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條詞條名為史琳的結果 展開
史琳
清華熱能工程系教授
史琳 女,1964年 2月出生。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教授、系副主任,北京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主任。作為國家級精品課《工程熱力學》課程負責人,她參與編著教材3部,主持和參加教學改革項目8項。曾獲寶鋼優秀教師獎、北京市教學名師獎和“北京市優秀教師”稱號。被清華研究生評為“良師益友”。
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中國高校科學技術一等獎、中國青年科技獎等6項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和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和北京市首屆“巾幗十傑”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她還擔任民盟中央婦委會副主任、民盟市委資源與環境委員會副主任、民盟清華副主委和海淀區人大代表等職務。
布拉格、台灣、哈爾濱、華西村……一張張來自世界各地、大江南北的明信片傳遞著一段段深厚的師生情誼,飽含著學生對老師的憶念和熱愛。快意天下皆桃李,惟因身在花叢中。
2010年教師節前夕,她因高尚的師德和教書育人的突出成績,榮獲“北京市師德標兵”稱號。
2017年12月,當選中國民主同盟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1981年,史琳進入西安交通大學動力系,本科畢業后又在西安交大完成了碩士和博士研究生階段的學習。1992年,史琳來到清華做博士后研究,兩年後留校任教,成為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的教師。
當時系裡教師缺乏,留校后史琳馬上就得跟老教師聽課,準備上講台。而她接手的第一門課,就是《工程熱力學》。
由於當時教授 《工程熱力學》的老師即將退休,史琳便接手了這門課後半學期的教學任務。第一堂課,史琳生平第一次以老師的身份走上了講台,心情是又激動又緊張。在史琳的記憶里,那堂課上得比較平穩,雖然思路很清晰,但由於自己的緊張導致課堂氣氛有點沉悶,這讓史琳感覺有些遺憾。她意識到,要想給學生上一堂生動的、引人入勝的課,需要教師在課下花更多的工夫,作更加精心的準備。
漸漸地,史琳發現自己愛上了教書育人這個光榮的職業。對教學工作的探索讓她充滿了激情,與學生的交流讓她感受到了活力,向前輩的討教讓她收穫了經驗。教書育人帶給她的,是幸福、激情和滿足。
一位熟悉史琳的同事這樣評價她:“她就像一顆螺絲釘,到哪兒都能鑽進去,都能幹好。”剛當上老師的史琳,整天想著怎麼把工作做好,怎麼把課上好、把學生教好。在老教師的幫助下,她努力尋找方向和突破點,從教材內容和考核方式等各方面對課程進行改進,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史琳積累了越來越多的教學經驗,在課堂上的表現也越來越自如了。
作為熱能系的副系主任,每年“推研”期間,史琳都會格外地忙碌。雖然面臨著一堆事務性的工作,她對學生的各種問題依然熱情耐心地一一幫助解決。採訪期間,一位來自外校的同學敲開了史琳辦公室的門。由於想報考熱能系的研究生,他希望能先旁聽史琳的《工程熱力學》這門課,特意前來詢問上課時間和地點。史琳熱情地接待了他,談話結束后,這個學生開心地離開了。過了幾分鐘,史琳辦公室的門又被敲響,那位同學又笑著站在史琳的面前。正當史琳納悶哪兒沒說清楚時,他撓了撓頭,略帶羞澀地說:“不好意思老師,您剛才太親切了,以至於我都忘了記下上課的時間和地點了,麻煩您再說一次,呵呵。”
對學生的親切關愛,讓史琳收穫了來自同學們深深的愛戴,甚至有的同學失戀了也會來找她傾訴。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史琳盡量及時回復學生們的每一封郵件,而且幾乎每周都會專門安排時間約學生見面交流,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和思想狀況。尤其是對那些學習或者生活上有困難的學生,她會傾注更多的心血。她的付出得到了回報,同學們都親切地稱她為“老師姐姐”。
有一名文藝特長生學習基礎比較弱,史琳對他的學習一直很關注,在二年級做《工程熱力學》課程論文時發現他做事認真而有條理,於是就有計劃地指導他做SRT科研訓練項目和畢業設計,還帶他參加各種國內、國際學術會議。在史琳的悉心指導下,這位同學本科階段就撰寫了4篇論文,其中幾篇還在核心期刊發表。博士研究生期間,史琳又讓他參與國家級項目的研究,全方位進行培養,一步步指導他進入科技最前沿。博士畢業時,這位同學因突出的科研工作和學術能力,被評為清華大學研究生“學術新秀”和清華大學十佳優秀研究生。
對於同學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史琳都熱心地幫助解決。同學推研時遇到困難,她耐心地幫助協調;學生生活中遇到困惑,她細心地啟發引導;學生找工作時遇到困難,她積極地幫助聯繫……學生的事,她從來都擺在第一位。
