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鍇

通州人

李鍇(1686-1753),字鐵君,號眉山,生於四川,清康熙間寓居通州。

基本介紹


幼年時即了解平、上、去、入四聲,辨認小篆諸字,得到父親特別疼愛。跟隨父親到任職地方,先後到過湖南、湖北和北京。在京間曾在衙署中做帖式,掌理翻譯滿、漢奏章文書。不久乞求歸家,將先輩所遺美產全部讓給二位異母兄弟,又出賣己產代還兄弟在福建為官時所欠稅資,隨後來到通州居住。
在通期間,專心攻讀五經和歷史,學業益發大進;喜好吟詠,尤其酷學王羲之王獻之書法,與眾書家厚交,相互勉勵不倦。北京城人競相來通求見李鍇,他更加深藏不露而儘力學習,在居室掛“睫巢”匾額,自號“焦明子”。
他性格醇厚謹慎,崇尚義氣,曾典賣財產幫助貧家喪葬。又好游山水,遍訪名勝古迹,曾泛舟到安徽采石磯李白故跡,“歌嘯達旦”;過浙江富春山東漢嚴光隱居處,徘徊不忍離去。北歸至薊縣盤山,築屋讀書,廣植花草瓜果,任民採摘。每年來往於通州、盤山二住所,不與勢利者交。
乾隆元年(1736)春,清高宗以即位之由,詔加會試,簡親王永璇薦舉李鍇應試。試畢還山,挖坑建墓,親植松、杏,有二名親王為其題碑,自賦“生礦詩”(人未死先建墓待)。十五年(1750),高宗下詔舉薦通曉經術、修養德行之士,工部尚書趙宏恩、兵部侍郎觀保並薦李鍇,而他以年老有病辭謝。十八年(1753),六月,因悼念朋友死亡,病情加重而卒於通州家舍。其夫人是大學士、內閣大臣、公——索額圖女,生在功績卓著、位高勢重之家,嫁與李鍇,相敬如賓,有後漢桓少君之風度,比其早卒一年。
李鍇在通州著有《睫巢詩》(前、后)集、《睫巢文集》、《原易》、《春秋通義》、《尚史》、《薦雅菊譜》等書;又鄙薄《宋史》冗雜,晚年於通州開辦“江蘭社”,欲與友人共同整理修改,臨終前以書未成而為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