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鸚鵡寮國亞種
亞歷山大鸚鵡寮國亞種
亞歷山大鸚鵡寮國亞種(學名:Psittacula eupatria siamensis)是亞歷山大鸚鵡的亞種之一。體長56厘米,體重250-260克。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勁有力,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晚成雛。體羽主要是綠色,臉頰和頸部為灰藍色,雄鳥頸部有一條灰藍色的細窄條狀羽毛,頸部有很寬的黑色環狀羽毛和粉紅色環狀羽毛;腹部黃綠色。棲息於海拔900米以下各種乾燥與潮濕的地方,包括森林、農作物區、紅樹林、椰子園等地。以種子、花、花樹的嫩芽、花蜜、水果、穀類及蔬菜為食物。繁殖季節約在11-4月間,一窩產3-4枚卵,約28天後孵化,雛鳥晚成性。
亞歷山大鸚鵡寮國亞種
該亞種類似指名亞種,但頭頸部和背部具泛白的淡藍色,有些延伸到頂冠;臉頰黃綠色,後頸的色帶狹窄,較粉色;肩部的色塊更紅。體型略小,腳黃色。
大部分棲息於海拔900米以下各種乾燥與潮濕的地方,包括森林、農作物區、紅樹林、椰子園等地,偶爾也在都市郊區、公園、花園活動。
通常是集小群活動,在食物充足時或在棲息處休息時會大批聚集。鳴叫聲悅耳,動聽。天然食物包含了野外與農田的種子、花、花樹的嫩芽、花蜜、水果、穀類及蔬菜,覓食時間主要在早上與傍晚,在許多地區亞歷山大鸚鵡的主要食物是農作物,造成農民很嚴重的損失。
分佈於越南,柬埔寨,寮國,泰國北部和西部。
繁殖季節約在11-4月間;在大樹上築巢,偶爾也可在大型牆體裂縫或屋檐下,喜歡死樹和軟木樹木,也選擇啄木鳥啄出的老樹洞。和一窩產3-4枚卵,卵大小34.0 x26.9毫米,約28天後孵化,親鳥須餵養約21天,7至8周后羽毛長成,48個月性成熟。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