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城市

宜居城市

宜居城市是指對城市適宜居住程度的綜合評價。宜居城市其特徵是:環境優美,社會安全,文明進步,生活舒適,經濟和諧,美譽度高。

宜居城市建設是城市發展到后工業化階段的產物,是指宜居性比較強的城市,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間環境、人文社會環境、生態與自然環境和清潔高效的生產環境的居住地。1996年聯合國第二次人居大會提出了城市應當是適宜居住的人類居住地的概念。此概念一經提出就在國際社會形成了廣泛共識,成為21世紀新的城市觀。2005年,在國務院批複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首次出現“宜居城市”概念。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連續多年發布“中國十大宜居城市”排行榜。

“宜居城市”是指那些社會文明度、經濟富裕度、環境優美度、資源承載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較高,城市綜合宜居指數在80以上且沒有否定條件的城市。城市綜合宜居指數在60以上、80以下的城市,稱為“較宜居城市”。城市綜合宜居指數在60以下的城市,稱為“宜居預警城市”。

歷史沿革


宜居城市(溫哥華))
宜居城市(溫哥華))
從城市發展進程的歷程看,城市發展經歷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后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等幾個階段。在由低到高的進化過程中,隨城市的拓展和經濟的迅速增長,逐步出現了城市擁擠、交通堵塞、環境污染、空間緊張、生態質量下降等一系列伴隨而生的城市問題。與此同時,人們對生活環境、生活質量、生存狀態的要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並且總體上需求越來越複雜、要求越來越高,這個必然的進化趨勢導致人們越來越關心人居環境及自身的生存狀態。
發達國家對宜居城市建設是以早期的人居環境關注為標誌的,1976年,聯合國召開了首屆人居大會,提出“以持續發展的方式提供住房、基礎設施服務”,相繼成立了聯合國人居委員會(CHS)和聯合國人類住區委員會(UNCHS)。
1989 年開始創立全球最高規格的“聯合國人居環境獎”。1996年提出“人人享有適當的住房”、“城市化進程中人類住區可持續發展”兩個發展主題。相關的“聯合國人居中心”、“聯合國人居委員會”“聯合國人居環境獎”等機構使這些概念在實踐中逐步展開。中國也在2000年在建設部主持下設立了“中國人居環境獎”。
隨著人居環境與住區問題的研究,人們關注的角度和問題的深度、廣度都在不斷發展,包括城市環境、資源、生態、安全等內容逐步進入研究領域。“宜居城市”的概念走入人們的視野。
宜居城市建設與人居環境建設是一個互為因果的關係,由於人居環境問題是在面臨城市居住擁擠、秩序混亂、質量下降等問題時提出的,因此,起初對人居環境的認識是比較具體而微觀的,如關注居住區、鄰里環境、居住建設項目等,而後,這個概念在學者們的關注下不斷發展,具有了更為廣泛而宏觀的內容。

評判標準


《GN中國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由包括生態環境健康指數、城市安全指數、生活便利指數、生活舒適指數、經濟富裕指數、社會文明指數、城市美譽度指數在內的七項一級指標,四八項二級指標,七四項三級指標組成。

十佳榜單


歷年榜單

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自2005年開始通過運用《GN中國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對中國289個城市進行調查、研究、評價,產生中國十佳宜居城市排行榜。
批次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
2005年威海珠海桂林貴陽台州北海秦皇島宜昌咸陽曲靖
2006年成都杭州揚州貴陽威海珠海紹興北海金華曲靖
2007年杭州成都威海深圳昆明珠海貴陽金華曲靖紹興
2008年杭州香港深圳珠海大連貴陽威海南寧金華曲靖
2009年青島蘇州泰州廈門寧波長沙聊城河州包頭信陽
2010年南京廈門南通聊城紹興雲浮台州銀川信陽丹東
2011年青島蘇州貴陽合肥金華威海雲浮信陽九江綏芬河
2012年蘇州金華威海惠州台中南寧信陽蕪湖衢州宜春
2013年威海珠海金華惠州台中信陽南寧衢州曲靖香港
2014年珠海成都金華惠州信陽煙台合肥南寧曲靖遂寧
2015年深圳珠海煙台惠州信陽廈門金華柳州揚州九江
2016年珠海威海信陽惠州廈門金華柳州曲靖九江綿陽
上榜次數(2005-2016年):
9次: 金華
8次:信陽、威海、珠海
7次:曲靖
5次:貴陽、惠州
4次:南寧、廈門
3次:杭州、蘇州、紹興、深圳、成都、九江
2次:台州、雲浮、香港、台中、衢州、青島、聊城、合肥、揚州、煙台、北海、柳州
1次:寧波、銀川、宜春、宜昌、咸陽、蕪湖、泰州、綏芬河、秦皇島、南通、南京、昆明、桂林、丹東、大連、長沙、包頭、遂寧、綿陽、河州

