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南沙戲
廣南沙戲
廣南沙戲:清光緒年間,沙戲在廣南已很普遍。
清末,受外來戲曲的影響,壯族沙支系一些有文化的民間藝人,把固有的民歌、音樂、舞蹈、說唱、武術等融為一體,搬上舞台,形成了沙驅。沙戲的特點是舞蹈性強,以扇子為主要道具,生用團扇,旦用摺扇。
主要曲調,女唱“乖哥來”,男唱“依阿里”。布摩也把設壇打醮的鑼鼓法令,祈神驅邪的咒語、鬼符搬上舞台,作為開台、收台程式。伴奏樂器主要有縲馬腿骨製作的胡琴和鼓、芒等。清咸豐至光緒年間建立了北路的底圩、坡佣、弄追、西松和東路的里叩、樂貢6個沙戲班。民國以後,又建立了北路普卡、者卡,東咱板蚌、老寨4個戲班。
光緒時期的沙戲與間信仰關係密切。在10個沙戲班子中,有7個是布摩擔任班主,素有“布摩不開腔,戲班不開箱”之說。班主不是布摩的戲班也要供奉祖師萬法教主、玄天仁威上帝、指同等。
演出一般在正月初二、十五、二朋初一。一年3次,一次演出3-5天。演出前由班主進行開台儀式。在後台設一香案,燒香3柱,酒3杯,敬獻戲神,班主口中念念有詞,祈禱演出成功,乞求神靈保佑全村寨人安畜旺、五穀豐登。演出結束,以同樣形式收台(封箱)。
廣南沙戲
沙戲劇目多取材於歷史演義,如《薛仁貴徵東》、《東虎平南》等。
廣南沙戲
廣南沙戲
廣南沙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