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借箭

孔明借箭

《孔明借箭》是黃溪口鎮中心小學學校提供的微課課程,主講教師為石海瑩。

基本簡介


花兒多有歌詠:草船上借箭的諸(呀)孔明,尕船上紮上了草人;快速跳躍地顯出了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獻密計黃蓋受刑》;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目“奇謀孔明借箭獻密計,黃蓋受刑”。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借他人的力量。歇後語草船借箭;坐享其成;草船借箭。
平時,每節課教師都是主人,串講串問,有時學生脫離軌道馬上拉回來,生怕浪費一點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有時又害怕學生造成尷尬的場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質疑問題,都是牽著學生走。可今天這次課堂上的兩個小插曲,反而感到了教學的輕鬆,學生創造的火花也在不斷閃爍。那麼,如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呢?通過《孔明借箭》一文教學,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創設安全的學習氛圍。
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中,只有良好的民主夥伴關係,才能進一步創設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如當學生提出第一個疑問“借”用得不對時,就進行糾正,學生也許會有苦惱,也許會有被批評的不悅,而作為老師並沒有這樣做,這就還給了學生學習的充分自由,使學生充分享受到參與的樂趣,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使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大多數學生是“疑而不問”,那些不善於質疑的人,一般學習態度懶散、知識面狹窄,而樂於發問的人卻思維活躍,解決問題能力比較強。質疑就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也是促其發奮學習的動力。有了質疑,學生就會產生求知慾,變被動接受為主動追求。“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學生由疑而問,也是一個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過程。因此要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膚淺的問題。
三、張揚兒童創造的天性。
“疑”是創新學習課堂的主軸承,思維是創新學習的核心,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是發展學生智力與能力的突破口,而創造性是良好思維品質的重要方面,在過去的教學中往往只注重教育學生確信書上寫的、老師講的,如果有學生提出異議,就很生氣,即使學生的意見是對的,也要頂回,其實這樣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在上《孔明借箭》一文時,如果直接批評了那位學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麼不對?”那樣,學生就不會發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通過這個“借”字表達得淋漓盡致,當然更不會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如果先告訴那個學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諸葛亮的。”相信這個學生會很受打擊,以後可能只會遵循所謂的“正確與否”,從此扼殺了兒童創造的天性。
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深深地領悟到,只有那種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空間的教學,只有那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學習方式的教學,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1.識人心:他知道魯肅這個人忠厚、老實,所以讓魯肅幫他準備船隻;他又知道曹操多疑,在有大霧這一天去借箭,他一定不敢大舉進攻。又知道周瑜嫉妒他,故意陷害他。
2.安排巧妙:在一個大霧漫天的時候去借箭,將船和船連接起來,利於逃跑;借箭時擂鼓吶喊,能虛張聲勢;受箭時調轉方向,使船兩面受箭。
3.識天文地理:他算準了那天有大霧,敵人探不清虛實,不敢進攻;他又算準了那天有大風,藉助風勢順水推舟可以很快將他們送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