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水碇步
仕水碇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單位——仕水碇步
橋樑的雛形有堤梁式橋、獨木橋、用船隻接接成的浮橋等。《考工典拾遺記》和《竹書紀年》分別記載了:“舜命禹(約公元前2100年)疏川奠岳,濟巨海,黿鼉以為梁”和“周穆王三十七年(約公元前965年)伐楚,大起九師,東至九江,架黿鼉以為梁”。黿鼉是一種特別巨大的烏龜。而在淺灘溪澗中剛露出水面的石磴、大石塊,遠遠望去,就如一個又一個露在水上的烏龜背,古人形象化地稱其為黿鼉。古代人為了步涉溪澗小河,用大小礫石或較整齊的條石在水中築起一個接一個石磴,形成一座堤梁式的石橋,就是“架黿鼉以為梁”。如《爾雅釋宮》中講的“石杠謂之徛”,“徛者,步橋也,按即聚石水中,以備步涉者”。現代人稱它為“汀步橋”、“過水梁”、“過水明橋”。
今天在不少山區還可以見到這種古橋型式,浙江泰順縣通過仕陽溪的雙層式堤梁式橋
,高的供肩挑的人行走,低的供一般行人通過。因該溪洪水季節短,造跨河橋樑並無必要,就因地制宜地造了堤梁式橋。(參見“中國科技史話叢書”之《橋樑史話》)
泰順碇步橋數量眾多,歷史悠久。據現有相關資料來看,最早的碇步為建於唐代的莒江仁石碇步。在古代修建的碇步中,以清代建造的碇步數量最多,構造也比其他年代精緻。泰順碇步最具代表性的是《橋樑史話》中提到的仕水碇步,該碇步始建於明代,位於仕陽夏家港,明中葉被洪水沖毀,移建於上游“濟渡處”,清乾隆59年(1794)重建於現址,清嘉慶24年(1819)修葺。文獻載《江南靖士聯稿·仕水碇步》楹聯:“型局冠神州,目送逝川,安渡猶凌嘉慶石;雲霄辟人境,身行樂土,遐征更續仕陽途。”該聯就反映了此碇步在古代的重修史實及其交通重要作用等內涵。現存仕水碇步在1987年又進行了一次重修。
仕水碇步橋原創舞蹈,碇步橋水清悠悠
仕水碇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