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縣

陝西省漢中市轄縣

洋縣,隸屬於陝西省漢中市,位於陝西省西南部,漢中盆地東緣,北依秦嶺,南靠巴山,東接佛坪、石泉縣,南鄰西鄉縣,西毗城固縣,北界留壩、太白縣。介於東經107°11′—108°33′,北緯33°02′—33°43′之間,東西跨度0°52′,水平距離92.8千米;南北跨度0°41′,水平距離72.7千米;總面積3206平方千米。2020年,洋縣下轄3個街道、15個鎮 ,常住人口34.5354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40.0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9.18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63.84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7.04億元,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36176元。漢江由西向東橫貫洋縣,屬北亞熱帶內陸性季風氣候,境內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濕潤。2013年11月,國家質檢總局正式批准陝西省漢中市洋縣籌建“全國朱䴉生態保護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是中國唯一獲准籌建的有機產業示範區。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18年,洋縣下轄3個街道15個鎮,常住人口38.7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40.0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9.18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63.84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7.04億元,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36176元。

2020年2月27日,陝西省人民政府批複同意,洋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

2020年7月,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關於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二批)》的通知中,洋縣在列。

歷史文化悠久,自然資源豐富,交通四通八達,開發前景廣闊,古為“漢上明珠”,今稱“朱䴉故鄉”。

歷史沿革


據縣境內土地廟、窯溝等地發掘出土的石斧、石剝器、紅陶陶片等大量文物考證,洋縣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境內即有人類定居。 
夏、商(約前21世紀—前11世紀)
秦嶺大熊貓
秦嶺大熊貓
為梁州之域。
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
為雍州之域。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周平王元年至周貞定王十七年(前770年—前452年),今縣地屬蜀。秦厲共公二十六年(前451年)“左庶長城南鄭”;縣地屬秦南鄭
戰國(前475年—前221年)
秦躁公二年(前441年),南鄭反秦從蜀;縣地又附蜀。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秦滅蜀;縣地復歸秦。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秦在“丹陽之戰”中敗楚,取漢中郡(今湖北鄖陽、陝西省安康及商洛部分地區年)600里,與南鄭地合而為一,復置漢中郡,縣地屬漢中郡。
秦(前221年—前207年)
縣地仍屬漢中郡成固縣。
西漢(前206年—24年)
漢高祖元年(前206年),縣地屬漢中郡。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漢王稱帝,沿襲秦郡、縣制,縣地仍屬漢中郡。
新莽天鳳元年(14年),改漢中郡為新成郡,於安國城(亦稱安固城,今洋縣貫溪鄉內)分立安國縣。
淮陽王更始二年(24年),劉玄都長安,封漢宗室大將、順陽懷侯劉嘉為漢中王,縣地仍屬漢中郡。
東漢(25年—220年)
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孫述龍興二年,26年),公孫述遣將軍侯丹取漢中,縣地為公孫政權轄領。建武十二年(36年)漢大司馬吳漢平蜀滅蜀,復漢中郡(治所由安康遷至今漢中市),縣地歸漢,屬漢中郡。獻帝建安五年(200年),張魯據漢中,置漢寧郡,縣地屬之。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張魯,魯降,復漢中郡,縣地屬漢中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取漢中稱王,縣地遂屬劉備領地。
三國(220年—265年)
前期為蜀漢益州漢中郡。蜀漢後主炎興元年(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魏滅蜀,縣地屬魏益州漢中郡。
國寶朱䴉
國寶朱䴉
西晉(265年—316年)
武帝泰始三年(267年)分益州立梁州,於成固縣東部置黃金縣、興道縣,為洋縣境內置縣之始。愍帝建興元年(成漢玉衡三年,313年),仇池氐王楊茂搜遣子難敵佔據漢中。建興二年(314年),梁州人張咸起兵逐氐部,以州地降成漢李雄,郡、縣廢,縣地隨州屬成漢。
東晉(317年—420年)
穆帝永和二年(346年),安西將軍桓溫伐蜀佔據縣地,晉昌郡治自長樂縣(今石泉縣)遷至龍亭鋪(今洋縣龍亭鎮)。永和三年(347年),平蜀滅成漢,縣地屬梁州晉昌郡。孝武帝寧康元年(373年),前秦遣楊安破梁州,縣地為前秦所轄。太元九年(384年),都督桓沖收復梁州,縣地復歸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益州刺史毛璩攻取梁州,平西參軍譙縱殺毛璩據蜀叛晉,稱王於成都;氐王楊盛乘虛遣侄楊撫攻佔漢中,後秦遣俱斂攻州城,楊盛請降,縣地遂屬後秦所轄。義熙九年(413年),相國劉裕遣將平蜀滅譙縱,收復漢中,縣地再歸晉。
南北朝(420年—589年)
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於縣地西南部置懷安縣(治設五間橋)。文帝元嘉十一年(434年),梁、秦州刺史蕭思話平氐楊之亂,廢晉昌郡及懷安縣,縣地屬漢中郡。宋順帝升明三年(南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四月,齊王、相國簫道成廢宋立齊,復置晉昌郡,縣地屬之。南齊和帝中興二年(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年),梁王、相國蕭衍廢南齊立梁,縣地屬梁。梁武帝天監三年(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504年),北梁州長史、漢中太守夏侯道遷以漢中地降北魏,縣地歸北魏。
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505年),分城固縣東部置龍亭縣,縣地屬北魏梁州晉昌郡龍亭縣。北魏宣武帝延昌三年(514年),分龍亭縣西北部置興勢縣,縣地屬梁州晉昌郡龍亭縣、興勢縣。
