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211工程高校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位列“211工程”、“985工程”、“雙一流”,入選中國首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是國家級臨床技能實驗示範中心學科組長單位、上海市卓越醫學教育計劃專家組組長單位、全國法文醫學特藏中心。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前身是由聖約翰大學醫學院(創建於1896年)、震旦大學醫學院(創建於1911年)、同德醫學院(創建於1918年)於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時合併而成的上海第二醫學院;1985年,更名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1997年,學校通過了“211工程”立項。2005年7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合併,成立了由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重點共建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進入“985”高校行列。2010年11月,學院成為衛生部與教育部合作共建的第一批十個重點高校中的一員。

截至2017年12月底,學院擁有重慶南路、閔行兩個校區,下設23個學院(系),13所附屬醫院,開辦2個八年制專業(授予博士學位)和7個本科專業;有4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有國家重點學科(三級學科)16個,上海市重點學科18個,上海高校一流學科9個;7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有教職醫務員工25348名,專任教師661名,院士31人;有在校生7927名,其中本科及長學制學生2821名,研究生4842名,留學生274名。

歷史沿革


前身史略

● 聖約翰大學醫學院
聖約翰大學是美國基督教聖公會建於上海的一所教會大學。建於1879年,1952年撤消,歷時73年。在上海教會大學中歷史最為悠久。
1879年—1896年,創建聖約翰書院,創辦人施約瑟。建校初期相當於中等學校。1888年起,卜舫濟任校長(至1941年)。聖約翰大學
1880年,文恆理創辦虹口同仁醫院醫學班。
1896年—1906年,改組為聖約翰學校,設置醫科、文科、理科,學制先後改為四年。文恆理為醫科主任。
1906年—1952年,註冊學校名為聖約翰大學,先後成立文學院、理學院、醫學院、工學院、神學院、農學院。
1906年,聖約翰大學醫學部,學制改為七年,畢業者授予博士學位。
1914年,廣州賓夕法尼亞醫學院和聖約翰醫科合併,成立聖約翰大學賓夕法尼亞醫學院,學制七年。先後由莫約西、刁信德任院長。
1947年,聖約翰大學醫學院成立,倪葆春出任院長。教學醫院為同仁醫院(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仁濟醫院(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宏仁醫院(今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
● 震旦大學醫學院
震旦大學始於馬相伯創辦的震旦學院,1902年末,蔡元培等請馬相伯建學院,馬相伯捐三千畝地產予以資助,並請天主教法國耶穌會協助。
1903年—1912年,校名為震旦學院,校址在徐家匯天文台舊址。初設“文學”、“質學”(即科學)兩門專業。1908年起設文、理兩科。
1903年2月,震旦學院正式開學,馬相伯自任監院(即院長)、總教習,親定章程,確定震旦辦學宗旨。
1905年2月,法國耶穌會傳教士篡改原定章程,學生集體退學,馬相伯辭職,震旦學院停辦。
1905年8月,震旦學院在法國耶穌會主辦下重新開辦,成為天主教法國耶穌教會直接控制的大學。
1912年—1928年,校名為震旦大學院,遷址盧家灣呂班路(今重慶南路)。1914年起,分設法政法政文學科、算術工學科、博物醫藥科。后改稱法政科、工程科、醫學科。
震旦大學
1911年,設震旦大學院醫學先修科。醫學先修科兩年,臨床實習四年畢業。教學醫院為廣慈醫院(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安當醫院(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盧灣分院)。
1912年,法籍傳教士孔道明任震旦學院院長。
1914年,南道煌任院長,正式設博物醫藥科,學制四年。
1915年,改為醫學科,學制六年。畢業授醫學博士學位。
1928年—1952年,校名為震旦大學。1932年起,分設醫學院、法學院、理工學院。1937年創設震旦女子文理學院。1947年增設文學院。
1932年,震旦大學獲教育部批准立案,將醫科改為醫學院。院長由法國駐華使館醫師貝熙業兼任。增設牙醫系,學制四年。
1938年,富萊梅傳教士(法國里昂大學醫學院病理學博士)繼任院長。
1948年,牙醫學系改稱牙醫學院,學制六年,該系的創始人、系主任沈國祚任院長。
1949年,因國家急需口腔醫務人員,牙醫學院學制從六年改為四年。
1950年,牙醫學院復稱牙醫學系。
1951年,據華東軍管會高教處指令,將司徒博醫師主辦的上海牙醫專科學校併入震旦大學醫學院牙醫學系。
● 同德醫學院
同德醫學院建於1918年,1952年撤消,歷時34年,它是由中國人在上海自辦的一所私立高等醫學院校。
同德醫學院
1918年,中華德醫學會會員沈雲扉創意開辦醫科學校。同年8月建校定名為“同德醫學專門學校”。德醫學會會長江逢治任校長,沈雲扉任教務長。設醫療專業專科,學制五年。9月正式開學。初建時租淮陰路19號為校舍。
1919年,學校開設附屬醫院於青島路。
1920年,德醫學會決定,學校獨立,聘社會名流、學者組成董事會,原維新派領袖康有為任主席董事。
1925年,黃楚九出任主席董事,龐京周任校長。學校借同孚路67弄1號為校址。
1930年,學校受江蘇高等法院之委託,附設法醫講習所,學制一年,舉辦了一期。
1932年,學校改組董事會,邵力子任主席董事,顧毓琦任院長。以募建所得購置翔殷路五畝土地,建造新校舍。
1935年,竣工啟用新校舍,9月學校正式更名私立同德醫學院,學制改為六年。

改革發展

● 上海第二醫學院
