,用於該村4、5、6組水泥路面硬化,改圈、改廁、建沼氣池、拉電。如今,有了穩定優質的電力作後盾,該村全面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養殖業,協調部分勞動力到附近煤礦上班……真正將岩博村建設成安居樂業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余留芬,女,貴州省盤縣淤泥鄉岩博村黨支部書記,1969年8月出生,2000年1月入黨,大專文化。2005年被評為貴州省勞動模範,2006年被評為貴州省優秀共產黨員
昔日的岩博村,人均純收入不足800元,1/3的村民沒過溫飽線。村支書余留芬當家后,堅持巧幹實幹,把貧困村發展成年人均收入達5600元、集體資產達800萬元的先進村。
貴州盤縣淤泥鄉岩博村地處大山之中,交通不便,阻礙了幾輩人致富的夢想。“就是用雙手刨,也要刨出一條通村路。”2001年春,上任村支書僅7天,余留芬便組織召開群眾大會,承諾要辦的第一樁事就是結束岩博人祖祖輩輩人背馬馱的歷史。
修路沒有資金,余留芬就四處貸款,還墊上了自己的兩萬元積蓄。白天在工地,她和鄉親們一起搬石塊、掌鋼釺、掄大鎚;晚上挨家挨戶做群眾思想工作。一次,她不慎摔下山崖,腰椎粉碎性骨折,為了修路工作,傷未痊癒就偷偷溜出了醫院。
歷經3個多月的奮戰,一條長3公里、寬4米多的進村公路修好了。隨後,她又帶領村民先後修通長達28.5公里的通組路,讓岩博人告別了通行艱難的歲月。
如今的岩博村,進進出出,非常便捷。特色山貨、新鮮蔬菜,很快可以送上城裡人的餐桌。過去柴草亂垛、糞土亂堆、垃圾亂倒、污水亂流的髒亂現象,如今也徹底改變了。
“要不負重託,就得干出一番事業,帶領村民發展。”通了路,余留芬翻山越嶺實地調研,找出“思想落後、土地少、種植結構單一”等貧困癥結,提出“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先導,以調整產業結構為主線,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的發展思路。
余留芬緊抓國家各項惠農政策,帶領群眾大搞以退耕還林為主要內容的生態建設,完成退耕還林500多畝,坡改梯生物護埂幾千畝,改善了農業基礎設施。
與此同時,著力調整產業結構,通過創辦村集體企業脫貧致富。先後建成蔬菜基地200畝,脫毒馬鈴薯基地2000餘畝,養豬場4個,存欄2000餘頭;採取銀行貸款、村民集資、合作經營等方式,創辦了磚廠、休閑山莊、特種養殖場和酒廠等集體企業,轉移剩餘勞動力近百人;今年又投入1000萬元建立綠殼蛋雞種源點,為周邊鄉鎮和村寨的村民提供綠殼蛋雞種。
11年來,余留芬帶領村民腳踏實地、艱苦創業,讓岩博村遠近聞名,她也先後獲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三八紅旗手”等稱號。“既然幹了,就要干好,這是一個村支書應有的責任和擔當。”余留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