西魏文帝大統元年(535年),梁以蘭欽為北梁州刺史,攻漢中;西魏梁州刺史元羅降,復置懷安縣,縣地歸梁。梁元帝承聖元年(西魏廢帝元年,552年),西魏太師宇文泰遣大將軍達奚武攻佔梁州,縣地屬西魏;於龍亭縣東北復置黃金縣(治設北城山年),歸直州轄。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分梁州、直州地置洋州,並改懷安為懷寧縣,縣地分屬梁州晉昌郡興勢縣、龍亭縣和直州魏昌郡黃金縣及洋州懷昌郡懷寧縣。西魏恭帝元年(554年),廢晉昌郡,於儻河口置儻城郡,並設儻城縣,縣地分屬梁州儻城郡興勢縣、儻城縣、龍亭縣和洋州懷昌郡懷寧縣、洋川郡黃金縣。西魏恭帝四年(557年),周公宇文覺廢西魏立北周,改儻城郡屬洋州。
北周武帝天和五年(570年)改懷寧縣為懷昌縣,廢龍亭縣,縣地分屬洋州儻城郡儻城縣、興勢縣和洋川郡懷昌縣、黃金縣。
隋(581年—618年)
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郡,行州、縣制,縣地分屬洋州儻城縣、興勢縣、黃金縣、懷昌縣。煬帝大業二年(606年),撤州復郡,並梁、洋二州為漢川郡,廢儻城縣、懷昌縣,縣地屬漢川郡興勢縣、黃金縣。
唐(618年—907年)
洋縣城區圖
洋縣城區圖
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罷郡復州,縣地屬洋州興勢縣、黃金縣。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10道,縣地屬山南道洋州轄。二十三年改興勢縣為興道縣。玄宗開元十八年(730年),分興道縣北境置華陽縣(治設黎園,即今洋縣華陽鎮縣壩),縣地屬洋州興道縣、黃金縣和華陽縣。二十一年(733年),分山南道為東、西兩道,縣地屬山南西道洋州轄。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廢州,行郡、縣制,縣地屬山南西道洋川郡興道縣、黃金縣和華陽縣;三年省華陽縣,轄地歸興道縣;七年復置華陽縣,屬京兆府(治設長安)。八年,開清水谷(一名青谷,在洋縣華陽鎮境內)路,得“玉冊”於太白山洞,遂改華陽縣為貞符縣;十一年,划貞符縣歸洋川郡;十五年,洋川郡治從西鄉縣移至儻城,縣地屬洋川郡興道縣、黃金縣、貞符縣。肅宗乾元元年(758年),改洋川郡為洋州(州治儻城,即今洋縣城),縣地屬洋州興道縣、黃金縣、貞符縣。僖宗光啟三年(887年),在洋州設武定軍節度使,兼統蓬、壁二州。昭宗天復二年(902年),西川節度使王建取興元府,洋州武定軍節度使李思敬以州地附蜀。
五代十國(907年—960年)
初,縣地屬前蜀。前蜀咸康元年(後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後唐遣魏王繼岌率師伐蜀,至興州(今陝西省略陽縣地年),蜀武定軍節度使王承肇以洋、蓬、壁三州降後唐。後唐閔帝應順元年(后蜀明德元年,934年),山南西道節度使張虔釗討潞王從珂敗,與武定軍節度使孫漢韶以兩鎮之地降后蜀,后蜀使張業將兵入興元,並改洋州為源州。
北宋(960年—1126年)
初,縣地屬后蜀。太祖乾德三年(后蜀廣政二十八年,965年),宋西川行營鳳州路都部署王全斌率師滅后蜀,復洋州。四年,廢黃金縣,貞符縣移治黃金縣治所所在地(今洋縣黃家營鄉真符村)。太宗至道二年(997年),改道為路,縣地屬陝西路洋州興道縣、貞符縣。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改貞符縣為真符縣。景佑四年(1037年),改武定軍節度為武康軍節度。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划全國為23路,縣地屬利州路洋州轄。
南宋(1127年—1279年)
高宗紹興十四年(1144年),划全國為16路,利州路分為東、西二路,利州東路治興元府;縣地屬利州東路洋州興道縣、真符縣。理宗端平三年(蒙古太宗八年,1236年),蒙古王子庫端(舊作闊端、庫騰年)佔領興元,漢中之州、縣歸蒙古國。理宗淳祐十二年(蒙古憲宗二年,1252年),蒙古王室分封宗屬,忽必烈受河南、關中之地,遣軍戍興元、建政權,復洋州及興道縣、真符縣。度宗咸淳元年(忽必烈至元二年,1265年),省興道縣、真符縣,縣地屬洋州直轄。
元(1271年—1368年)
初,縣地即入元版。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設陝西等處行中書省,縣地屬陝西等處行中書省興元路洋州轄。惠宗至正二十四年(夏天統三年,1364年),割據四川、定都重慶的夏帝明玉珍,遣右相萬勝取興元,縣地遂屬夏。
明(1368年—1644年)
初,縣地屬夏。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大將軍徐達率師取興元,改興元路為漢中府,降洋州為洋縣;九年,改陝西等處行中書省為陝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縣屬陝西承宣布政使司漢中府轄;十年,並洋縣入西鄉縣,旋復。
清(1644年—1911年)
初,縣地由闖王李自成部將賀珍率軍駐守。世祖順治三年(1646年),五月,肅親王豪格遣軍入漢中,賀珍敗走,洋縣遂歸清,屬漢中府轄。仁宗嘉慶七年(1802年),分縣地北部設華陽縣丞。穆宗同治元年(1862年)六月,滇民起義軍藍大順部攻取縣城,設靖州。三年二月,滇軍撤離,縣地復屬清漢中府轄。
中華民國(1912年—1949年)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設道,縣地屬漢中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撤道,行省、縣制,洋縣屬陝西省政府。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省下設行政督察區,洋縣屬陝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
1949年12月4日洋縣解放,屬陝甘寧邊區漢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5月年—1951年元月,屬陝南行政公署。1951年2月年—1953年12月,屬陝西省人民政府南鄭區專員公署。1954年1月年—1955年5月,屬陝西省人民政府漢中區專員公署。1955年6月年—1968年8月,屬陝西省漢中專員公署。1968年9月年—1969年9月,屬陝西省漢中專區革命委員會。1969年10月年—1978年8月,屬陝西省漢中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9月至1996年6月,屬陝西省漢中地區行政公署。1996年7月至今,屬陝西省漢中市。 
2020年2月27日,陝西省人民政府批複同意,洋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洋縣位於陝西省南部,漢中盆地東緣,北依秦嶺,南靠巴山,東接佛坪縣、安康市石泉縣,南鄰西鄉縣,西毗城固縣,北界留壩縣、寶雞市太白縣。介於東經107°11′—108°33′,北緯33°02′—33°43′之間,東西跨度0°52′,水平距離92.8千米;南北跨度0°41′,水平距離72.7千米;總面積3206平方千米。縣城距陝西省會西安市317千米,距漢中市56千米。 

地形地貌

洋縣北倚秦嶺,南俯巴山,東部為秦嶺山脈向東南延伸的余脈和巴山向東北斜落的山丘交匯處,中部為漢江平壩地帶東段。西部南北兩側高,中間平坦,隔湑水沿漢江北側向東展開。北處秦嶺山地,昏人坪梁海拔3071米,為全縣最高點。南部為巴山丘陵地帶,黃金峽鎮白沙渡,海拔389.7米,為全縣最低點。秦嶺南坡各條山樑,受湑、溢、黨、酉、金等河縱向切割,自北而南,向漢江谷壩延伸。漢江以南,巴山丘陵受河流樹枝狀切割,澗嶺縱橫,溝壩相連,坡勢平緩。全境地勢呈東、北高陡,南部低緩,中部低平,宜林宜農。境內共有山地總面積2314平方千米,佔全縣總面積的72.2%,丘陵總面積667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21.1%,平川面積215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6.7%。 