1952年9月,華東軍政委員會衛生部根據中央教育部關於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的決定,將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震旦大學醫學院及同德醫學院合併成立上海第二醫學院。廣慈醫院(現瑞金醫院)、仁濟醫院劃為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醫院。10月24日,舉行上海第二醫學院成立暨首屆開學典禮。宮乃泉兼任院長,胡文耀、王樂三、倪葆春、楊士達任副院長。12月,中共中央華東局組織部批複同意成立中共上海第二醫學院委員會,宮乃泉為黨委第一書記,王樂三為第二書記。
1953年,廣慈護校與仁濟護校合併建成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護士學校。
1954年,宏仁醫院劃為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醫院。
1955年,成立基礎醫學部、醫療系和口腔系。醫學院首次招收研究生。
1956年,第九人民醫院(原名伯特利醫院)劃歸二醫附屬醫院。宏仁醫院改組為胸科醫院,劃歸市衛生局。
1957年,二醫護校下放,由廣慈醫院領導,更名為廣慈醫院護士學校。
1958年,國家實行高校管理體制改革,第二醫學院成為上海市的地方院校。關子展任黨委書記。同年,新華醫院建立,規劃為附屬醫院,作為兒科系教育基地。上海第四護士學校劃歸新華醫院領導,改名為“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護士學校”。上海市傷科研究所、校夜大學、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相繼成立。衛生部批準兒科專業學制由五年改為六年。第九人民醫院(原名伯特利醫院)歸還上海市衛生局領導。
1958年7月,為加快安徽建設,改變皖北地區人民群眾缺醫少葯的局面,國家衛生部、教育部決定由上海第二醫學院援建創立蚌埠醫學院
1959年,學校決定將醫療系分為一、二兩個部,一部設在廣慈醫院,二部設在仁濟醫院。
1961年3月正式實施。
1962年,上海醫學專科學校停辦,併入上海第二醫學院。6月,新華醫院小兒科被命名為新華兒童醫院。
1964年,第九人民醫院重新劃歸二醫為附屬醫院,作為口腔系教學基地。
1965年,學校受市衛生局委託在嘉定縣開辦上海半農半讀醫學專科學校(至1972年撤銷)。
1969年,二醫在皖南績溪縣、寧國縣籌建後方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校園內的聖約翰大學紀念雕塑
1971年建成,後方瑞金醫院、後方古田醫院。
1984年,兩院合併,改名為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後方醫院。
1986年,後方醫院無償移交當地政府使用。
1970年,開始舉辦醫科二年制試點班,招收第一批工農兵學員。六年共有畢業生2801人。
1972年,根據國家統一規定,學校正式招收醫科三年制工農兵學員。
1975年,經市文教組同意,學校開設法語培訓班,從應屆中學生中招收50名學員(1978年10月作為大專生畢業)。12月,學校恢復研究生教育,招收試點班研究生22名,學制兩年。
1976年,開始接收外國留學生。第一批9名本科留學生入學。
1977年,全國恢復高等院校統一招生考試製度,學校招收本科生570名。
1978年,市委任命蘭錫純為上海第二醫學院院長。市計委批准建設寶鋼醫院計劃,並明確寶鋼醫院為上海第二醫學院教學醫院。上海市兒科醫學研究所成立,所長高鏡朗、郭迪。學校開始招收三年制碩士研究生。
1979年,上海市內分泌研究所、上海市免疫研究所分別成立。市教衛辦批複,同意撤銷上海第二醫學院衛校,校舍移交嘉定縣,原該校藥劑專業併入新華衛生學校。
1980年,國家教育部確定上海第二醫學院為全國重點高校。衛生部同意二醫恢復“醫學法語”專業,學制六年。二醫夜大學恢復招生,開設五年制臨床專業。上海市免疫研究所被世界衛生組織命名為免疫遺傳學研究合作中心。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1981年,新華衛生學校改為“上海第二醫學院新華衛生學校”,並經教育部審定為全國重點中等專業學校。二醫大在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建立醫學系三部。同年,教育部批准,二醫醫學、兒科、口腔三個專業由五年制改為六年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二醫為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設6個博士點、21個碩士點。
1982年,二醫大黨委決定,在寶鋼醫院成立醫學系四部。該院與上海科技大學合辦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同年,上海市口腔醫學研究所成立。
1983年,該院編寫的《醫德學概論》經衛生部推薦由人民衛生出版社正式出版,這是建國以來中國國內第一本醫學職業道德專著。
1984年,二醫成立檢驗系和生物醫學工程系。9月,上海科技大學、上海第二醫學院聯合建立上海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本年度,成立上海第二醫學院高級醫師進修部,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
●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
1985年,市政府批准上海第二醫學院更名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上海市教衛黨委決定二醫正式實行院長負責制。院長對二醫的行政實行統一領導,對醫、教、研各項工作全面負責。黨委對行政實行保證監督。
3月衛生部批准成立上海第二醫學院臨床藥理研究中心。5月,國家教委批准二醫增設高級護理專業,學制五年。市高教局批准成立高級護理系。5月,學校建立社會科學系。本年度,二醫大醫學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傳統醫學研究中心分別成立。
1986年,經國家教委批准,建立衛生管理專業。上海市計劃生育委員會同意二醫大成立上海市生殖醫學研究與培訓中心。學校設置成人教育處,撤銷原教務處下屬業餘教育科建制。本年度,學校首次招收醫學臨床博士生。
1987年,衛生部同意在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建立“全國醫學法語培訓中心”。同年,上海血液研究所、二醫大口腔醫學院分別成立。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1988年,經國家教委批准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為試辦七年制的高等醫學院校之一。學校開始招收外國碩士研究生。學校決定成立社會科學部和衛生管理系,撤銷原社會科學系。二醫大與復旦大學建立校際合作,培養臨床醫學七年制及五年制英文班學生。市高教局批准二醫大設置醫學營養專業,學制五年。同年,上海市整復外科研究所、上海市燒傷研究所分別成立。免疫研究所更名為“上海市免疫遺傳學與免疫病理學合作中心”。
