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河村

山西晉城市沁水縣鄭村鎮下轄村

后河村地處鄭村鎮東北十五華里偏僻山區,東出馬頭山進入晉城界內,西至侯節村西溝河一帶,南與軒底村搭界,北臨決坡、大坪村,境內四周環山,方圓1.71平方公里,下轄西溝、青腰嶺兩個自然庄。

基本情況


據2009年統計,全村有土地面積1330畝,人均耕地1.62畝,316戶,總人口數為820人,有勞動力500人,人均收入為3850元。村黨支部共有黨員1人,其中男19人。村民代表26人。

文物古迹


道仁廟
在後河村前面200餘米的地方,是比較有名氣的道仁廟,這裡是中共沁水縣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之地。
1939年9月,為了貫徹中共晉冀豫區委《六月決定》和《九月指示》精神,中共沁水縣第一次代表大會在鄭村鎮下轄村道仁廟正式召開。出席大會30餘人,代表黨員150餘名,會議由原縣委書記史向生主持。會後全體代表在道仁廟老白松樹下合影。
1986年沁水縣委將道仁廟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說到道仁廟,還有個有趣的傳說。唐朝時期,一名高僧雲遊四方,來到大圪腦嶺頭,府首觀望,發現神嶺頭脈氣旺盛,四周環山,八方聚氣,是修行念經的風水寶地。於是他就在此修建寺院,取名紅門寺。每天拜佛念經,超度生靈,香火非常旺盛。後來又來了一名野和尚,不守清規,遊山玩水,尋花問柳。一次在外遊玩的時候遇到公主出來上香,觀其美色,就把公主搶回寺中藏在暗道里,每天尋觀作樂。朝廷發現女兒未歸,非常著急,召集文武百官,到處打聽其下落,但杳無聲信。一日夜晚,皇帝做了一夢,夢見一位白鬍子老人前來稟告,說其女兒在紅門寺,一下醒來不見白鬍子老人。他迅速召集軍師來問,軍師告訴他這是土地爺前來報信。朝廷發兵包圍了紅門寺,最後終於在地道里找到了女兒,臨走時放火燒掉了紅門寺。
後來朝廷為了加封土地爺,在此又重新修建了廟宇,由土地爺掌殿,由於土地爺官位太小,廟裡眾神不服,在塑象過程中白天塑起,晚上倒,一連三天都是如此。後來朝廷又重封土地爺為十三省都土地。廟內由土地爺掌殿,佛爺把門。
為了紀念偷人此事,就把這座廟宇叫做盜人廟,後來文化人感覺此名不雅,就把盜人廟改寫成了道仁廟。
道仁廟不但是沁水縣第一次黨代會紀念地,也是鄭村教育發展的重要基地,曾辦過高校、初中、農中,鄉鎮重點高中班。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人才。較有影響的有:原晉城市科技局副局長車守紅,原沁水縣教育局局長車守義,國務院禮賓司反譯何金川,沁水縣人大主任潘慶雲,沁水縣人大副主任陳文柱,沁水縣政協副主席任真魁,沁水縣副縣長霍衛星,晉城市人大副秘書長任小廣等。
紀念堂與花果山
1976年毛澤東主席去逝后,1927年出生的共產黨員唐魁義揚言要給主席打紀念堂。1980年5月,在村東面的山上一塊大石頭上開鑿石洞,經過八個月的不懈努力,打成了三米見方的石洞。裡邊掛上了馬恩列斯毛的畫像,在外面門上寫了一條橫幅,內容是熱烈歡迎世界領袖到此安家落戶。時隔不久,唐魁義走上了綠化荒山的征途,在紀念堂周圍載種了葡萄、石榴、花紅、蘋果、酸梅、盤桃、杏子、嬰桃、山楂、核桃、黃梨、李子、香椿樹等十幾種果樹。人稱“花果山”。

新農村建設


改革開放以前,后河村還是貧窮落後,面貌依舊,人民生活水平處於低極階段。衣食住行還存在著很大的差別,穿的是補釘衣,吃的粗茶飯,住的是木製房,出門靠雙腳,幹活憑力氣,仍然使用著簡單古老的勞動工具,收入低下,經濟落後,信息閉塞,孩子就不起學,有病看不起醫。全村只有一部有線電話,每院只有一個碗大的拉叭,更談不上什麼現代化。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改革開放使后河村的人民從多年的禁錮中解脫出來,村民有了自主權,生產力也得到了發展,勞動創造財富。家富了,村富了,人的精神面貌也變了。
1995年村裡安上了程式控制電話,電話普及率達90%以上。
2007年移動和聯通公司先後在後河村南和村北架信號塔,村裡18—45歲以內的人員90%用上了手機,人們不出門方知天下事。通訊條件給群眾的生活帶來了歡樂。
2008年,村裡安上健身器,真正使老百姓有了鍛練的身體的好場所。村民們開始修房蓋房,向現代化生活方式進軍,高檔家居開始進入農家。
目前高檔電器也進入了農家,據2008年統計,全村共有電腦35台,電冰箱72台,洗衣機120台,空調12台,生活水平正在向高消費方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