氣候特徵

洋州春景
洋州春景
洋縣屬北亞熱帶內陸性季風氣候,境內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14.5℃,最高氣溫38.7℃,最低氣溫-10.1℃。年平均日照1752.2小時,日照率39%。年平均降水839.7毫米,最多1376.1毫米,最少533.2毫米,年平均降雨120天,月平均降雨10天,降雨期最多為7、9、10月份。年平均無霜期239天,平均初霜日出現於11月13日,平均終霜日出現於3月19日。年平均降雪8天,最多19天,最大積雪深度10厘米,初雪最早10月24日,最晚4月月4日。全年多為東風,西風次之。年平均風速1.2米/秒,最大風速18米/秒,最大瞬間風速25米/秒,大風始於3月,年最多風向頻率東風佔15%,西風佔7%,靜風佔48%。
根據氣候分佈的水平差異和垂直差異,全縣分為5個氣候地帶,漢江平川地帶為北亞熱帶沿漢江平坦濕潤氣候,巴山丘陵地帶為北亞熱帶巴山丘陵濕潤氣候,秦嶺南丘陵地帶屬北亞熱帶秦嶺丘陵半濕潤氣候,秦巴低山丘陵地帶為秦巴低山丘陵半濕潤過渡性氣候,秦嶺中山地帶為秦嶺中山暖溫帶濕潤氣候。 

水文概況

漢江
源於寧強璠冢山,經城固於本縣湑水鎮西南沙河口入境,於黃金峽鎮渭門村關溝口東流入西鄉縣境。境內流長84千米,天然落差84.5米,流域面積3200平方千米,年平均徑流量71.59億立方米,平均流量227立方米/秒,最大洪水16360立方米/秒。 
湑水河
源出周至縣財神嶺,經太白縣二郎壩西南進入本縣坪堵鄉,於佛爺坪流入城固縣境。下遊河道由湑水鄉西南至河口,為洋、城兩縣界河。河道全長165.5千米,經縣境15.5千米,天然落差120.3米,流域面積254平方千米,年平均徑流量7.84億立方米,平均流量23.7立方米/秒,最大洪水2580立方米/秒。 
溢水河
源於洋縣窯坪鄉以北的大岩洞,從戚氏鎮七里店西南端注入漢江。主河道長58.8千米,天然落差1260米,流域面積304平方千米,年平均徑流量1.49億立方米,年平均流量4.73立方米/秒。 
酉水河
源於洋縣華陽鎮東北昏人坪梁南坡,於黃金峽鎮的中壩廟注入漢江。主河道長114千米,天然落差2071米,流域面積972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4.31億立方米。年平均流量13.67立方米/秒。 
金水河
源於秦嶺光頭山東南側蛇草坪,由本縣秧田鄉牛角壩北部邊緣入境,從金河口注入漢江。河道全長75千米。縣境內流長48千米,全流域面積732平方千米,年平均徑流域2.7億立方米,年平均流量8.56立方米/秒。 
子午河
源出寧陝縣境,經桑溪南緣與西鄉縣交界,從黃金峽鎮白贍晟南端注入漢江。縣內流域面積49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44.87立方米/秒。 
沙河
源於城固縣五堵鎮境內,由本縣草廟鄉柳樹坪入境,至小江鄉沙河口入漢江。河道長28.6千米,境內流域面積84平方千米,年平均徑流量0.36億立方米,年平均流量1.44立方米/秒。 
東沙河
源於本縣石關鄉,由黃家營鎮西注入漢江。河道長29千米,天然落差100.5米,流域面積132平方千米,年平均徑流量0.65億立方米,年平均流量2.06立方米/秒。 
桃溪河
源於黃家營鎮,至黃金峽鎮西入漢江。 
注入漢江的還有:源於關帝鄉大頭溝,至戚氏鎮朱家村入江的薴溪河;源於白石鄉,流經貫溪鎮入江的雙龍河;源於長溪鄉,至龍亭鎮以南入江的大龍河及石槽鄉的孫家河,槐樹關鄉的店子河,金水鄉的剪子河,良心鄉的關溝河、良心河等。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洋縣有江河面積2675畝,塘庫面積10653畝。地表水年徑流量13.8億立方米,地下水總儲量4.5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36.44萬千瓦,可開發裝機容量15萬千瓦。 

植物資源

洋縣境內植物品種繁多。
喬木樹種:有鐵杉、冷杉、紅豆杉、銀杏、香樟等72科152屬321種。
中藥材:有天麻、杜仲、厚朴、棗皮、黃姜、絞股藍等469種。
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油菜為主,其次有玉米、黃豆、蠶豆、高粱、大麥、芝麻、花生和薯類等。 

動物資源

洋縣境內野生動物種類眾多,有獸類20多種,鳥類30餘種,兩棲爬行動物10多種,魚類15種,昆蟲類30餘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有6種,二級保護動物有11種。
一、珍稀動物
朱䴉:1981年5月在洋縣境內重新發現世界上僅存的7隻野生朱䴉,主要分佈於溢水鎮、窯萍鄉、關帝鄉、八里關鄉、槐樹關鎮一帶,平川、丘陵及低山區也常見活動。
大熊貓:分佈在華陽鎮的板橋、縣壩、石塔河和茅坪鄉的九池一帶,近百隻;
金絲猴:分佈在坪堵、華陽、茅坪鄉境內,共700多隻;
羚牛:亦稱“扭角羚”,分佈於坪堵鄉境內和華陽以北,共300多頭。
二、保護動物
(1)一級保護動物:金錢豹
(2)二級保護動物:狗熊、鬣羚、獼猴、岩羊、靈貓、水獺、大鯢、錦雞、紅腹角雉、長耳鴞、雀鷹、林麝、勺雞、紅角鴞,白冠長尾雉
(3)三級保護動物:黑耳鳶、鵟 