2013榜單

金華
金華
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在香港發布“2013中國城市分類優勢 排行榜榜單”中,信陽從參評的近300個城市中脫穎而出,名列第六。在全國宜居城市評比排名中,與首度榮獲這一殊榮的2009年相比,此次一度由第十位躍升到第六位,五年上四個位次。此次被評為“全國十佳宜居城市”的城市分別是:威海、珠海、金華、惠州、台中、信陽、南寧、衢州、曲靖、香港。
城市內涵
宜居城市應該是經濟持續繁榮的城市
因為城市是區域經濟的組織、管理和協調中心,是經濟要素的高密度聚集地,是各種非農產業活動的載體。城市只有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先進的產業結構和強大的發展潛力,才能為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和較高的收入,才能為宜居城市物質設施建設提供保證。
宜居城市應該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城市
只有在政局穩定、治安良好、民族團結、各階層融洽、社區親和、城市城鄉協調發展的城市,居民才能安居樂業,才能充分享受豐富多彩的現代城市生活,才能將城市視為自己物質的家園和精神的歸宿。
宜居城市應該是文化豐富厚重的城市
城市的文化豐富厚重有如下含義:歷史文化遺產豐富;文化設施齊備;文化活動頻繁;城市文化氛圍濃郁。只有具有文化豐厚度的城市,才能稱之為思想、教育、科技、文化中心,才能充分發揮城市環境育人造人的職能,才能提高城市居民的整體素質。
宜居城市應該是生活舒適便捷的城市
生活的舒適便捷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居住舒適,要有配套設施齊備、符合健康要求的住房;交通便捷,公共交通網路發達;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如教育、醫療、衛生等質量良好,供給充足;生態健康,天藍水碧,住區安靜整潔,人均綠地多,生態平衡。
宜居城市應該是景觀優美怡人的城市
宜居城市(維也納)
宜居城市(維也納)
城市是一個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複合體,景觀的優美 怡人是城市建設的基本要求。這既需要城市的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互協調,又要求人文景觀如道路、建築、廣場、小品、公園等的設計和建設具有人文尺度,體現人文關懷,從而起到陶冶居民心性的功效。
宜居城市應該是具有公共安全的城市
公共安全度是指城市抵禦自然災害如地震、洪水、暴雨、溫疫,防禦和處理人為災害如大暴亂、恐怖襲擊、突發公共事件等,確保城市居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能力。公共安全度是宜居城市建設的前提條件,只有有了安全感,居民才能安居樂業。

評價標準


新華網-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標準全文
新華網-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標準全文
中國《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標準》2007年5月30日正式發布。其主要內容包括:社會文明、經濟富裕、環境優美、資源承載、生活便宜、公共安全六個方面。據了解,這個《標準》是導向性的科學評價標準,不是強制性的行政技術標準。實行百分制。宜居指數達到80且沒有否定條件即認為是“宜居城市”。
《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標準》2005年12月由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正式向建設部申報立項。隨後,通過課題組走訪調研、學術會議、公開徵求意見,於2006年10月通過專家初審,2007年4月通過建設部科技司組織評審驗收。
驗收委員會認為,《宜居城市科學標準》融合了廣大專家和社會公眾的智慧,簡繁得當、權重合理,可操作性強,達到了較高水平,對於貫徹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指導全國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具有較高的科學指導價值和實用價值。

