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倫
東漢宦官,“蔡侯紙”發明者
蔡倫(?-121年),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后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改進了造紙術,終於製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
蔡倫改進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鬥爭自殺身亡。
蔡倫畫像
根據蔡倫後人的傳說,蔡倫是在18歲以後,由京城到桂陽管理調運采冶鑄鐵的官員推薦,才進皇宮做了宦官。這一年,是漢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從史料分析,蔡倫是中國華南地區甚至江南地區第一位走進朝廷,進入皇宮為官的人。
他被選入宮后,開始是在皇宮旁舍嬪妃所居的掖庭當差,幾年後提升為出入皇宮、傳遞詔令的小黃門宦官。蔡倫的才華越來越顯露出來。系奉竇皇后之命監管宋貴人之事,建初七年,竇後設計誣陷宋貴人,蔡倫“驗實”。
漢和帝即位時(公元89年),升遷為出入朝廷、侍從天子的中常侍,豫參帷幄之中,成了傳達詔令、掌理文書、參預朝政的高等宦官。
蔡倫造紙
永元九年(公元97年),“監作秘劍及諸器械”;此前,由中常侍“加位尚方令”。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向漢和帝獻紙這種紙被稱為“蔡侯紙”。
永初元年(公元107年),鄧太后因為蔡擔任了很長時間的侍衛,封他為龍亭侯,封地有三百戶人口。後來擔任長樂太僕(官職名)。元初四年(公元110年),皇帝因為經史傳記等文字大多都沒有核實確定,於是選拔有名的讀書人謁者(學官名)劉珍以及博士(學官名)良史(史官名)聚集在東觀(宮殿名),校正各種典籍,派蔡倫監督這件事情。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鄧太后卒,安帝親政。蔡倫因為當初受竇后指使參與迫害安帝祖母宋貴人致死、剝奪劉慶的皇位繼承權而被審訊查辦。下令讓蔡倫自己到廷尉(法官名)那裡認罪。蔡倫恥於受辱,於是沐浴后穿戴整齊衣服、帽子,喝毒藥而死。他的封地被廢除(收回)。
蔡倫兼任尚方令時,掌管尚方,這是一個主管皇宮製造業的機構,“尚方寶劍”就是尚方製作的寶劍,後來成為最高權力的象徵。因史書記載闕如,如今已無從考證這個任命是怎麼發生的,但這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正確的任命之一。當時的皇宮作坊,集中了天下的能工巧匠,代表那個時代製造業最高水準,為蔡倫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平台,他的個性、愛好以及他在工程技術方面的過人天資,在這個工作崗位上得到井噴式的展現。
永元九年(公元97年)尚方製作的刀劍等器物,“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也就是說,他大幅度改進了製作工藝,達到極高水準,並長期居於技術的頂峰。晚蔡倫三四十年的崔寔在《政論》中寫道:“有蔡太僕之弩,及龍亭九年之劍,至今擅名天下。”“蔡太僕”、“龍亭”,指的都是蔡倫,他已成為兵器“品牌”。
改進造紙術時的蔡倫主管監督製造宮中用的各種器物。他挑選出樹皮、破麻布、舊漁網等,讓工匠們把它們切碎剪斷,放在一個大水池中浸泡。過了一段時間后,其中的雜物爛掉了,而纖維不易腐爛,就保留了下來。他再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撈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攪拌,直到它們成為漿狀物,然後再用竹篾把這粘乎乎的東西挑起來,等乾燥后揭下來就變成了紙。蔡倫帶著工匠們反覆試驗,試製出既輕薄柔韌,又取材容易、來源廣泛、價格低廉的紙。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向漢和帝獻紙,蔡倫將造紙的方法寫成奏摺,連同紙張呈獻皇帝,得到皇帝的讚賞,便詔令天下朝廷內外使用並推廣,朝廷各官署、全國各地都視作奇迹。九年後,蔡倫被封為“龍亭侯”,食邑300戶。由於在全國各地逐步推行的新造紙方法是蔡倫發明的,人們便把這種紙都稱為“蔡侯紙”。