礦產資源

洋縣礦產資源已探明16種。 
釩鈦磁鐵礦
釩鈦磁鐵礦分佈於秧田、關帝、桑溪三鄉。有嗶嘰溝、周家砭、崔家坪、鑽大梁四個礦區,144個礦體。礦帶總長約5400米,平均厚度0.7­—47.8米,深度154—253米。礦石自然類型以輝長岩型磁鐵礦為主,蘇長岩和斜長岩型磁鐵礦次之。工業類型屬釩鈦磁鐵貧礦。礦石礦物以磁鐵礦和鈦鐵礦為主。礦石品位:全鐵22—38%,個別高達45%。礦石儲量:C級315.2萬噸;D級3965.7萬噸,總儲量4280.9萬噸。釩、鈦伴生物二氧化鈦(TiO2)品位3.5—8.5%,儲量213.49萬噸;五氧化二釩(V2O5)品位2.07—0.35,儲量12.91萬噸。 
銅礦
銅礦分佈於酉水鄉銅礦岩和八里關鄉銀長溝。礦體出露13處。銀長溝礦體斷續長700米,品位0.2%左右。礦石以孔雀石和蘭銅礦為主。茅坪、鐵河、秧田等地也有礦化點出露。 
沙金
沙金的基本礦點有:沿漢江的謝村、朱劉村、凈家坎、鎮江庵和子午河畔的桑溪壩及酉水河、金水河、黨水河。磨子橋鎮楊家灣村、張趙村河灘儲量也較多。黨河水庫壩下至與漢江交匯處有4個礦床,儲量約281.348公斤。以上各處均有群眾零星開採。 
硫鐵礦
鐵河鄉教化岩初查礦體長500—1000米,厚3—5米,為浸染狀黃鐵礦。含硫17.48—19.68%,儲量3.75萬噸。華陽鎮窯窩溝礦體長24米,厚1米,為緻密塊門面及浸染狀磁黃鐵礦,含硫量約30%。 
石英
石英分佈於花園鄉的劉家溝、黃家溝、山羊溝、深溪溝、棉花山;陽坪鄉的桂溪溝;窯坪鄉的葯樹壩;關帝鄉的白火石溝。礦體呈脈狀、瘤狀,零星分佈。地表儲量10萬噸以上,遠景儲量約50萬噸。 
石墨
石墨分佈於鐵河、秧田兩鄉。亮啞子溝為變質晶質石墨礦床。已圈出3個礦體,長900—1500米,平均厚度13.14—19.09米。礦體為浸染狀晶質石墨,固定碳平均含量4—4.64%,遠景儲量988.59萬噸;雍子溝礦西起陽河鄉,東至秧田鄉雍子溝,延入佛坪縣,初查礦長12千米,厚1—10米,品位4—5%。 
膨潤土
膨潤土分佈於八龍、關帝、四郎、白石、石槽、東柳、紙坊等鄉。已圈出29個較大礦體,屬鈣質膨潤土。白石、四郎兩個礦段遠景儲量為5000萬噸,已由集體少量開採。 
石膏
白石鄉塔廟,八龍鄉鄧家灣、楷杷灣儲有2815.65噸的兩個礦點,礦體隨地形而異,變化較大。含礦率44.6—70.55千克/立方米。 
矽線石
矽線石分佈於八里關鄉。含礦層為石榴石矽線石黑雲母石英片岩。分佈範圍大,具有找礦遠景。 
粘土
粘土境內分佈廣,儲量豐富,僅白石鄉塔廟和八龍鄉兩處,初步探明儲量2503.26萬噸。主要成份:二氧化硅(SiO2)59—66.81%,三氧化二鋁(AL2O3)13—15%;三氧化二鐵(Fe2O3)6.63%。 
石灰石
石灰石主要分佈於溢水、花園、關帝、陽坪、倪家、槐樹關。子房出礦帶長約10千米,礦體最大標高830—850米,平均厚度550米,儲量約90億噸。裸露地表,便於開採。 
長石
長石主要分佈於花園、關帝、窯坪3鄉。花園鄉鄧家溝礦點礦體呈脈狀、雞窩狀。礦石為微斜長石塊體或粗晶長石團體,常與石英、白雲母共生。礦石化學成分:含二氧化硅(SiO2)64.02%,氧化鈉和氧化鉀(Na2O+K2O)15.6%,三氧化二鋁19.17%,還含有少量磷(P)和硫(S)。儲量約30—40萬噸。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全縣編為10里,天順年間(1457年—1464年)增編5里,成化十二年(1476年)改劃為30里。弘治六年(1493年)調整區劃,編為94鄉和36里。
清沿明制。順治十四年(1657年),重新划編政區,全縣置43鄉,分4路,24里。道光元年(1821年)設立監洋縣丞,將華陽東北沙窩子等地劃出歸轄。道光五年(1825年),撤銷盩洋縣丞,劃出洋縣袁家莊等地設佛坪廳。光緒十八年(1892年),改全縣43鄉、24里為5鄉、48地。宣統二年(1910年),改5鄉為5區,原48地改為48鄉,地域未變更。
民國元年(1912年)廢區、鄉制,改5區、48鄉為5路、50地(新增石墩河、黑峽子兩地)。17年,推行村、里制。全縣劃為5區、39村、和13里。民國23年(1934年),廢村、里制,行聯保制,將39個村划編為26個聯保。民國29年(1940年)7月,推行保、甲制,將26個聯保改劃為6鎮、13鄉、139保、2801甲。 
洋縣人民政府成立后即廢除國民黨鄉(鎮)、保組織,於1950年初將全縣劃為11個區、139個鄉(街),分別建立人民區公署和鄉人民政府、人民街公所。
1950年5月民主建政中,合區並鄉,全縣劃為城關、中、東、西、南、北6個區和72個鄉(街);7月,又將以方位排列的區稱改為依數序稱謂,人民區公署改稱區公署。1950年10月,第二次調整區劃,將6個區分設為8個區,區公署改為區公所;將72個鄉(街)分設為95個鄉(街),建立人民鄉(街)公所。
1952年5月,第三次調整區劃,將8個區分設為9個區;將95個鄉(街)分設為108個鄉(街),人民鄉(街)公所改為鄉人民政府。1953年6月,第四次調整區劃,將9個區分設為12個區,108個鄉分設為115個鄉。後於1955年7月,將各鄉人民政府改為鄉人民委員會;把按數序排列的區名,改為按地名稱謂的區名。
1956年2月,全縣縮劃為5區、1鎮、64鄉。將貫溪、戚氏、磨子橋3個鄉劃為縣直屬,其它鄉為區轄,至1958年8月,均未變動。
1958年9月,全縣實現“人民公社化”。撤銷5個區公所,設立5個工作站;建立48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0月,正式行文確定為15個人民公社,1959年5月,將華陽人民公社的黃柏塬、二郎壩管理區劃歸太白縣。
1961年5月,撤銷區級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設立區工作委員會;將65個鄉級生產管理區調整為46個人民公社。是年9月,佛坪縣復置,將袁家莊區工委所轄的4個人民公社、酉水區工委所轄原屬佛坪縣的3個人民公社劃歸佛坪。此後,人民公社(鎮)又幾經部分調整。至1966年5月,全縣共設5區、1鎮、47個人民公社。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區、社行政機構因不斷受到衝擊而癱瘓。1968年9月,洋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區、社相繼建立革命委員會。1979年2月,改區革命委員會為區公所。1981年1月,改公社革命委員會為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4月,恢復鄉、鎮建置,改公社管理委員會為鄉人民政府。其時除新鋪已改為黃金峽外,其它鄉名稱未變。1984年5月—1985年1月,謝村、華陽、馬暢、磨子橋、龍亭、黃安6鄉改為鎮制;城關公社併入城關鎮,為區級。至此,全縣區劃為5個區、1個(區級)鎮,46個鄉(鎮),368個村民委員會,4個居民委員會,2496個村民小組,21個居民小組。
2002年4月,縣委、縣政府決定撤銷陽河、鐵河、坪堵等6個鄉,將全縣32個鄉鎮合併為26個鄉鎮。至2003年末,轄16鎮,10鄉,366個行政村,2496個村民小組,4個居民社區。
2011年7月7日,經陝西省政府批准,洋縣貫溪鎮併入洋州鎮,撤湑水鎮併入謝村鎮,撤窯坪鄉併入溢水鎮,撤秧田鄉併入金水鎮,撤石關鄉併入黃安鎮,撤草廟鄉併入磨子橋鎮,撤白石鄉、四郎鄉、長溪鄉、八里關鄉、桑溪鄉、關帝鄉鄉的建制,相應設鎮的建制。 

