螠蟲動物門
螠蟲動物門
螠蟲動物門(學名Echiura)是動物界的一個小門,是一類生活中海洋中的底棲動物,主要生活在淺海的泥沙中、岩石縫中以及珊瑚礁或貝殼中穴居。目前已知的種類約有150種。
螠蟲全部是海產底棲動物,分佈在各海域,從潮間帶到幾千米的深海均可發現,但主要在淺海海底泥沙中、岩石縫隙及珊瑚礁中、或腹足類或海膽的空殼中穴居。目前已報導的種類約有100種左右。
螠類體長在15mm—500mm之間,多數不超過10cm,呈柱形或長囊形,身體由吻及軀幹部組成,如螠(Echiurus),吻是身體前端的扁平形突出物,實際是其頭葉,與環節動物的口前葉同源。吻不能縮回軀幹內,其邊緣向腹面捲曲,中央形成一口道(gutter),表面具纖毛。吻的基部邊緣癒合,圍繞口形成一漏斗形。吻的端部呈鏟狀,但有的種吻端部呈雙叉型,如叉螠(Bonellia)。吻的長度變化很大,一般短於軀幹的1/2,但有的種吻極長,如叉螠軀幹長8cm,而其吻可長達1m,一種日本螠(Ikeda)體長40cm,而其吻長1.5m,吻用以取食。
身體一般呈淡灰色或褐色,某些種呈綠色、玫瑰色、或呈透明狀。軀幹部呈圓柱形,表面光滑,或散布有大量的乳突,或乳突成環狀排列。乳突分泌的粘液可形成穴道。軀幹部前端腹面具有二枚大的彎曲的剛毛,有的種尾端也有1—2圈小剛毛,這些剛毛也來自剛毛囊,並有肌肉控制其運動,用這些剛毛固著身體及清潔穴道。
螠蟲的體壁結構相似於環節動物,體表有薄的角質層(吻溝中沒有),上皮細胞基部有色素顆粒,肌肉排列成片狀或束狀,其縱肌纖維發達。
螠蟲動物門
螠蟲動物門
螠蟲動物門
註:圖冊資料來源
大多數的螠是沉積取食者,其取食方式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取食時吻由穴道內伸出,腹面向上,其表面的粘液粘著食物顆粒,再進入口道內,沿纖毛溝送入口內;另一種取食方式相似於多毛類的毛翼蟲,如刺螠(Urechis),具有一U形穴道,它的吻很短,取食時軀幹前端剛毛之後的一圈粘液乳突與管壁接觸,不斷分泌粘液,身體不斷向後移動,結果圍繞身體前端形成一粘液漏斗網,軀幹部的擺動引起水流不斷通過穴道,水中的食物顆粒粘著在漏斗網上,當食物積累到一定數量之後,網脫離,用吻將之裹成食物球后再行吞嚥。消化道很長,口位於吻的基部,經食道、胃之後為腸,腸高度盤旋,經直腸以肛門開口在身體末端。
除了刺螠,螠類都有一密閉的循環系統,在身體腹面中央有一條腹血管,前行到吻的基部開始雙分叉,然後匯合成一背血管後行,再經過圍腸血管后與腹血管相連。血液無色,其中含有少量變形細胞。體腔液含有許多體腔細胞,有的體腔細胞中含有血紅蛋白,可能協助完成循環作用。
螠類用體表進行氣體交換。排泄器官為後腎,呈囊狀。腎的數目因種而異,叉螠一對,螠2對,日本螠可多到100對。如果僅1—2對,腎孔開口在腹面剛毛之後。螠類在直腸末端有一肛門囊(anal sac),其表面有許多成束的纖毛漏斗,一端開口到體腔,相似於腎口,一端進入直腸。一般認為它是改變了的后腎,具排泄機能,但其代謝產物的排出是經過肛門而非腎孔。
神經系統主要為腹神經索,進入吻后形成環狀,無腦,由神經索沿途給出側神經,側神經向背行,形成一環狀進入體壁,僅在上皮細胞中特別是吻處存在觸覺及化學感覺細胞。
螠類均為雌雄異體,生殖細胞來自體腔膜,在體腔中成熟,配子通過腎囊排出體外,一般卵在海水中受精,但叉螠的卵在雌性腎囊中受精。叉螠為雌雄異形,例如綠叉螠(Bonellia Viridis)雌性軀幹部長8cm,雄性的僅1—3mm,雄性生活在雌性的腎囊或體腔中。雄性體表披有纖毛,沒有消化及循環系統,僅留有生殖結構。其雌雄性別是由幼蟲的生活環境所決定的。如果初孵幼蟲接觸到成年的雌性,受其雌性激素的影響則發育成雄蟲。幼蟲先接觸雌蟲的吻,數日後由口進入腎囊中,發育1—2周后發育成雄蟲,每個腎囊中可含有20個左右。如果幼蟲未與成年雌蟲接觸則發育成雌蟲,一年後性成熟。
卵受精后經螺旋卵裂,發育成自由游泳的擔輪幼蟲,在發育過程中出現分節的胚層帶以及10對按節排列的體腔囊,相應地神經、循環及后腎也都出現暫時的分節現象,也形成環節動物相似的體壁結構。這些都說明螠類與環節動物的親緣關係,所以一般認為螠類是來自早期的祖先多毛類,或是在出現分節之後再分出螠類這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