蔡倫的造紙術沿著絲綢之路經過中亞、西歐向整個世界傳播,為世界文明的傳承和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蔡倫[東漢宦官,“蔡侯紙”發明者]
墓祠佔地30多畝,祠區有拜殿、獻殿、蔡侯祠、東西配殿、樂樓等清代歇山式建築及多株古柏和漢桂;墓區有石人、石羊、石馬等翁仲,有明、清碑碣多通肪單檐歇山頂方型祭亭。高大的墓冢呈漏斗狀。幕後有明月池。蔡倫墓祠是集墓冢古建園林文物石刻於一體的旅遊勝地。
蔡倫墓冢巍峨高聳,壯觀異常。在古木掩映之中,墓前的石碑、石羊、翁仲一字排開,“蔡倫譜系碑”,記載著蔡倫家族的歷史沿革。墓前還有趙朴初手書“蔡倫墓”的祭亭與國民黨元老著名書法家于右任手書“蔡倫墓”匾額垂花門。蔡倫墓後為“明月池”,池上昔日有榭,為蔡倫之寢殿。
整個蔡倫陵園分為南北兩部分,墓區居北,其南為蔡侯祠,蔡侯祠的中軸線上由南而北依次為山門、拜殿、獻殿,正殿大門上高懸有唐代德宗皇帝的御書“蔡侯祠”匾額。殿中有蔡倫塑像。右側壁上繪有“蔡倫紙”製作工藝流程圖,左側壁上繪有蔡倫於公元114年封為龍亭侯的謝恩圖壁畫。在蔡倫祠中軸線兩側還有鐘樓、鼓樓、廂房、戲樓等古建築。
2006年5月25日,蔡倫墓和祠作為清代古墓葬,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蔡倫死後,後人就其宅基建祠,紀念蔡倫。蔡侯祠始建年代不祥。
元至元四年(1338年)耒陽知州陳宗義重修。後幾經興廢,現存建築為清代重修,古樸典雅。佔地面積408平方米,座南朝北,磚木結構。分三進兩院,前廳三間單坡小青瓦頂,兩側有走廓,中軸為甬道有屋蓋與中廳相連;中、后廳三間懸山頂,亦有走道、甬道相連。大門石額“蔡侯祠”,石聯:“芳池月映,故宅風存”。蔡倫紀念館位於耒陽市蔡侯祠內。
蔡倫紀念園中的蔡倫雕像
蔡倫紀念園中的蔡倫雕像
2001年又以祠為基礎擴建成蔡倫紀念園。紀念園佔地8萬多平方米,園內主要由主大門、蔡子池、懷聖台、碑廊、手工造紙作坊、思侯亭、蔡侯祠、蔡倫墓等景點組成,整體上體現了“弘揚蔡倫文化、緬懷蔡倫功德”的主題思想,極具古典雅緻的江南園林特色,是“尋訪蔡倫故里,領略紙史文化”的絕好佳所,是弘揚科學、傳承文明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2006年12月,蔡倫紀念園被評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點)。郭沫若、周谷城、胡繩、周光召等先後為蔡倫墓、蔡倫紀念館、蔡倫紀念園題字。
蔡倫發明家廣場位於耒陽最繁華地帶,,五環新城相鄰,為紀念蔡倫才得以此名。是耒陽最大的休閑廣場。廣場中央有巨型的蔡倫雕像。
蔡倫郵票
中國造紙蔡倫獎由“中國造紙蔡倫終身成就獎”、“中國造紙蔡倫科技獎”、“中國造紙蔡倫青年科技獎”組成,是中國製漿造紙科學技術領域最高級別的社會獎項。
蔡倫像
劉光裕:“中國東漢的蔡倫是紙的發明者。由於他發明了紙,從而引起中國以及世界在傳播的媒介技術方面,發生歷史上第一次革命性的重大變革。蔡倫以其發明,成為改變世界面貌,特別是改變世界文化面貌的中國第一位偉大發明家。”
麥克·哈特:“今天,紙張成了我們司空見慣的東西,我們很難想象,如果沒有紙,世界將會怎樣。”
蔡倫出生於1900多年前的東漢中期,但具體年份失考,有關記載蔡倫的史料都是劃了一個“?”號,成了謎團。這可能是與他死後被“國”除名而缺失了檔案記載所致,也許是他本人早在為進皇宮當官宦便故意隱瞞年齡有關。
據南宋開國侯、洋州剌史楊從儀於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所撰《漢龍亭侯蔡公墓碑》,稱蔡倫生於辛酉十一。清光緒年間劉馨伯撰《洋縣誌備錄》,也稱蔡倫生於辛酉季秋。辛酉年是漢明帝永平四年,公元61年。
《蔡倫年譜簡編》則將蔡倫生年記為公元63年。