1989年,經市高教局批准,成立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市教衛辦批複,同意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新華衛校、瑞金醫院護校及九院護校合併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衛生學校。
1988年6月至1989年6月先後為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上海市紡織局第一、二醫院,盧灣區中心醫院,市醫學檢驗中心,市兒童醫院,市精神衛生中心等11所醫院舉行教學醫院掛牌儀式。
1991年,上海市編製委員會同意建立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中法合作建設的衛生部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法語培訓中心在學校揭牌。經國家人事部、全國博士后管委會批准,二醫大設立臨床醫學博士后流動站。同年,上海市激光醫學研究所成立。
1992年,二醫大開始招收外國博士研究生。
1993年,中國國內第一家人類基因治療研究中心、二醫大生物力學研究室、上海市人類基因組研究重點實驗室相繼成立。上海市高教局醫學細胞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在二醫大掛牌。同年,上海市高級護理中心在瑞金醫院揭牌。
1994年,二醫大臨床醫學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二醫大為自行審定博士導師的試點單位。
1996年,二醫大成人教育學院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組織的專家評審委員會對本校申請進入“211工程”進行了部分預審,同意列入國家“211工程”建設項目。
1997年,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同意將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列為新華醫院分支機構。
1998年,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上海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成立。嘉定衛校建制歸併上海二醫大衛校。
1999年,上海市小兒先天性心臟病研究所、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小兒血液腫瘤研究中心及二醫大與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共建的“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健康科學中心”相繼成立。瑞金醫院與盧灣區中心醫院、上海市政醫院合作合併正式啟動。
2000年,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全科醫學培訓中心宣告成立舉行揭牌儀式。這是上海市成立的第一家全科醫學培訓中心。上海第二醫科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聯合組建醫學內植物工程聯合研究所。
2001年,上海市精神衛生院中心與二醫大實行強強聯合,共建精神衛生臨床醫學院。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發育生物學研究中心成立。二醫護理專業由五年制改為四年制。
2002年,中法生命科學和基因研究中心、二醫大公共衛生學院、二醫大網路教育學院成立。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和二醫大聯合成立的“健康科學中心”舉行揭牌儀式。
2003年,二醫大護理學院及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微創外科中心成立。
2004年,教育部公布首批國家精品課程,二醫大王一飛教授領銜的“組織胚胎學”名列其中。二醫大研究生院、二醫大“國葯人文與衛生管理學院”成立。中法共建的“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二醫大與蒙納士大學合作協議簽字暨中澳衛生管理教育研究培訓中心分別揭牌成立。二醫大與芬蘭北中部綜合大學聯合創立的“中芬醫學教育中心”在芬蘭科科拉市揭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展望未來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2005年,上海交通大學、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正式合併。新的上海交通大學為教育部直屬高校,在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和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基礎上,組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將合作共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同年,醫學教育發展與研究中心、二醫大生命醫學倫理中心成立揭牌成立。附屬寶鋼醫院改名為附屬第三人民醫院。上海市教委批准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衛生技術學院為獨立設置的全日制高等學院—上海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由上海市教委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雙重領導。6月,醫學教育發展與研究中心對二醫大二級學院及相關部處開展自2003年教學評估以來首次教育教學整改驗收工作,驗收採取發展性教學評價,對學校各方面所採取的措施及成效等內容進行驗收。
2006年,醫學院“十五”、“211工程”建設項目接受並通過專家組評審驗收。同年,上海交大醫學院數字醫學研究院成立。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與衛生管理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國葯人文與衛生管理學院)更名為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正式成為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醫院。