區劃現狀

截至2018年,洋縣下轄3個街道,15個鎮。洋縣人民政府駐洋州街道。 
統計用區劃代碼名稱
610723001000洋州街道辦事處
610723002000紙坊街道辦事處
610723003000戚氏街道辦事處
610723103000龍亭鎮
610723104000謝村鎮
610723105000馬暢鎮
610723107000溢水鎮
610723108000磨子橋鎮
610723109000黃家營鎮
610723110000黃安鎮
610723111000黃金峽鎮
610723112000槐樹關鎮
610723113000金水鎮
610723114000華陽鎮
610723115000茅坪鎮
610723119000八里關鎮
610723120000桑溪鎮
610723121000關帝鎮

人口民族


截至2018年末,洋縣戶籍數16.32萬戶,戶籍總人口44.64萬人。其中:男性23.67萬人,女性20.97萬人,性別比為112.87。人口年齡構成為:0—17歲人口82893人,佔18.57%;18—34歲人口106971人,佔23.96%;35—59歲人口16.2293萬人,佔36.35%;60歲及以上人口94277人,佔21.12%。常住人口38.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6.64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43.01%。 
2021年5月,漢中人口統計數據公布,洋縣人口數為34.5354萬人。

政治


縣委

書記:胡瑞安
副書記:杜家才、郭華
常委:席均、楊志敏、路建俠、李國鴻、張振、石兵、李瑋、喇勇斌、秦東漢 

縣人大

主任:牟如虎
副主任:馮長青、陳學鋒、賈秋彥、王明 

縣政府

縣長:杜家才
副縣長:席均、張振、石兵、張峰、李剛、楊妮娜、虞文龍、晁松林、成建鋒、陳能遠、趙青松 

縣政協

主席:陳三榮
副主席:蒙燕鈺、冉旭鵬、張宏均 
(截至2019年4月)

經濟


綜述

2018年,洋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40.0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8.3%。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9.18億元,增長3.7%;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63.84億元,增長11.5%;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7.04億元,增長7.2%。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36176元。全年非公經濟實現增加值71.18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0.82%。地區生產總值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0.84%,第二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5.58%,第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3.59%。與2017年相比,第一產業佔比下降0.36%,第二產業佔比提高2.34%,第三產業佔比下降1.71%。 
2020年2月27日,陝西省人民政府批複同意,洋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年,洋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5.4%。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37%;民間投資增長27%。 
財稅收支
2018年,洋縣財政總收入完成6.4421億元,同口徑增長16.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6688億元,同口徑增長11.5%。 
人民生活
2018年,洋縣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25元,增長9.6%;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18元,增長8.2%;農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0046元,增長9.5%。 

第一產業

2018年,洋縣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50.72億元,增長3.5%;實現增加值29.58億元,增長3.6%。其中,農業增加值21.51億元,增長4.5%;林業增加值1億元,增長5.9%;牧業增加值6.8億元,增長0.8%;漁業增加值0.49億元,增長5.7%。 
種植業
2018年,洋縣糧食作物種植面積50.03萬畝,比上年面積減少1687畝;糧食總產量16.53萬噸,增長2.1%;其中:夏糧43765噸,秋糧12.1568萬噸。油料作物種植15.85萬畝,比上年增長0.51%,油料總產量2.87萬噸,比上年增長0.82%。全年中藥材種植面積12.09萬畝,產量3.68萬噸,同比分別增長3.6%和2.8%;蔬菜種植16.72萬畝,產量70.16萬噸,同比分別增長0.77%和2.75%;水果種植11.39萬畝,產量11.51萬噸,同比分別增長0.11%和12.04%。 
2019年11月18日,洋縣入選“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先試支撐體系建設試點縣”。 
畜牧業
2018年,洋縣生豬飼養量56.47萬頭,同比增長0.32%,豬肉產量2.4萬噸,同比增長1.26%,實現產值7.94億元,同比增0.16%,生豬產值占畜牧業總產值的68.27%,占農業總產值的15.65%。 
生產條件
2018年,洋縣農用化肥施用量(實物量)8.05萬噸;農村用電量9747萬千瓦小時。 

第二產業

工業
2018年,洋縣有規上工業企業54戶,完成工業總產值126.78億元,同比增長18.6%。全部工業增加值(含中省駐洋企業)42.83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1.22億元,增長13.8%,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1.61億元,增長2.7%。輕工業完成產值39.78億,增長26.1%;重工業完成產值87億,增長15.41%。16戶食品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1.23億元,增長26.9%,醫藥製造業完成產值6.99億,增長27.1%。縣屬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83.22億元,增長-8.2%;實現利潤總額6.44億元;流動資產合計20.47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綜合能源消費量257105噸標準煤,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電量8.6532億千瓦小時。 
建築業
2018年,洋縣資質以上建築企業16戶,實現總產值8.5億元,增長23.1%。當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39.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6.3%;房屋建築竣工面積21.1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30.3%。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8年,洋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64億元,同比增長11.6%。其中:限額以上單位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11.12億元,同比增長15.3%。按銷售地區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1.2233億元,增長10.6%;鄉村消費品零售額7.4209億元,增長14.4%。按消費形態分:商品零售完成24.1084億元,增長10.9%。餐飲收入完成4.5358億元,增長15.2%。按四大行業分:批發、零售、住宿、餐飲分別實現零售額4.2666億元、19.8228億元、5059.4萬元、4.0489億元,同比增長6.1%、12%、15.2%、15.3%。 
房地產業
2018年,洋縣實現商品房屋銷售面22.23萬平方米,增長19.39%,其中:住宅20.81萬平方米,增長53.47%。全年實現商品房銷售額7.56億元,降低0.92%,其中:住宅銷售額實現6.57億元,增長65.08%。 
郵電通信
2018年,洋縣郵政業務總收入完成6577萬元,增長0.57%。電信業務總收入完成3550萬元,增長10.9%。年末固定電話用戶數5.14萬戶,行動電話用戶34.28萬戶,網際網路用戶5.94萬戶。 
旅遊業
2018年,洋縣接待遊客703.27萬人次,同比增長22.83%,實現旅遊收入37.05億元,同比增長31.71%。 
金融業
截至2018年末,洋縣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存款餘額181.36億元,比年初凈增加12.97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144.76億元,比年初凈增加13.6億元。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貸款餘額71.41億元,比年初凈下降2.46億元。其中,短期貸款餘額3.38億元,比年初凈增加1.2億元;中長期貸款餘額16.23億元,比年初凈減少2.76億元。 

