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葉圍涎樹

亮葉圍涎樹

亮葉圍涎樹,又名亮葉猴耳環,果期7~9月,分佈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福建、台灣、浙江等地。

基本信息


亮葉圍涎樹,種拉丁名:Pithecellobium bigemimum(L.)Benth.又名:亮葉猴耳環。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種子和豆莢有毒。人中毒后嘔吐、眩暈,嚴重中毒可引起死亡。
亮葉圍涎樹
亮葉圍涎樹
喬木,高2-10米;小枝無刺,嫩枝、葉柄和花序均被褐色短茸毛。羽片1-2對;總葉柄近基部、每對羽片下和小葉片下的葉軸上均有圓形而凹陷的腺體,下部羽片通常具2-3對小葉,上部羽片具4-5對小葉;小葉斜卵形或長圓形,長5-9(-11)厘米,寬2-4.5厘米,頂生的一對最大,對生,余互生且較小,先端漸尖而具鈍小尖頭,基部略偏斜,兩面無毛或僅在葉脈上有微毛,上面光亮,深綠色。頭狀花序球形,有花10-20朵,總花梗長不超過1.5厘米,排成腋生或頂生的圓錐花序;花萼長不及2毫米,與花冠同被褐色短茸毛;花瓣白色,長4-5毫米,中部以下合生;子房具短柄,無毛。莢果旋捲成環狀,寬2-3厘米,邊緣在種子間縊縮;種子黑色,長約1.5厘米,寬約1厘米。花期4-6月;果期7-12月。產浙江、台灣、福建、廣東、廣西、雲南、四川等省區。生於疏或密林中或林緣灌木叢中。印度和越南亦有分佈。
木材用作薪炭;枝葉入葯,能消腫祛濕;果有毒。

描述


灌木或小喬木,高2~10米。幼枝、葉柄、花序均被褐色短茸毛。2回羽狀複葉,羽片2~4個;在葉柄近基部、在葉軸上每對羽片之間及在小葉軸上每對小葉之間各有腺體1個;小葉4~10,互生,近於不等四邊形、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長1.7~10.5厘米,闊1.2~4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頭狀花序排列成圓錐狀,腋生或頂生;花無柄;苞片倒卵形或卵形,急尖或漸尖;萼鍾狀,有短齒牙;花冠白色,長7.5毫米,裂片5,矩匙形,急尖;雄蕊約全長的1/3處合生,子房無柄,無毛。莢果帶形,彎曲為圓圈,種子間狹窄,無毛,闊2~3厘米。種子黑色,長約12毫米。花期4~6月。果期7~9月。

分佈


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福建、台灣、浙江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