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秦嶺亞種

大熊貓的重要種群

大熊貓秦嶺亞種(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 qinlingensis):秦嶺是中國大熊貓緯度最高的分佈區,種群密度居全國之首。秦嶺大熊貓是大熊貓的重要種群,具有獨特的分佈格局和種群進化史。在形態學分子生物學等特徵方面,秦嶺大熊貓與四川、甘肅的大熊貓之間有著明顯差異,是大熊貓的一個獨立亞種,被命名為大熊貓秦嶺亞種。

秦嶺大熊貓分為興隆嶺、太白山、牛尾河、天華山、錦雞梁、平河梁和青木川7個區域種群,種群數量約273隻,僅佔四川亞種種群數量的17%。秦嶺大熊貓棲息地總面積347684公頃,潛在棲息地面積258667公頃,涉及我省佛坪洋縣、太白、周至寧陝留壩城固寧強鳳縣9個縣21個鄉鎮。其中洋縣、佛坪、太白和周至四縣交界處的興隆嶺地區為核心棲息地,局域種群的數量最大。

形態特徵


大熊貓秦嶺亞種
大熊貓秦嶺亞種
大熊貓秦嶺亞種體型肥碩似熊、豐腴富態,頭圓尾短,頭軀長1.2-1.8米,尾長10-12厘米。體重80-120千克,最重可達180千克,飼養的熊貓略重,一般雄性個體稍大於雌性。頭部和身體毛色黑白相間分明,但黑非純黑,白也不是純白,而是黑中透褐,白中帶黃。秦嶺地區的個體偏大,體毛粗糙,腹毛略呈棕色色澤。大熊貓皮膚厚,最厚處可達10毫米。身體不同部分的皮膚厚度也不一樣,體背部厚於腹側,體外側厚於體內側,皮膚的平均厚度約為5毫米,並且色白而富有彈性和韌性。黑白相間的外表,有利於隱蔽在密林的樹上和積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敵發現。相對鋒利的爪和發達有力的前後肢,有利於大熊貓能快速爬上高大的喬木。
秦嶺大熊貓和四川大熊貓在形態上已經形成了明顯差異,秦嶺亞種個體略大,四川亞種的頭長近似熊,秦嶺亞種的頭圓更像貓,且具有較小頭骨、較大牙齒。在皮毛顏色方面,秦嶺大熊貓胸斑為暗棕色、腹毛為棕色,而四川大熊貓胸斑為黑色、腹毛為白色。秦嶺大熊貓下腹部毛尖黑色,毛干為白色;胸部呈深棕色,腹部為棕色,下腹部毛尖棕色,毛干白色,鼻骨比四川大熊貓短五分之一,所以臉部更圓,秦嶺大熊貓與四川大熊貓在形態上的明顯差異,使它看上去更漂亮,更憨態可掬,陝西人把秦嶺大熊貓稱為“國寶中的美人”。秦嶺的大熊貓與其它山系的大熊貓在形態學方面已具有顯著的差異,
大熊貓秦嶺亞種
大熊貓秦嶺亞種

棲息環境


大熊貓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裡常年空氣稀薄,雲霧繚繞,氣溫低於20攝氏度。一些其他的因素也會影響野外大熊貓的分佈和密度:竹子、地形、水源的分佈,是否有藏身處和哺育幼仔的巢穴以及山勢等。人為的干擾是現今影響大熊貓分佈的主要因素。大熊貓具有不懼寒濕,從不冬眠的性格。哪怕氣溫在-4℃-14℃它們仍然穿行於被白雪壓得很厚的竹叢中。它們也不怕潮濕,總愛在濕度80%以上的陰濕天地里生活。

生活習性


大熊貓每天除去一半進食的時間,剩下的一半時間多數便是在睡夢中度過。在野外,大熊貓在每兩次進食的中間睡2到4個小時,平躺、側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團都是它們喜好的睡覺方式。在動物園裡面,飼養員每天兩次定時給它們餵食,所以大熊貓其他的時間都用來休息。即使在睡覺的時候大熊貓看起來也很可愛。它們非常的靈活,能夠把它們笨重的身體擺成各種各樣的姿勢。最喜歡的姿勢便是腿撐在樹上,並用手遮住眼睛。
大熊貓秦嶺亞種
大熊貓秦嶺亞種
大熊貓善於爬樹,也愛嬉戲。爬樹的行為一般是臨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險,或彼此相遇時弱者藉以迴避強者的一種方式。熊貓有時還下到山谷,串入到山村小寨或住宅,把鍋盆桶具,尤其是圓形的器皿當成玩具,玩耍后棄置山野。有時它們還和羊、豬等家養的牲畜親善,隨著同吃同住。
在野外,大熊貓通常在發情季節發生衝突,特別是當三到四隻雄性追求一隻發情的雌性時。有時候,雌性和雄性也會發生爭鬥。在動物園,它們的爭鬥通常是因為水,食物或某隻大熊貓佔據了好的地盤。
大熊貓的食性是其最為奇特和有趣的習性之一,因為它幾乎完全靠吃竹子為生,在野外自然採食的50多種植物中,竹類就佔一半以上,而且佔全年食物量的99%,其中最喜歡吃的有大箭竹、華西箭竹等7種。大熊貓99%的食物都是竹子,可供大熊貓食用的竹類植物共有12屬、60多種。此外,野生大熊貓還偶食一些動物屍體或其它植物。

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中部,海拔1,300-3,000米的秦嶺山脈。
大熊貓秦嶺亞種分布圖
大熊貓秦嶺亞種分布圖

