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和平大使
大熊貓和平大使
大熊貓是有著獨特黑白相間毛色的活潑動物。它的拉丁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指的就是它黑白相間的外表。國內傳統分類將大熊貓單列為大熊貓科,已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大熊貓和平大使
大熊貓的祖先是始熊貓(Ailuaractos lufengensis),大熊貓的學名其實叫“貓熊”,意即“像貓的熊”。
大熊貓和平大使
分佈廣泛,在華北、西北、華東、西南、華南以至越南和緬甸北部都發現了化石。
大熊貓和平大使
大熊貓和平大使
在動物學上,大熊貓屬食肉目。據考證,大熊貓的古代名稱有貘、白豹、虞等。在200多萬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萬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貓已經廣佈於我國南半部,組成了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今天該動物群的許多種已經絕滅,而大熊貓卻一直活下來,所以大熊貓有“活化石”之稱。
熊貓從分類上講屬於哺乳綱食肉目動物,但食性卻高度特化,成為以竹子為生的素食者。熊貓這種獨一無二的生活方式,卻是長期自然歷史選擇適應的結果。野生熊貓生活在人跡罕見的 高山深谷密林之中,並且過著一種悠閑自在的生活。這裡所講熊貓的活動,是從生態學研究範疇這個角度出發,探討研究熊貓的巢域與核域、活動節律與作息制度、活動與能量消耗及採取的對策。野生熊貓棲息於密林之中,它們生長到一定階段要進行婚配和生育,即發情、求偶、交配、妊娠和育幼。熊貓平時孤居,到了繁殖季節,雌雄互相吸引,在稠密的竹林里,唱出一曲曲戀歌,由此開始進行各種求愛活動。熊貓是屬於多雄爭配製。它們一生中產仔數量少,且幼仔不易成活。由於熊貓生殖能力和育幼行為兩方面的高度特化,使熊貓的種群增長十分緩慢,如保護管理跟不上,則數量日趨減少。
大熊貓主食竹子,也嗜愛飲水,大多數大熊貓的家園都設在溪澗流水附近,就近便能暢飲清泉。大熊貓每天至少飲水一次,有的地方雖然食物很豐富,缺了水,也難以找到大熊貓的身影。到了冬季,當高山流水被冰凍結以後,有的大熊貓也可能因為留戀自己家園的隱蔽條件和食物基地而不惜長途跋涉,沿溝而下,到谷中去飲水,然後返回家園。大熊貓取水總是求近舍遠,日復一日地走出一條明顯的飲水路徑。它們到了溪邊,以舔吸的方式飲水,若溪水結薄冰或被砂礫填沒,則用前掌將冰擊碎或用爪挖一個大約25x20米的淺坑舔飲。大熊貓以竹類為主要食物,而竹類卻難以消化、吸收。由此,使大熊貓的能量攝入受到極大的限制,它的一切活動都必須考慮到盡量多地攝入能量,盡量少地消耗能量。
大熊貓性情溫順,一般不主動攻擊人或其它動物。當大熊貓聽到異常響聲時,常常是立即逃避,當逃不掉時,就會像深閨的淑女一般,用前掌蒙面,把頭低下,深深地埋在兩個前掌中間,並把背脊高高地拱起來。大熊貓的這種姿式,是一種害怕或生氣的表現,但它們不主動出擊,但是產仔當媽媽的大熊貓,為了下一代的生命安全,卻一改過去的溫順脾氣,戒備心很重,不允許任何動物(包括人)接近它那神聖不可侵犯的小寶貝。
大熊貓的視覺極不發達。這是由於大熊貓長期生活於密密的竹林里,光線很暗,障礙物又多,致使其目光變得十分短淺。此外由於它的瞳孔像貓一樣是縱裂的。因此,當夜幕降臨的傍晚,它們還能活動。
生活環境
大熊貓的棲息地曾覆蓋了中國東部和南部的大部 分地區,北達北京,南至緬甸 南部和越南北部(夏勒,1993年)。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溫帶或亞熱帶森林發現。後來同期的動物相繼滅絕,大熊貓卻孑遺至今,並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徵,所以,有很多科學價值,因而被譽為“活化石”,中國把它譽為“國寶”。
瀕危保護
大熊貓和平大使
如今大熊貓分佈範圍已十分狹窄,僅限於中國的秦嶺南坡、岷山、邛崍山、大小相嶺和涼山局部地區。大熊貓棲息地的巨大變化近代才發生。近幾百年中國人口激增和佔用土地,很多棲息地消失了。以前,大熊貓曾經生活在低山河谷,現在已經成了居民點。大熊貓只能生活在竹子可以生長的海拔1200~3400米之間。我國政府已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以便更好地保護這一瀕臨滅絕的活化石。大熊貓的存亡,早已為世人所關注。今後為保護和繁殖大熊貓,還需要繼續尋找別的熊貓,給熊貓一個良好的生活條件。並每天喂它吃竹子。
大熊貓和平大使
大熊貓和平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