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劍

漢語成語

刻舟求劍是一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出自《呂氏春秋·察今》。

該成語一般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不變通的人。在句子中多作謂語、定語或狀語,多含貶義。

成語出處


《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成語典故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楚人一不小心,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滑落江中,他趕緊伸手去抓,可惜為時已晚,寶劍已經落入江中。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
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個記號,並且對大家說:“這是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大家都不理解他為何要這樣做,也不再去問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有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楚人撈了半天,始終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寶劍不就是從這裡掉下去的嗎?我還在這裡刻上了記號,現在怎麼會找不到呢?”
聽他這麼一說,那些人紛紛大笑起來,說道:“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會隨船移動,你又怎能找得到你的劍呢?”

成語寓意


刻舟求劍
刻舟求劍
劍落水中只會沉底,這是普通常識。船走遠了,還要在船底下找那早掉下水去的劍,真是愚蠢可笑。假使船是靜止的,劍沉水底,在船的落劍處刻上記號順著記號下水找劍,自然有可能找到。無奈劍沉水底就不動了,船卻在不斷移動。這個客觀事實沒在求劍的人的頭腦里得到反映。他一心以為劍從哪裡落下去,就從哪裡去找,必能找到。他的認識同客觀事實不一致,結果自然只有失敗。用這樣一個比喻來諷刺死抱著教條的人,非常有力。
這則成語包含著兩層道理。一層是,人的思想認識如果不符合客觀實際,就不會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層是,客觀實際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如果把陳規舊章當成解決新問題的法寶,也要鬧笑話。作者這種思想是樸素的唯物思想,辯證思想。

成語用法


例句

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二十回:似你這樣尋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劍,膠柱鼓瑟了!
茅盾《致陳瑜清》:“有人提出新的解釋,蓋咬住一、二字,~以駁難,似已成風氣,真令人啼笑皆非也。”
宋·蘇軾《王中甫哀辭》:"堪笑東坡痴鈍老,區區猶記刻舟痕。"《頃年楊康功使高麗還奏乞立海神廟於板橋仆嫌》:"公胡為拳拳,系此空中雲。作詩頌其美,何異刻劍痕。"
北宋·黃庭堅《追憶予泊舟西江事次韻》:"往事刻舟求墜劍,懷人揮淚著亡簪。"
元·姬翼《鷓鴣天·畫餅充餐必也虛》:"畫餅充餐必也虛,刻舟求劍決然無。"

同源成語


刻劍痕、刻舟痕、求劍刻舟、記劍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