有了孩子以後,同學們對史琳的稱呼從“老師姐姐”變成了“老師媽媽”。這不僅是稱呼的變化,更反映了同學們的心聲。每年春天,同學們的“老師媽媽”都會領著自己的孩子和他們這群大孩子一起出去遊玩,辦公桌上一張張滿臉笑容的合影,無一不散發著幸福的味道。今年教師節,史琳的學生們送給她一張有著全體同學簽名的卡片,還專門為她作了一首藏頭詩: “史冊光輝懷奧運,琳琅紫鵑映慈容,恩情如山十餘載,師道尊嚴銘心中。節能減排利國業,日夜辛勞育材人,快意天下皆桃李,樂施鉛華與清風。”說到這兒,史琳的笑容更加燦爛,言語間充滿了自豪。那一刻,她的眼中彷彿只有那群她深愛的學生。
剛接手《工程熱力學》這門課時,史琳還有點擔心自己不能勝任。在王補宣院士和朱明善教授的潛心探索下,這門課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是當時的校級一類課。這幫助史琳從一個較高的起點開始自己的教學事業,但無形中也給她帶來了一定的壓力。成為課程負責人後,史琳感受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她更加努力地在教學中尋找新突破和新路子。向前輩們討教,與學科主任交流,徵求學生的意見建議……她在課程改革上的付出獲得了回報,在她任教期間,《工程熱力學》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
在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史琳在科學研究上也花費了大量的心血,取得了累累碩果。1995年,初出茅廬的史琳跟隨熱能系朱明善教授從事製冷劑的研究。在氟利昂逐漸被質疑的年代,尋找更加環保高效的製冷劑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1995年~1998年,經過三年的辛勤鑽研,他們取得了不錯的成果,研製出了新型製冷劑。然而要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還需要進一步推廣。於是,史琳多次往返奔波於學校和山東的企業之間,力爭將新型製冷劑推廣生產。功夫不負有心人,到2000年,新型製冷劑的應用市場已經完全打開,他們的“清華系列綠色製冷劑”研究成果不僅在國內得到認可和推薦,還獲得了國際標準化委員會授權的美國供暖、製冷空調工程師協會授予的國際製冷劑編號。由於在製冷領域的突出貢獻,他們的研究成果榮獲了國家技術發明獎。
接下來的幾年,史琳並沒有局限於製冷劑的研究,她又開闢了新的研究方向——高溫熱泵的研發。 2002年,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由史琳負責的團隊研發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溫熱泵,在蒸發器進水45℃的情況下,冷凝器制熱出水溫度可以達到95℃,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於2003年3月通過了北京市科委的科技成果鑒定,獲得了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北京市自主創新產品”等榮譽。
高溫熱泵的出現,極大地拓展了熱泵的應用領域,可以直接回收利用低品位餘熱資源,制出高溫熱水,用於供暖、原油加熱、工業保溫、生產用熱等領域,替代燃煤鍋爐,可以節省大量的一次能源,具有非常好的節能環保效益。
2004年,隨著北京奧運會的臨近,如何實現奧運的綠色節能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奧運村的綠色空調也受到組委會的重視。在供暖方案競標中,由史琳負責的污水熱泵供暖方案被組委會選中並開始論證研究。在2005年~2008年期間,史琳一直負責這個項目的研究工作。同時,她巧妙地將科研和教學聯繫在一起,將該項目簡化為“綠色供暖”的大作業布置給學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最近兩年,為了響應國家節能減排的號召,史琳正致力於中低品位餘熱回收與利用的研究,依然走在科學研究的最前沿。
在事業上取得突出成績的史琳,並沒有因為繁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而忽略了家庭。事業和家庭的關係,她總能很好地協調。她說,這離不開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當上媽媽后,史琳對家庭的牽掛更深了一分,平時工作忙不能陪伴孩子,所以一到周末,她就盡量多與兒子待在一起,和學生一起出去春遊、秋遊時也會帶上兒子。在史琳的辦公桌上,除了擺放著她與學生的合影,還有一張兒子的照片。兒子可愛的小臉上綻放著快樂的微笑,似乎也在默默支持著媽媽的工作。
史琳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教學大過天”。她說: “教學是最重要的。身為教師,就要對得起這個神聖的稱號,要對得起學生。科研或是其他事情,都要為教學讓路,教學是一個長期的工作,需要我們持續不斷地去努力、去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