一般的說法是蔡倫出生在今桂陽縣。在寶山腳下,俗稱蔡子坪這個地方。東漢官方史書《東觀漢記》和南朝宋人范曄的《後漢書》都是這樣記載的:“蔡倫字敬仲,桂陽人也”。燕塘鄉紅溪村蔡家現存的清乾隆三十四年續修的《蔡氏宗譜》,記述沿革時引續康熙八年序稱:“余始祖大漢受封龍亭侯諱倫字敬仲,住桂陽城南。”清同治《桂陽直隸州志》載:“今州南門有蔡倫井,傳雲倫故居也”。
但長期以來仍有些問題,尤其原桂陽郡兩個屬地對蔡倫故里的具體地點爭論不下。桂陽郡治郴縣、耒陽縣也有可能是蔡倫的出生地。
史書上關於蔡倫造紙的記載十分簡略,只說他“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漁網以為紙”。作為一項偉大的發明,材料的選取、工藝的改進,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過程必然艱難曲折,涉及的技術問題也很複雜,擱在現代,寫幾十篇論文、幾部書都沒有問題,但史官卻十分吝嗇,只用了不足20個字全部交代完了。不過,這個記載雖簡略,卻很確切,認定紙的發明人是蔡倫,長期以來,成為定論。但近些年來,頗有人提出異議。
人們認為紙是蔡倫發明的主要是根據《後漢書》的記載。《後漢書》的大部分原始史料,來自東漢官修史書《東觀漢記》。《東觀漢記》是東漢漢明帝劉庄在位時期(公元58年-公元75年),由大學士劉珍、班固等人執筆編寫的國史。其中蔡倫傳這一篇,又是後來崔寔、曹壽和延篤等三人奉東漢漢桓帝之命在公元151年補寫的。這時距離蔡倫去世才30年。作者跟蔡倫是同時代人,因此有學者認為,《東觀漢記》記述的內容應該是真實可信的。
有人認為,要查《東觀漢記·蔡倫傳》的原文,必須撇開明清輾轉相抄的輯錄本,直接從隋唐的古籍中尋找線索。因為那時的《東觀漢記》跟漢朝原本是比較接近的。如果拿隋朝《北堂書鈔》、唐朝《藝文類聚》和《初學記》等書所引用的《東觀漢記·蔡倫傳》中的文字,跟《後漢書·蔡倫傳》相對照,它們在內容上和提法上確有不同。隋唐時期學者引用的《東觀漢記·蔡倫傳》原文文字簡潔,而范曄所寫的文字詳盡;前者無“造意”二字,後者卻有“造意”二字。據此,有學者認為范曄寫《後漢書·蔡倫傳》可能有失真之處,甚至有部分虛構和杜撰的嫌疑。
到了唐朝以後,更是有不少人對蔡倫發明造紙術提出異議。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寫道:“漢興,有紙代簡,至和帝時,蔡倫工為之。”意思是,早在漢朝初年,就已經用紙逐漸代替竹簡做書寫材料了。到東漢和帝年間(公元105年),蔡倫領導皇家作坊里的工匠,改進和提高了造紙技術。北宋陳槱在《負暄野錄》中說,“蓋紙,舊亦有之。特蔡倫善造爾,非創。”南宋史繩祖在《學齋拈畢》中認為,“紙筆不始於蔡倫、蒙恬,……但蒙、蔡所造精工於前世則有之,謂紙筆始於此二人則不可也。”
但是,也有很多人堅持認為《後漢書》的記載是準確的,《後漢書》里的蔡倫傳不可信的說法,缺乏深入考證。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後漢書》和《東觀漢記》里蔡倫傳的記載,經過查對《四庫全書》從《永樂大典》輯出的原文,兩相對照,文字大體相同。而記載中“造意”二字就意味著發明創造。而且,蔡倫一度被視為罪人,冤死30年之後才恢複名譽,誰敢貿然不如實地給他立傳?更談不上誇大其詞地頌揚他了。因此,以記載蔡倫造紙最早的史書為依據,說他是我國造紙術的發明者,並不過分。
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的一個漢墓里,出土了一張紙。這張紙又薄又軟,紙面平整光滑,上面有墨繪的山、川、路等。據考證,這是西漢早期用麻做的紙,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2010年7月出版的《中國考古學·秦漢卷》,根據20世紀以來的考古發現指出,“早在蔡倫之前的西漢時期,中國已創造出了麻質植物纖維紙。隨著西北絲綢之路沿線考古工作的不斷進展,在陝西、甘肅、新疆等地許多西漢遺址和墓葬中發現西漢不同時期製造的古紙,從而引起了造紙起源問題的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