文化


社火
洋縣社火,起源於元末明初,以明清最盛,它是以裝啞劇的表現形式開展的一項娛樂活動。最初多以高蹺、竹馬,以後逐漸發展成單台、懸台社火。其融生活與藝術於一體,富有原始、質樸、粗獷、熱烈的藝術個性,極具渲染力,是洋縣古代舞蹈藝術發展延伸的結晶,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賦予他新的內涵,使其富有堅實的藝術魅力和社會基礎,所以經久不衰。
煙火
煙火,俗稱“放花”。煙火生產品種達數百餘種,主要有“竿子花”、“簸籃花”、“馬花”等。施放煙火,多在盛大節日節慶進行。放花之夜,人群簇擁,爭相觀賞各式各樣的衝天火花。
佛教音樂
洋縣佛教音樂有1400餘年的歷史。它從中國北魏之時開始形成,經歷了唐宋的成熟期、明代和清代上半葉的鼎盛期、民國至新中國成立的曲折發展期。破除迷信時,寺廟衰落,從縣域的寺廟走向民間。洋縣佛教音樂樂曲繁多,達1000餘首,保存下來能供演唱、演奏的曲子有200首之多。
蔡倫造紙術
洋縣龍亭蔡倫造紙術有1900年的歷史。它形成於東漢朝代,由蔡倫在元興元年(105)首創。蔡倫在龍亭實驗創製而成的植物纖維紙,科技含量特別高,現代大機器造紙至今依然沿用著龍亭蔡倫造紙術的基本環節,其製造術成為中華民族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地方特產
洋縣臘肉
洋縣臘肉
洋縣臘肉
臘肉,又叫熏肉,是陝南秦巴山區一帶的地方特產,是陝南人請客送禮的傳統佳品,相傳,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據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張魯稱漢王,兵敗南下走陝南,途經漢中紅廟塘時,漢中人用上等臘肉招待過他。
洋縣秦嶺南坡華陽一帶山區,加工製作臘肉的傳統習慣不僅久遠,而且普遍。每逢冬臘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戶戶殺豬宰羊,均供自食,每年旺為淡貯,終年享用。佐餐、下酒、宴客、饋友、逢年過節,都離不開臘肉。因此,一般農家,均以此為家常必備之鄉食,遂成鄉土美味。舊時,特別是深山人家,以家藏臘肉的多寡,來作為衡量貧富的標誌。
洋縣挂面
洋縣挂面做工精道,因其系手工製作,故耐火而不糟,回鍋而不爛,有口勁。以五郎廟村手工挂面最為出名。
五郎廟村位於洋縣城西北二公里處,村裡加工手工挂面從北宋雍熙年間距今已有千餘年歷史。五郎廟手工挂面工藝講究。它沿襲祖傳工藝,結合當前的科學技術,使生產工藝日臻完善。面料選用當地無污染、無雜質的優質小麥,經篩選后粉碎磨細。生產工序繁雜耗時,僅和面、醒面工序就長達3個小時。經過和料、扯皮、捂條、盤條、上棍、拉絲、扯撲、晾乾、切整、包裝等十幾道工序精製而成。具有細如銀絲、中心空通、入口滑嫩、口感筋道等特點。 
洋縣棗皮
棗皮,又名山茱萸。其果肉入葯,系名貴中藥材,形似棗核,色棕紅,去核獲肉,為山萸肉。華陽棗皮以果大、肉厚、味正、無病蟲、色紅油潤、有效成分含量高等特點聞名。
《本草綱目》記敘:山茱萸主治心下邪氣寒熱,溫中逐寒濕痹,去蟲。治腸胃風邪,寒熱疝瘕,鼻塞、目黃、耳聾面皰,下氣出汗。有強陰益精,安五臟,通九竅,止小便利。久服,明目強力長年。治腦痛,療耳鳴,補腎氣,興陽道,堅陰莖,添精髓,止老人尿不節。 
秦巴猴頭菌
在陝南秦巴山區的深山老林里,櫟、柞、樺、槲、核桃等闊葉樹的枯腐木上,或樹洞之中,偶爾可見生長著一種十分奇特的蘑菇“猴頭菌”。
秦巴山區自古以來就是猴頭菌的著名產區。這裡山巒起伏,林木豐茂,氣候溫潤,山氣氳氤,雨量充沛,夏秋晝夜溫差大,宜於猴頭菌的生長。野生猴頭菌多分佈於該山地海拔1500~2300米的林區。猴頭菌為秦巴山區的一大特產,自古列為“貢品”,已載入《秦巴山區土特名產》一書。秦巴猴頭菌素以個體肥大,形狀完整,絨毛光澤金黃,肉質肥厚,質地細潤,氣味芳香,不霉無蛀,久儲味不變等特點著稱。
洋縣地軟
地軟學名“普通念珠藻”,《本草綱目》上叫“地踏菰”,《養小錄》中稱“地踏菜”,《野菜博錄》謂“鼻涕肉”;還有個富於詩意的名字,叫“葛仙米”。
地耳還有個怪名叫雷公屎,因其出現於雷雨之後,故名。還因為它是在河灘或山坡草地里生長出來的,故又稱草耳。它生於地上,形似木耳,色似木耳,故謂之地耳。雖肉質比木耳薄,朵形比木耳小,味道不如木耳,但卻是一種營養豐富、充滿山野風味的佳蔌,為陝西特產之一。
洋縣狗腥草
洋縣狗腥草
洋縣狗腥草
狗腥草,又稱魚腥草,學名蕺萊,陝南俗稱臭老漢、狗腥草、蕺兒根。其它稱謂也不少,有稱側耳根、折耳根、狗貼耳、豬鼻孔、臭菜諸名的。古代還有稱“蕺”、“蕺萊”、“紫蕺”、“菹菜”之名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釋名說:“蕺字,段公路《北戶錄》作蕊,音戢,秦人謂之菹子。菹、蕺音相近也。其葉腥氣,故俗稱為魚腥草”。魚腥草為陝南特產藥材,分佈普遍。陝南人早年即把它既當葯,又作蔬,經常食之。《唐本草》就有記述:“蕺菜生濕地山谷陰處,亦能蔓生,葉似蕎麥而肥,莖紫赤色。山南(即今陝南)、江左人好生食之。關中謂之菹菜”。可見早在唐時,陝南人就有食用魚腥草的了。 
洋縣蕨菜
洋縣蕨菜
洋縣蕨菜