環境系統


宜居城市是一個由自然物質環境和社會人文環境構成的複雜巨系統。其自然物質環境包括自然環境、人工環境和設施環境三個子系統,其社會人文環境包括社會環境、經濟環境和文化環境三個子系統。各子系統有機結合、協調發展,共同創造出健康、優美、和諧的城市人居環境,構成宜居城市系統。
宜居城市的自然物質環境主要包括城市自然環境、城市人工環境、城市設施環境三個子系統。其中城市自然環境主要包括美麗的河流、湖泊,大公園,一般樹叢,富有魅力的景觀,潔凈的空氣,非常適宜的氣溫條件等;城市人工環境主要包括傑出的建築物,清晰的城市平面,寬廣的林蔭道系統,美麗的廣場,藝術的街道,噴泉群等;城市設施環境包括城市基礎設施和城市公共設施,主要包括便捷的交通,完善的公共衛生和醫療設施,眾多的高等院校,傑出的博物館,重要的歷史遺跡,多種圖書館及美好的音樂廳,琳琅滿目的商店櫥窗,街道的藝術,滿足多種內容遊憩要求的大遊樂場,多樣化的鄰里環境等。
宜居城市的社會人文環境主要包括城市社會環境、城市經濟環境和城市文化環境三個子系統。其中城市社會環境主要包括和諧的社會交往環境,完善的社會保障網路,牢固的公共安全防線,親和的社區鄰里關係,良好的城市治安環境等;城市經濟環境主要包括充足的就業職位,較高的收入水平,雄厚的財政實力,巨大的發展潛力等;城市的文化環境主要包括完善的文化設施(如博物館、音樂廳、圖書館、體育館、科技館、歌劇院等),濃郁的文化氛圍,充足的教育資源(包括大專院校、中小學、職業技術學校、繼續教育機構等),及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如藝術節、運動會、各種展覽等)。
宜居城市的自然物質環境為人們提供了舒適、方便、有序的物質生活的基礎,而社會人文環境則為居民提供了充分的就業機會、濃郁的文化藝術氛圍,以及良好的公共安全環境等。當然,城市自然物質環境和社會人文環境的界限不是絕對的,兩者相互融合,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城市自然物質環境是宜居城市建設的基礎,城市社會人文環境是宜居城市發展的深化。城市社會人文環境的營造需要以城市自然物質環境為載體,而城市自然物質環境的設計則需要體現城市的社會人文內容。

認識實踐


2007年美刊評出的全球十大宜居城市之首:斯德哥爾摩
1997年由英國、美國、日本、比利時、加拿大等國共同發起,每年舉辦一次國際宜居城市評審活動。該項活動是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簽署許可,國際公園協會(IFPRA)主辦的國際性非贏利評審活動。
宜居城市(卡爾加里)
宜居城市(卡爾加里)
其宗旨是關注城市環境改善,以可居住為主題,鼓勵通過最有效環境治理、改造、更新等手段提高城市生活質量,促進以環境改造為先導的城市及社區的可持續發展,並促進城市風貌與歷史文化特質的保護與發揚、城市規劃對城市環境及城市文化建設的支撐等。因此,這項賽事得到廣泛認可,被稱為城市建設的“綠色奧斯卡”獎。因此這項活動發展很快,每年都有幾十甚至幾百個城市參加。2004年規模空前,世界各國的初賽城市及社區近300個,進入決賽的城市包括來自16 個國家的共51個城市。
賽事最初定為“國際花園城市” (Nations in blooms)。評判的標準更多地強調城市景觀的改善,城市綠化環境建設等,對城市評價的硬體內容多於軟體內容。隨著世界城市發展面臨了共同的問題-環境污染與治理、能源短缺、交通矛盾、再生資源生產、能源的循環利用等,該項賽事的競賽內容也在發生變化,開始更多地關注城市資源的合理利用、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明確提出把“宜居”作為重點評比內容之一。而後競賽的名稱也改為“國際宜居城市與社區”(the International Awards for Livable Communities, IAFLC)。
根據城市常住人口規模(Daylight Population),把參賽城市分成五個組,人口規模由小到大分別是:A組2萬人以下、B組2-7.5萬人、C組7.5-20萬人、D組20-100萬人、E組100萬人以上。參賽城市根據規模分組進行。
評審內容包括五項:
一、景觀、園林環境改善。重點在硬體設施和軟體設施兩方面。包括城市景觀環境改善的目標、效果、途徑;是否有效地使城市環境或生活質量得到提高,以及規劃組織、管理、維護、資金保障等方面的成就。
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包括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遺產的保護成效。評比標準著重在兩部分:如何保護,如保護途徑、技術手段、資金保障、保護效果、改進方向等;以及如何有效合理利用。
三、環境改善實踐。包括環境改善的具體項目、步驟、結果。是否提高了水體、大氣、土地環境質量,特別是在環境與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降低能源消耗、降低垃圾產生、積極開展資源的循環利用等方面的成就。
四、公眾參與。強調公眾參與的具體方式、參與程度、作用效果等。
五、城市規劃。通過城市制定的長遠規劃,鑒定城市能否為環境改造、景觀風貌保護、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等提供可靠的基礎或保障。

