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岩景區
自然風景區
靈岩景區位於雁盪中心,面積9平方公里,景點91處。峰巒雄壯渾龐,絕壁迴環,古洞詭異,鬼工雕鐫,形態萬變。“雁盪冠天下,靈岩尤絕奇”,靈岩被譽為雁盪山之“明庭”。天柱之雄偉,展旗之闊大,天窗之幽異,龍鼻之奇幻,卓筆之秀銳,獨秀之孤拔,玉女之撣妖。雙鴛之翔舞,無不令人叫絕。
靈岩景區
靈岩景區東起響岩門,西至馬鞍嶺,南到飛泉寺,北達百崗尖,面積9平方公里。其中有18峰、17岩、7石、5嶂、1尖、9洞、3谷、3門、1闕、2嶺、3瀑、6泉、1水、1溪、2坑、1潭、1湖、1寺、1庵、3亭、1塔、1軒、3橋,合計景點91個。景區居雁盪山中心,峰巒雄壯渾龐,絕壁迴環,古洞詭怪,鬼工雕鐫,形態萬變。“雁盪冠天下,靈岩尤絕奇。”(宋王十朋句)景色為全山之冠,被譽為雁盪山之”明庭”。天柱之雄偉,展旗之闊大,天窗之幽異,龍鼻之奇幻,卓筆之秀銳,獨秀之孤拔,玉女之蟬妖,雙駕之翔舞,無不令人叫絕。
又名靈岩,朝南。進入南天門,迎面可見。嶂“高廣數百丈,壁立於霄,色五彩相間,如大錦屏。”明劉芳譽《屏霞嶂》詩:”摩天峭壁俯禪關,炫目丹砂好鑄顏。恍愧仙源迷路處,亂霞飛繞赤城山。”可謂寫出了它的容採風神。
靈岩寺
背依靈岩,寺以岩名。是雁盪十八古剎之一。四周群峰環列,雄壯渾龐;古木參天,環境幽絕。清人喻長霖的一副楹聯的下聯,生動地寫出了它周圍的景色:“左展旗,右天柱,后屏霞,數千仞,神工鬼斧,靈岩勝景嘆無雙。該寺初建於太平興國四年(979)。因寺境山水靈秀,名聞京師,宋太宗特賜御書五十二卷。咸平二年真宗(999)賜額“靈岩禪寺”。後幾經戰亂,於1984年顯廣法師率徒5人從國清寺返靈岩寺,恢復佛事活動,並修理殿宇。1996年冬,新建的大殿圓滿落成。
位於靈岩寺右前方,高266米,色白體圓,立地擎天,氣勢磅礴。峰北側的摩崖“辟立千仞”和“天不塌,賴以柱其間”,寫得很傳神。宋王十朋的《天柱峰》詩:“女蝸石爛苦為修,四海咸懷杞國憂。誰識山中真柱石,擎天功業勝伊周。”借景抒情,令人擊節讚歎。
位於靈岩寺左前方,與天柱峰相對,高約260米,狀如大旗飄揚,氣勢壯闊。傳說此峰是遠古時代,黃帝征服蚩尤后,班師之際留下的大化成的。清袁枚有《展旗峰)詩記其事:“黃帝擒蚩尤,旌旗不復收。化為石步嶂,幅幅生清秋。”
靈岩飛渡
靈岩景區
又名龍鼻龕,位於靈岩寺右側的插龍峰下。可從寺后或寺旁的石蹬小路盤旋而上。洞口朝南,正對玉女峰。深寬各約10米,高約100米。紫黑色兩壁頂端按合處,中嵌一條青銅色橫石,鱗甲宛然,酷肖一條巨龍蜿蜒下繞,將至洞底,垂奏瓠,一爪據地,好像是保護頷中之珠。此洞崖碑刻特多,記有80多處,被稱為“雁山石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從龍鼻洞下山右轉,一會兒就到。峰形下圓上銳,如一隻巨筆書空。前人“海作硯池天作紙,筆花飛動五雲齊”的詩句,就是描寫此峰的動人神態的。
靈岩景區
在小龍湫背上,俗稱石船坑。谷內高爽清幽,奇景羅列,飛塵不到,恍若桃源。在卓筆鋒旁坐纜車,上天橋,天橋是一條依嶂壁修造的棧道。過橋,前面即是龍口湖,湖深5米,湖水清冽碧綠。湖口有蓄水設施,作適量放水,確保小龍湫瀑布常年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