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樂縣誌

昌樂縣編寫史籍

昌樂縣修志歷史久遠,因年代久遠,戰爭頻繁,現多已散佚。今尚存有:明嘉靖《昌樂縣誌》、清嘉慶《昌樂縣誌》、清光緒《昌樂縣鄉土志》、民國《昌樂縣續志》等5種版本。 20世紀60年代初,昌樂縣曾著手撰寫第一代社會主義新方誌,但因種種原因中途輟筆。 1982年成立縣史志辦公室編寫本志。歷經九載,六易志稿,於199 1年8月定稿付印。志書斷限起自1840年,下限除大事記、政治編至1990年外,其餘各編大體截止於1985年。採用記、述、志、傳、圖、表、錄等體裁,全志設:地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社會、人物7編。全書前冠以概述、大事記2編,後設附錄1編。

昌樂縣位於山東半島內陸,泰沂山脈北麓至渤海山前平原之間。昌樂縣境,古稱營丘。早在6000多年前,人類社會就在此繁衍生息。周初,武王“封邦建國”,始封太公呂望於齊,都營丘。南北朝時期,北魏於境內始置都昌縣。宋,取都昌一邑,意為安樂,始置昌樂縣,后改稱安仁縣,尋復昌樂縣,屬濰州。明、清、民國置昌樂縣。境內山地、丘陵、平原俱全,中西部多低山,東南部多丘陵,南北兩端各有一平原地帶。

內容簡介


昌樂屬東部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總面積1033平方千米。199 0年昌樂縣轄8鎮、 14鄉,868個行政村,總人口56.55萬人。有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壯族、朝鮮族等13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128人(據1990年統計數字)。昌樂自古以農為本。新中國成立前,農業生產一直水平低下。解放后,農業生產力獲得解放。西瓜、黃煙、棉花由於種植面廣、量大、效益好,已成為縣內三種主要經濟作物。境內林地面積達1.91萬公頃,森林復蓋率為17.2%,多種樹種中,用材樹有槐、榆、楸、梧桐、楊、柳、松、柏、臭椿等;經濟樹有桃、杏、李、梨、棗、柿、山楂、板栗、蘋果、核桃、石榴、葡萄、櫻桃、桑、文冠果、香椿等;觀賞樹有青桐、法桐、楓、雪松、側柏、冬青、垂柳、合歡等。水利設施主要為新中國成立后興修。新中國成立后,工業發展迅速。1985年,全縣有鄉鎮以上工業企業182家、村戶辦企業272家;有13種產品分獲國家、部、省優稱號,35種產品出口創匯。交通事業逐步發展,境內有幹線公路100多千米。人民郵電事業、稅務、金融、經濟管理等都有很大發展。文化編分為教育、科技、文化藝術、新聞、文物、衛生、體育等7章。教育章記述昌樂古代的書院、私塾,昌樂的幼兒、小學、中學等基礎教育,中等專業教育,職業教育,農民職工教育,教職員,教育經費,勤工儉學,校舍改建等;科技章記述了科技組織、科技服務、科技成果等;文化藝術章記述了文學藝術、文化活動、圖書報刊、業務機構等;新聞章中記述了報刊、通訊、廣播、電視等的歷史變革;文物章中記述了古遺址、古建築、古墓葬、古碑碣、館藏文物、紀念文物等;衛生章記述了衛生機構、預防保健、醫療、醫藥等內容;體育章記述了傳統體育、學校體育、群眾體育、體育競賽、體育設施與經費等內容。社會編分為風俗、方言、宗教三章。其中風俗章記述了昌樂人民歷史上的生活生產習俗、歲時習俗、禮儀習俗、迷信陋習以及社會新風;方言章記述了語音、語彙、語法、諺語、歇後語等;宗教章記述了昌樂歷史上傳入和發展起來的佛、道、基督、天主、伊斯蘭等宗教和宗教管理。

人物介紹


人物編分為三章:第一章人物傳略,記述了昌樂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如古代的徐平、王猛,近現代的王洪毅、李華亭等;第二章人物簡介,簡要介紹了昌樂近現代比較著名的人物;第三章昌樂縣革命烈士英名錄,共記載了烈士637名。昌樂境內分佈著大大小小的若干座古火山。複雜的地質構造和億萬年前頻繁的火山活動,為昌樂形成豐富的礦產資源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現已探明和開採的有藍寶石石灰石、原煤、玄武石、鉀長石重晶石、礦泉水、金、銀、銅等近20種。特別是藍寶石,有礦面積達350平方千米,在國內已發現的6個藍寶石產區中名列榜首,並以其品位高、儲量大、質量好,引起國內外實業界的矚目。志書的附錄部分收錄了歷代《昌樂縣誌》序、論文、碑記、詩詞賦、民間故事、歷代修志記略、地方文獻要目、政令文告等。
新編《昌樂縣誌》1994年獲山東省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