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科學院
歐洲科學院
歐洲科學院又稱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總部設在英國倫敦,外文全稱為 Academia Europaea (The Academy of Europe),成立於1988年,是歐洲多國科學部長共同倡導創立,英國皇家學會等多個代表歐洲國家最高學術水平的國家科學院共同發起成立的一個包括東、西歐國家的國際科學組織。
1985年,在巴黎舉行的歐洲各國科技部長會議上,成立“歐洲科學院”的設想被首次提出。此後,這項工作由皇家學會(英國)負責推進,這也導致了1986年6月的倫敦會議,出席者包括Arnold Burgen(英國)、Hubert Curien(法國)、Umberto Columbo(義大利)、David Magnusson(瑞典)、Eugen Seibold(德國)、Ruud van Lieshout(荷蘭)。大家贊同,確實需要這一新的組織。兩個核心的目標為:
● 代表歐洲的科學家表達思想和意見。
● 協調和代表歐洲各國研究機構的利益。
歐洲科學院的目標被特別地保持廣泛,覆蓋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這將確保跨學科的討論和活動。歐洲科學院最初的工作包括每年舉行的院士年會、多學科的研討會、跨學科的學術期刊、新聞報道、提供獨立的顧問意見、增加歐洲內部的學術流動性、提高公眾對於科學的理解等。
1988年9月,這一新的機構的名稱被確定為Academia Europaea,成立大會由首任院長Arnold Burgen主持,在劍橋召開。時任法國科技部長的Hubert Curien乘坐直升機到達,發表了開幕演講,並代表法國政府向科學院提供積極的支持。Hubert Curien也在未來出任歐洲科學院的第二任院長。歐洲科學院的第一屆年會於1989年6月在倫敦召開,此時科學院共有627位院士。
在1989年以後,歐洲大陸在科學、政治、經濟等領域都經歷了重大的變化。歐洲科學院也應之不斷發展,從創建時一個由西歐學者主導的組織,成為目前完全獨立、真正覆蓋整個歐洲大陸的科學院。
歐洲科學院分20個學部,其學科領域涵蓋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科學技術等,是國際上跨地域和學術領域最廣泛、學術地位最高、影響最大的科學組織之一。
該院院士來自35個歐洲國家,主要從歐洲各個國家的科學院院士中選出,代表著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界最優秀的科學精英和學術權威,目前有院士3000人左右,包括5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中有多位是在當選院士后才榮獲諾貝爾獎的。
歐洲科學院院士候選人首先由來自不同國家的院士推薦到科學部,經學部初審后推薦到提名委員會進行通訊評審,最後由歐洲科學院的專門委員會審核通過。
該院目前共有近100多位外籍院士,主要來自自然科學領域,來自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院士,包括外籍院士,共400多人。
上海交大劉康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前衛生部長、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竺
中國科學院院士、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燦
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帥志剛
愛爾蘭都柏林大學食品科學教授孫大文
東南大學數學系曹進德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河北大學校長康樂
上海交通大學致遠講席教授王寧
南京大學中美文化中心主任何成洲
香港城市大學教授張隆溪
北京理工大學梅宏教授
清華大學朱文武教授
浙江大學聶珍釗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尚必武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教授于吉紅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成秋明
現代詩人學者 史水漢先生
湖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蔣洪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