陝南秦巴山區蕨菜資源豐富,分佈廣泛,蘊藏量大,營養全面。據估算年蘊藏量達10萬噸以上。在陝南商洛地區稱蕨菜為“商芝”、“紫芝”、“拳芽菜”。“商芝肉”久負盛名,名揚四海,20世紀60年代曾進京,奉上國宴。陝南秦巴山區由於土壤、氣候和水熱條件優越,出產的蕨菜嫩綠粗壯,味道鮮脆,長短整齊,無化學物質污染,無病蟲,無異味,色香味形俱佳,其營養成分含量高。有紫色和綠色兩種,紫色比綠色營養更高,日本人讚譽為“雪果山菜”,每出口1噸蕨菜乾相當於40噸大豆的出口價值。 
槐樹關紅苕
槐樹關紅苕
槐樹關紅苕
紅苕又稱紅薯。洋縣槐樹關盛產紅薯,以其塊大,皮色紅薄,含澱粉高,口感好,營養豐富等特點而聞名全國,是食用、保健、美容佳品。2004年,洋縣槐樹關等地建成8萬畝生產基地,年產紅薯16萬噸,興建粉條、澱粉等加工企業50戶(個),其產品遠銷全國十餘省市和地區。 
洋縣五彩米
洋縣五彩米
洋縣五彩米
洋縣土壤、水質、大氣等環境指標達到國家綠色無公害標準。黑、紅、黃、綠、紫五彩稻米,2002年獲中國第三屆特種稻新產品展評會金獎,同時申請國家註冊了“朱䴉”商標。2003年通過陝西省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證,2004年通過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質量認證。
據國家認證單位測定,五彩稻米每公斤含鈣137.56毫克,鐵79.74毫克,鋅18.4毫克,還含有硒、黃酮、色素和多五彩稻米純天然色澤,無污染、無公害,糙米營養成份保留完整,易糊化,口感好,食、醫兼用,色香味俱佳。 
謝村黃酒
謝村黃酒
謝村黃酒
謝村黃酒產於陝西漢中市洋縣謝村鎮。《洋縣誌》載:“洋民好飲食,平壩民多用糯米釀製黃酒,小村店必開酒館或挑至村中賣之,男女沽之”。早在3000年前,洋縣已經能夠生產和飲用類似黃酒的東西。在上海舉辦的中國首屆黃酒節評比會上,謝村黃酒與紹興酒雙雙登上金榜,人稱“南有紹興加飯,北有謝村黃酒”。唐朝時謝村黃酒馳名京都長安,列為“貢酒”。唐德宗李適讚譽謝村黃酒:“此酒只應皇家有,瑤池天宮量也無”;宋代蘇軾詩云:“聞道池亭勝兩川,應須爛醉答雲煙,勸君多揀長腰米,消破亭中萬斛泉。” 
風味小吃
豬白血
豬白血,雅稱芙蓉白血。其以豬血清、雞蛋清為原料,攪拌蒸制,用玉蘭片,菠菜葉為輔料,加雞湯稍煎製成。白血潔白光滑,鮮嫩可口,且風味素雅,不腥不膩,清補氣血,適應於大病初癒或老弱、孕婦食用,尤其適應於化療癌症、矽肺病、婦女白帶病患者食用,具有保健康復功效。1981年被中國食品協會錄入《中國菜譜》。食用時,輔以豆粉絲、黃花、木耳、澆上高湯,佐以姜沫、蔥白沫、香油、胡椒粉、細鹽等,供顧客自我選用或由美食家調配製做成各種新的菜譜。
棗糕饃
棗糕饃
棗糕饃
棗糕饃,原叫“早告饃”,饃的兩側鑲紅棗四隻,再在饃面上捺出梅花圖案,故名“棗糕饃”,是洋縣一種口味酥香、花色獨特的面點食品。棗糕饃潔白而沒有裂紋。整體為弧形,上彎下順暢中央順長裂開,便於攜帶。因為饃上有幾道長口子,底面又平,所以每兩個饃底面相對為一組,用細草一組一組把幾十個饃拴串起來,走親訪友時,將饃串搭在肩上或掛在胳膊上,非常方便。
洋縣做法饃的做法很有講究,要用甜酒發酵,不用兌鹼,以發酵麵糰為主料,配以白糖、紅棗等輔料,用力揉搓反覆勻稱,製成獨特的如意狀麵糰再蒸制而成。棗糕饃的口感非常好,特別酥,很耐嚼,甜絲絲的且有酒香味。三五日之內,只需在爐火上稍加烘烤,外觀與味道如同新出;即使放置一兩個月,也不會變餿,且風味依然。 
漿水面
漿水面
漿水面
漿水面,在洋縣是家常便飯,以“馬暢漿水面”最負盛名。據老人們當時記憶,清代前盛行“梆梆面”,后叫“陽春麵”或“酸湯麵”。民國時期才盛行漿水面。煮麵時不管人多人少,都是大鍋寬水,久火,一次只煮一碗面、即飄起即撈。二兩一碗,燒上漿水,點上專供的調料清湯、油辣子等。漿水萊能飄在湯上,油汪汪,紅艷艷,香氣撲鼻。吃時口感酸香味濃,菜脆而不綿,不塞牙。麵條光、韌經嚼,猶如“皮條”。四季可作,老少皆宜。 
洋縣麵皮
麵皮是洋縣一種極普通的飲食,以本地特產大米為主要原簡單製作簡使,久吃不厭。麵皮雖是洋縣最平常的飲食,卻以洋縣的麵皮為最。這有兩個理由,一是洋縣的麵皮歷史最悠久。民間就有北宋時大文學家蘇軾的表兄文同任洋州太守時在群眾家裡吃麵皮的傳說。因為貪食美味狼吞虎咽,才落了個“饞太守”的笑稱;二是洋縣的麵皮在制怍、調料、花樣、口味諸方面多有獨到之處,風味別具一格。 
洋縣洋芋糍粑
洋芋糍粑以洋縣本土坡地洋芋為原料,1火蒸煮至爛熟,晾涼,放在棗木碓窩用木錘反覆搗杵數時,至能拉成一條線后取出,佐以特製調味料食用。入口爽滑細膩,珍饈美味,別具風格。以洋縣華陽鎮洋芋糍粑最為地道。留壩有“洋芋糍粑,脹死老漢”的民間戲語,一是指洋芋糍粑香味誘人,二是因洋芋糍粑老少皆宜。洋芋糍粑取材留壩閘口石,由於生長時間長,洋芋質地結構緊密、澱粉含量極高,粘性好,製作的洋芋糍粑色澤如玉,清香撲鼻,既美味營養,又具有美容瘦身作用。如用自製的酸菜水或泡菜鹽水、蔥花、精鹽炒熟,配以薑末、蒜汁、花椒粉、紅油辣子等佐料調好,就是價廉物美的待客佳肴。
神仙豆腐
神仙豆腐
神仙豆腐
古時,當地人用一種名叫“神仙樹”的植物莖葉加工製作的特色食物——“神仙豆腐”。這種“神仙樹”學名“雙翅六道木”屬於忍冬科六道木屬的灌木類植物。將其莖葉手搓或搗成糊狀,加適量水,攪勻之後用荷葉蓋住,放置陰涼處10-20分鐘即成。“神仙豆腐”使用天然植物作為原材料,做法質樸簡單,無任何添加,質感滑溜,入口清涼,味道微苦,通常切成細絲狀,佐以食醋、辣椒油等香辛料拌勻。味道麻辣酸香,輕快爽口,可謂“只品神仙,不見豆腐!”。“神仙豆腐”原本屬於南方廣西、湖南一帶的常備食物,因華陽所處獨特的地理位置環境和歷史變遷,“神仙豆腐”就在此安家落戶。