2007年,醫學院婦產科學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上海乾細胞研究所、醫學院精神衛生學系、婦產科學系、兒科學系分別成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蘇州九龍醫院開業。醫學院中法醫學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科學研究院分別舉行揭牌儀式。
2008年,上海國際造口治療師學校在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揭牌成立。本年度首次在學生中嘗試中國國內外聯合培養“MD+PhD”雙學位研究生。
2009年1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
2012年11月30日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與蘇州九龍醫院共同簽訂新一輪合作協議,九龍醫院正式納入上海交大醫學院管理體系。
2013年,“上海交通大學與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合作舉辦的醫學教育專業博士研究生教育項目”獲得教育部正式立項,成為國內首個中外聯合培養醫學博士項目。
2014年,作為第一批試點高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全面實施“市屬高校本科教學教師激勵計劃”。
2015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衛生學校和上海市衛生學校合併組建成立上海健康醫學院附屬衛生學校。
2018年6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首批入選上海高等學校一流本科建設引領計劃。10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首次允許文史類應屆本科畢業生直接報考醫學博士,打破了以往只有理工科類本科畢業生才有資格報名的局面。10月31日,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和法國巴黎笛卡爾大學、里昂第一大學、里爾大學斯特拉斯堡大學、格勒諾布爾-阿爾卑大學等院校共同創建的“中法聯合醫學院”正式宣告成立,並落戶於附屬瑞金醫院;揭牌儀式后,法蘭西公學院、上海交大醫學院和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共同簽署了三方合作協議。
2019年4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首批入選上海高等學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領計劃。6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與上海中醫藥大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9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和上海理工大學共同發起建立“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和“醫工交叉研究生院”。12月,長三角醫學教育聯盟成立大會在上海交大醫學院召開。
2019年12月,中國醫學科學院在北京發布了《2018年度中國醫學院校科技量值報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綜合排名位列第3位。
2020年7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共建的“中醫西醫匯聚創新研究院”成立。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12月底,學院擁有1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海)項目),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重點實驗室,24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和5個上海市工程中心。上海高校知識服務平台——轉化醫學協同創新中心初步實現了產學研良性互動及轉化平台的建設目標,2014年掛牌為上海市協同創新中心進行建設。2015年與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共同建設“腦疾病臨床研究中心”,探索性實踐院所同城協同、聯合攻關的科研組織新模式。學院擁有3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1個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共建),擁有上海市臨床醫學中心12個,上海市“重中之重”臨床醫學中心16個。
科研機構
實驗室類別實驗室名稱
國家重點實驗室醫學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癌基因及相關基因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組織工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系統生物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細胞分化與凋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環境與兒童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數字醫學工程研究中心
衛生部重點實驗室衛生部醫學胚胎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衛生部內分泌代謝病重點實驗室