繁殖方式


熊貓妊娠期為83-200天,幼子通常在8月左右出生,出生的巢穴通常是一個隱蔽的樹洞,或天然的岩洞,裡面有大熊貓媽媽精心鋪墊的樹枝和乾草。
大熊貓繁育最奇特的一點是它的新生兒在出生時發育相當的不成熟,體重僅僅是它母親體重的0.1%,初生幼仔體重很輕,初生重平均為145克左右,約為成年大熊貓體重的千分之一,最輕的為51克,最重的為225克。照顧孩子對於雌性大熊貓來說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通常歷時18個月,有時甚至長達兩年,直到她的下一個孩子出生。
剛出生的大熊貓皮膚是粉紅色的,帶有稀疏的白毛。在它剛出生的幾周里,大熊貓媽媽會一直將孩子抱在懷裡,溫暖它、保護它,幾乎寸步不離,移動的時候就把它銜在嘴裡。在這一點上,圈養大熊貓和野外大熊貓是相同的。如果看到大熊貓媽媽舔它的孩子,很可能那是在幫助孩子排便。大熊貓育幼期間,幼仔的叫聲是母仔間聯繫非常重要的通訊工具,幼仔想吃奶、想排便、受冷或過熱或其他原因的不適,幼仔都通過不同叫聲提醒母獸滿足其不同需要。在1到2周后,長黑毛的地方開始變深。在一個月內,它們慢慢長出黑色的耳朵、眼眶、腿和肩帶,變的更像媽媽了。當幼仔6到8周大時,它們可以睜眼了,並開始長牙;三個月後就可以慢慢的爬動了。
大熊貓秦嶺亞種
大熊貓秦嶺亞種

亞種分化


秦嶺山系的大熊貓與四川大熊貓(包括岷山邛崍、涼山、大相嶺和小相嶺山系)的分佈區早在12000年前就已經相互隔離,在相互隔離后,由於基因交流中斷,秦嶺大熊貓與四川(包括甘肅)大熊貓經過約12000年的進化歷史,在遺傳基因方面,產生了顯著的分化,形成了不同的兩個遺傳群體。其中,秦嶺大熊貓在遺傳基因方面更接近原始的祖先,而四川(包括甘肅)大熊貓則具有更快的進化速度。

種群現狀


秦嶺大熊貓分為6個孤立的局域種群,由東向西分別是平河梁局域種群、錦雞梁局域種群、天華山局域種群、興隆嶺——太白山局域種群、牛尾河局域種群和紫柏山局域種群。大熊貓種群數量雖然在增加,棲息地在擴大,但種群數量的增加卻伴隨著小居群的隔離,棲息地的擴大卻伴隨著日益加劇的破碎化和島嶼化。2001年,中國陝西省林業廳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合作,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先後為保護大熊貓新建立了8個自然保護區及5條大熊貓走廊帶,要將“孤島”狀分佈的大熊貓種群重新連接起來,但由於走廊帶植被的恢復緩慢和人為等因素,要達到預期效果仍需時日。

保護級別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Ⅰ級保護動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Ⅰ級。
註:大熊貓秦嶺亞種全部圖片網址、大熊貓秦嶺亞種分布圖網址

基因突變


七仔
七仔
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一向以黑白兩色示人,但也有罕見的例外。由於某種基因突變,有些大熊貓會呈現出棕色或褐色,如同穿上了一件特別的外衣。
2009年11月1日,在中國陝西發現了一隻棕色和白色相間的大熊貓。它的體型和行為習慣和黑白熊貓相同,毛髮顏色卻相差很多。專家稱這可能和當地獨特的地理和氣候環境相關。自1985年來,這是發現的第5隻棕白大熊貓。科研人員在秦嶺發現的這隻棕白色大熊貓,命名為“七仔”。
儘管七仔看起來十分健壯,但實際上大熊貓的幼崽死亡率很高。考慮到秦嶺山區大熊貓孤立種群的規模很小(估計為200隻到300隻),科學家推測近親繁殖可能是棕色大熊貓出現的原因。當然,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因為大部分生活在秦嶺的大熊貓身上已經混雜了一些棕色的皮毛。棕色皮毛的發現,以及在骨骼結構上與更常見的四川大熊貓的差異,促使科學家在2005年宣布秦嶺大熊貓是一個獨特的大熊貓亞種:Ailuropoda melanoleuca qinlingensis。秦嶺大熊貓的顱骨相對較小,但臼齒較大。
浙江大學的研究者方盛國提出了假說,認為大熊貓控制黑毛的基因是顯性的,但控制棕毛的基因是隱性的。因為是隱性基因,所以棕色大熊貓的出現,其父母必須都具有該基因。不過這種情況出現的概率很小,因此棕、褐色大熊貓十分罕見,只出現在秦嶺山區某些孤立的種群中。方盛國還指出,“秦嶺山區同樣塑造了其他棕色的哺乳動物亞種,如秦嶺羚牛(Golden Takin)”。因此這種棕色或褐色皮毛的出現可能不僅僅局限於大熊貓一個物種,或許是秦嶺山區獨特的環境因素造就了這種罕見現象。
大熊貓秦嶺亞種
大熊貓秦嶺亞種
在過去數千年中,大熊貓不僅數量銳減,而且由於人類活動擴張,其原來的棲息地已經逐漸碎片化。秦嶺是5個依然存在野生大熊貓的山區之一,而棕色大熊貓只在這一地區出現。如果近親繁殖是毛色變化產生的原因,那在其他大熊貓分佈區也有可能產生類似的現象,但還沒有這方面觀察報道。直到現在,這些棕色的大熊貓依然是難解的謎題,對全世界的大熊貓研究者和生物學家來說更是個極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