交通


截至2018年末,洋縣公路通車里程2547千米,其中:高速公路59.67千米,國道94.8千米,縣道306.72千米,鄉道278.23千米,村道1758.43千米。 

運輸

截至2018年末,洋縣營運車輛擁有量1427輛。其中,載客汽車371輛,載貨汽車1056輛。公路客運量356萬人,公路貨運量473萬噸。 

社會


科技事業

2018年,洋縣向省市申報立項科技項目6個,其中:省級項5個,獲得95萬項目支持資金;市級項目1個,獲得6萬元項目支持資金。全年申請專利221件,其中發明專利117件;專利授權47件,其中發明授權4件;完成技術市場交易額1540萬元;完成科技研發投入(R&D)6394萬元。 

教育事業

洋縣城西小學
洋縣城西小學
截至2018年末,洋縣共有各類學校90所。其中普通高中2所、職業高中1所、市直完全中學1所、民辦十二年一貫制學校1所、單設初中18所、九年一貫制學校2所、中心小學28所、市直小學1所、完全小學24所、教學點8個、特殊教育學校1所。幼兒園105所,其中:公辦60所、民辦45所(普惠性民辦幼兒園31所)。 

文化事業

截至2018年末,洋縣共有文化館1個,影劇院2個,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總藏量8.48萬冊。 

醫療衛生

截至2018年末,洋縣共有擁有各類醫療機構583個。其中,縣級醫療機構4個,縣級婦幼保健和計劃生育服務中心1個,縣級疾病中心預防接種門診部1個,民營醫院7個,鎮衛生院20個,村衛生室453個,其他衛生所(室)6個,個體診所77個。全縣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981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786人、註冊護士929人、藥師(士)117人、技師(士)149人。

勞動就業

2018年,洋縣實現城鎮新增就業5963人,其中失業人員再就業2021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108人,組織全縣勞動力轉移就業9.5萬次,職業技能培訓25980人次,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0%。 

社會保障

截至2018年末,洋縣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續)保17.11萬人次。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人數36.63萬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累計參保28440人;其中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累計參保22013人;生育保險累計參保19425人;失業保險累計參保11646人;工傷保險累計參保23460人。

社會福利

洋縣醫院
洋縣醫院
2018年,洋縣建成各類社會養老服務機構6所,床位805張,年末在院人數371餘人。全年救助各類對象14551人,支出保障金5414萬元。其中城市低保人數3964人,發放保障金1631萬元;農村低保人數9395人,發放保障金2867萬元;落實13008名困難殘疾人“兩項補貼”待遇。

基礎建設

2018年,洋縣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完成投資1.6902億元。城鎮建成區面積1171公頃,綠化覆蓋面積294.04公頃,其中:公園綠地面積32.4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25.11%。

環境保護

2018年,洋縣環境空氣質量二級和好於二級的天數達到317天,空氣質量優良率86.8%。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98.5%,比上年提高了0.5%;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87.2%,比2017年提高1.28%。

旅遊


風景名勝

智果寺藏經樓
智果寺藏經樓
智果寺藏經樓
位於城西12千米處的謝村鎮智果村。建於明萬曆14年(公元1586年),古有“漢上名剎”之稱。樓長21.7米,寬18.3米,高12米,屬典型的宮殿式建築,現藏有明“慈聖宣明肅皇太后所賜”佛經3000餘卷、4178冊,屬唐玄奘西天取回的真經的手抄本,是研究中國佛教文化乃至歐亞佛教的重要史料。其經卷裝幀以具有地方特色的紅、黃、藍、綠織錦緙絲為封面,紋飾繁多,圖案各異,印刷考究,圖文並茂,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兼有,實屬罕見。
蔡倫墓祠
蔡倫墓祠位於洋縣城東8千米的龍亭鎮龍亭村。祠內古柏參天、殿宇櫛比、碑石林立、風景秀麗而幽靜,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就長眠在這裡。墓祠分為南北兩部分,墓區居北,墓冢高約7米,長30米,寬17米。
墓園原佔地25畝,現為6畝。園內有建築設施13處。其南為祠,祠的中軸線上由南而北依次為山門、拜殿、獻殿,正殿大門上高懸有唐代德宗皇帝的御書“蔡侯祠”匾額。殿中有蔡倫塑像。右側壁上繪有“蔡倫紙”製作工藝流程圖,左側壁上繪有蔡倫於公元114年封為龍亭侯的謝恩圖壁畫。在蔡倫祠中軸線兩側還有鐘樓、鼓樓、廂房、戲樓等古建築和近代書法名家於佑仁為蔡倫墓祠所題草書真跡。
蔡倫紙文化博物館
蔡倫紙文化博物館
蔡倫紙文化博物館
蔡倫墓西側有蔡倫紙文化博物館,佔地十餘畝,建築物3000平方米。是全國首家蔡倫紙文化博物館。博物館融紙文化與蔡侯抄紙工藝為一體,建有茶廳、娛樂房、紀念品堂等配套設施,兼顧休閑與遊樂於一體。建館以來,央視《華夏文明》《走遍中國》《秦嶺探訪》欄目組多次赴洋對古蔡倫造紙工藝進行攝製,《蔡倫造紙術》《秦巴漢中》《人傑地靈》和《留住手藝》等專題片在中央4套、10套等頻道進行播映。
開元舍利塔
開元舍利塔
開元舍利塔
位於洋縣縣城中心開明廣場。建於唐代開元盛世,宋曾修葺過一次。1957年,被列為陝西省重點保護文物。塔的所在地原來有座很大的寺院叫“開明寺”。因而此塔亦稱“開明寺塔”。
舍利塔呈荸薺狀,玲瓏典雅,亭亭玉立。塔高約30米,13層。其塔結構精巧別緻,中空,須彌座,各層高度和直徑自下而上漸次縮小。第二層以上,每層每面均有佛龕和小塔,龕內有石佛雕像。共有佛龕50個,小塔100個。各層四面皆垂有風鈴。

獲得榮譽


2019年3月,洋縣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19年5月18日,洋縣入選“2019中國最美縣域榜單”。 
2020年2月27日,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貧困縣序列。 
2020年3月,入選2020中國雙創活力百佳縣市、2020中國慈善公益百佳縣市。 
2020年4月,被中共陝西省委平安陝西建設領導小組授予“2019年度平安縣”榮譽稱號。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9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名單。 
2020年11月,入選“2020中國縣域旅遊發展潛力百強縣市”。
2021年8月,入選陝西省國家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