衛生部內科消化重點實驗室衛生部人類基因組研究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重點實驗室上海市胃腫瘤重點實驗室上海市骨科內植物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糖尿病重點實驗室上海市胰腺疾病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內分泌腫瘤重點實驗室上海市口腔醫學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血管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上海市眼底病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組織工程研究重點實驗室上海市中西醫結合防治骨與關節病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生殖醫學重點實驗室上海市婦科腫瘤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人類基因組研究重點實驗室上海市骨科內植物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胚胎與生殖工程重點實驗室上海市腫瘤微環境與炎症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高血壓重點實驗室上海市小兒消化與營養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環境與兒童健康重點實驗室
上海高校E-研究院上海高校模式生物E-研究院上海高校內分泌與代謝病學E-研究院
上海高校化學生物學E-研究院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3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科技發展處官網)

科研成果

● 科研概況
截至2013年12月底,學院共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67項,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獎5項,國家技術發明獎10項,國家科技進步獎51項。
2010年,學院王振義院士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0-2013年,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累計達1372項,2013年獲得497項,連續四年穩居全國醫學學科第一。
2012年度,發表SCIE論文1980篇,醫學學科SCI收錄論文數再次名列全國一,同比增長29.7%。
2005年-2012年,學院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4篇,提名獎16篇。
2008-2013年,學院以第一完成單位共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11項,市(部)級科技成果獎162項,王振義院士獲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09-2013年,學院在SCI收錄中國醫學領域科技論文數量機構排名中連續五年榮獲第一位。
2016年發表SCIE論文3069篇,醫學學科論文數第七次位列全國第一,其中CNS(含子刊)論文數244篇。2017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43項,連續八年穩居全國第一。
● 科研突破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科研突破
年份大事記
1954年完成中國國內第一例心臟二尖瓣分離術
1956年首次用阿托品治療銻劑中毒引起的阿斯綜合症
1958年成功搶救大面積燒傷病員邱財康
1963年成功實施國際醫學史上第一例斷肢再植手術
1973年施行中國國內首例嬰幼兒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
1977年首例同種原位肝移植獲得成功
1978年完成亞洲首例心臟移植手術
1981年成功完成中國國內首例聯體嬰兒分離手術
1986年在國際上率先應用全反式維甲酸誘導分化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8年後又在國際上首先證實了三氧化二砷的應用可以特導誘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細胞凋亡,使得複發難治白血病治療取得突破
1991年首次進行了頭皮撕脫傷原位再植獲得成功
1999年研製成功中國國內首例攜帶有人血清白蛋白基因的轉基因試管牛
1999年最早研究發展計算機輔助定製型人工關節以及形狀記憶骨折內固定裝置,並用於臨床
2003年成功施行了亞洲首例成人胰島細胞移植、成人胰島細胞—腎聯合移植
2004年成功完成亞洲首例腹腔七器官聯合移植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3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官網)

學術資源

● 學術期刊
期刊
期刊名稱期刊概況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創刊於1958年,月刊,為中國自然科學類核心期刊和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該刊以全面反映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在科研、醫療、教學和管理等領域中所取得的新成果、新理論、新技術、新經驗為主,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美國《化學文摘(CA)》、俄羅斯《文摘雜誌(AJ)》、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等中國國內外權威檢索系統收載。
《腫瘤》於1981年1月創刊,月刊。1992-2008年,該刊一直被北大圖書館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收錄,同時被中國科學院的“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和中國科學技術信息中心的“中國科技論文核心資料庫”收錄;並被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美國)、chemical abstracts (美國)、embas (elsevier(荷蘭)、viniti abstracts journal (俄羅斯)、index copernicus (波蘭)、jst – china (日本)等資料庫收錄。