中國發展


千島湖鎮
中國是目前世界上城市化進程最快的國家之一,正在經歷著發達國家已經面臨的問題和矛盾,正在面臨粗放型城市向節約型城市的過渡,正在急切地探索中國新型的精明增長城市道路,實現節約資源、提高城市環境質量的目的。在這場浪潮中,大量城市把城市做大、做強的同時,也在探索如何把城市“做好”。
隨著城市發展水平的迅速提高,中國普遍開始重視宜居城市建設。十一五規劃中也第一次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作為基本國策落實,並要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因此,宜居城市建設標誌著中國城市發展觀念的提升,是城市建設目標質的飛躍,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千島湖鎮獲第八屆國際花園城市B類總決賽第一名
2004年10月19日,在加拿大尼亞加拉舉行的第八屆國際花園城市、花園社區總決賽中,杭州市連奪三獎:千島湖鎮獲國際花園城市B類總決賽第一名,杭州濱江房產集團的金色海岸獲國際花園社區人文類金獎,浙江中能集團的浪漫和山獲國際花園社區生態類金獎。千島湖鎮獲B組金獎,是中國城市自2000年開始參與國際花園城市評審活動后第一個獲B組金獎的城市。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提出用15年建成宜居城市
2004年中國國務院原則通過的新一輪《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提出用15年將北京建成宜居城市,這是北京第一次將“宜居城市”作為城市發展目標寫入正式文本,是一次比較完整的實踐設想(尚待實施)。這標示著“宜居城市”建設已經成為我國城市發展的重要方向,具有示範與導向作用,在今後相當時間內也是許多城市發展的重要目標。
北京總體規劃中宜居城市建設包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宜居城市建設的準備階段,以2008年奧運會為契機,加快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使“宜居北京”的理念深入人心;第二階段重點做好生態環境建設和良好文化氛圍塑造,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第三階段全面實現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全面協調發展的宜居城市目標。
北京對宜居城市建設的基本設想是:
第一,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堅持以人為本,確保人口、自然、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
第二,強調科技發展、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第三,促進收入分配公平,提供充足的就業和創業機會,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構建良好的社會秩序。
第四,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融合現代文明,營造濃厚的城市文化氛圍,培育符合首都性質的城市精神,樹立起世界性的文化名城形象。
第五,促使人口數量穩定、分佈合理,市政基礎設施發達,社會事業體系完善,人民居住舒適,生活便捷。
第六,打造怡人的城市景觀,使城市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生態良好。
第七,提高城市安全和居民安全感。

臨海登榜


中國城市國際協會授牌推介“宜居臨海”
中國城市國際協會授牌推介“宜居臨海”
中國城市國際協會(CCIA)2012年6月19日在浙江省臨海市舉行推介“中國宜居城市——臨海”授牌儀式,全球推介臨海市“中國宜居城市”品牌。中國城市國際協會會長羅亞蒙,浙江省住建廳黨組成員朱永斌,台州市委常委、臨海市委書記柯昕野,臨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以琅,臨海市副市長朱永軍,臨海市政協副主席項毅勤等出席授牌儀式。臨海市市長蔣冰風主持授牌儀式。
臨海市副市長朱永軍代表中共臨海市委、臨海市人民政府從中國城市國際協會會長羅亞蒙手中接過“中國宜居城市”金色牌匾。
人民日報海外版推介“宜居臨海”專版
人民日報海外版推介“宜居臨海”專版
《人民日報》海外版2012年6月18日整版刊出臨海市標誌性城市形象組圖,《人民日報》海外版美國代理處、日本代理處、澳大利亞紐西蘭代理處等共同祝賀,浙江省臨海市作為我國第一個榮登《中國宜居城市榜》的縣級城市展現給世界。
臨海市位於浙江省東南部東海之濱,城區山環水繞、城林相依、長城巍峨,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千餘年來作為台州府城,是大台州地區經濟、文化、科教中心,也是名將戚繼光抗擊倭寇取得勝利的英雄之城。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首家股份制企業誕生於臨海市,臨海因此也成為中國股份經濟的發祥地之一。此外,21世紀中國大陸第一縷曙光首照地——臨海括蒼山和西太平洋火山活動的重要地質遺存——臨海國家地質公園桃江十三渚等,也為世人所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