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2條詞條名為張家莊村的結果 展開

張家莊村

山西忻州市靜樂縣辛村鄉下轄村

張家莊位於靜樂縣城西北10公里處的萬輝溝,屬辛村鄉管轄區範圍內,北與奧偏梁村、賀豐溝為鄰,西與馬圈灘、辛村,柴水村,相接,南與北湖庄、宋家村接壤,東與石咀子,鬧林溝毗連。

歷史沿革


據縣誌記載,距張家莊5000米的風神山發掘有舊石器時代的文物遺存,村域紅粘土地層出土的龍骨和地下侏羅紀煤說明遠古時期此地氣侯宜人,水草豐盛。

村名由來

嘉靖年間(約公元1530年前後),為躲避戰亂徭役和尋求發家之道。張宏斌、張進武弟兄倆從忻州合索槐樹院遷徙至靜樂城北門外,在此住了相當一段時間后,便準備在本縣西河溝一帶,置買地產,安家落戶,但由於當地土著排斥未得成功。後來,就到萬輝溝有泉水的一處地方,暫且安身,取名張家莊,今泉子上院張海旺家的悶窯子,就是當初張氏兄弟倆居住過的窯洞。後來逐漸繁衍生息,沿土崖向北打窯到溝子,向西打窯到西頭院。現在,在西頭院下面,還有祖先初來時從忻州合索大槐樹院移植的槐樹。如今十分繁茂,又經過幾代人努力,把開發的地界一直擴大到三十裡外、金元時期修建的太子寺及八道窪一帶,昔日人煙稀少的萬輝溝從此人丁興旺了。本鄉其它一些村子的取名與張家莊張姓也有關係。如辛村、其實應為新村,是在張家莊的基礎上,發展的一個新村子。腰庄是張家莊張姓到到太子寺。八道窪一帶勞作時,中途停留的地方。張家山,則是張姓雇擁看管山林田地人的居住點。
張宏武、張進武的後代共有5支,至今已傳20餘代。萬輝溝里火燒窪、銀洞窪、大煤窯窪、瓷窯窪等山林礦產田原來全部為張家莊張姓所有,到民國,因張家莊張姓到八道窪煤窯上馱煤是不掏錢的,新中國成立后,這些地產才冊逐步轉賣到他人或為國家所有。

張氏搬遷

最早,遷走的是本鄉腰庄、辛村、附馬灘等,情況不清。約清朝中晚期,有遷入陝西省神木縣東門街的;有遷入靜樂縣周家溝底,後由周家溝底又遷入中庄鄉堡子灣、六穀窪的;有遷入杜家村鎮史家溝及北樓子窪。有遷入寧武縣石家莊、新堡的;有遷入崗縣河口鎮梁尾溝、唐家村、栗家村等;有遷入本縣娘子神鄉李家岩的;有遷入本縣庄王溝村、西馬坊村、西賀村。

其他姓

除張姓外,另李、呂、段、賈、白、鄧、康、王、岳、程、劉、吳、鞏、肖、姚、袁等都是後來遷入的。

經濟發展


通過種植中藥材使村民發家致富,是李赤鈞就任支書和村委主任后的抱負。2008年,李赤鈞上任;2009年,他覺得村裡的雜事安頓好了,作為新官他得燒一把火,於是選擇了種植中藥材。"我們村有種葯的傳統,以前就有人種。而且,中藥材的市場行情也不錯。"當年正月初四,他召開村委會說出了想法,村委會通過。那時,靜樂縣委副書記張波也有種植中藥材的想法。張波有多重身份--縣委副書記是掛職,山西中醫學院辦公室主任,"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省(山西)"辦公室成員。張波讓縣農業局給物色種藥材合適的村莊、合適的人選,農業局推薦了張家莊村李赤鈞。張波和李赤鈞第一次見面,談了兩個多小時,在張家莊種葯的事情就此確定下來。在張波幫助下,張家莊村從省扶貧辦申請到了15萬元資金。李赤鈞用這筆錢的一部分買來黃芩種子,讓村民去領。他告訴村民領種子不要錢,自己種,收入歸村民自己所有。但他認為的這個好事,村民不領情,無人認領。眼看著下種季節到了,還是沒任何動靜。李赤鈞又開了一次村委會,會上決定,村裡僱人統一耕種,同意種植的出地即可。除去種子、人工花費外,收入歸出地村民所有。
張家莊全村160多戶,60多戶加入種藥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