《現代免疫學》於1981年創刊,雙月刊,該刊致力於免疫學領域的學術研討和交流,介紹中國國內外免疫學發展的動向和技術,主要發表原創性免疫學研究論文,注重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相結合。為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及統計源期刊,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
《臨床兒科雜誌》月刊,創刊於1983年,該刊反映本學科學術水平和發展動向,報道重點是兒科醫學領域的新理念、新成果、新方法、新技術及成熟的、有實用性的臨床實踐和經驗總結。為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已被國際權威檢索機構美國化學文摘(CA)收錄,並被《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和《萬方數據-數字化網路期刊》、《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全文收錄。
《組織工程與重建外科》雙月刊,2005年2月創刊,該刊報道組織工程及其相關領域、美容外科、顱面外科、眼科、口腔頜面外科、四肢顯微外科、骨科的臨床及基礎研究成果,並及時介紹整形重建外科重大進展、新技術和新動態,力求科學性、實用性。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AJCED)統計源期刊、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全文收錄期刊、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全文版)收錄期刊。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誌》1985年7月創刊,雙月刊,該刊主要報道內分泌代謝領域中國國內及與國外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臨床診療經驗以及與臨床密切結合的基礎理論研究。為美國化學文摘《ChemicalAbstract》《TOXCENTER》收錄,中國國內為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VIP)及中國期刊資料庫(CNKI)所收錄。
《中國男科學雜誌》創刊於1986年,月刊,該刊旨在交流這一領域的臨床經驗和研究成果。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醫學類核心期刊、中國生物醫學核心期刊、美國《化學文摘》(CA)來源期刊、荷蘭醫學文摘EMBASE。
《醫用生物力學》創刊於1986年,季刊。該刊報道內容主要包括醫學生物力學領域中有關固體力學流體力學、流變學、運動生物力學等方面的研究論文。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已分別入編《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AJCED)統計源期刊,《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文獻資料庫》(CMCC)來源期刊,《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全文來源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來源期刊,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來源期刊,波蘭《哥白尼索引》(IC)來源期刊,俄羅斯《文摘雜誌》(AJ)來源期刊,美國《化學文摘》(CA)來源期刊。
《上海口腔醫學》該刊於1992年創刊,雙月刊,1998年加入(CNKI)《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CAJ-CD)》,1999年被選入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2000年被美國《化學文摘》(CA)收錄, 2003年成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並被Index Medicus和MEDLINE收錄,2007年被美國EBSCO資料庫收錄。
《外科理論與實踐》該刊於1996年創刊,雙月刊,以普外科為重點,同時兼顧外科總論。2000年列入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並被“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等收錄。
《胃腸病學》創刊於1996年,月刊,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診斷學理論與實踐》於2002年3月起發行,雙月刊,內容涉及檢驗、放射、B超、病理、內鏡、EKG和臨床診斷等。2004年,被評定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並被《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等收錄。
《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誌》於2003年3月創刊,雙月刊。該刊主要報道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領域的新成果、新經驗、新理論、新知識。為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以及美國EBSCO資料庫和化學文摘(CA)收錄期刊(CODEN碼ZKHWA6)。
《內科理論與實踐》於2006年7月創刊,雙月刊。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全文版)”、“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收錄,2008年錄入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該刊重點報道和介紹內科跨專業或交叉性疾病,提高和拓展藥理知識,系統介紹隨時代發展要求臨床內科醫師需掌握的新知識。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3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官網)
● 館藏資源
館藏概況
根據2015年3月醫學院圖書館官網顯示,學院圖書總藏量達58.5萬冊,覆蓋醫學各學科,擁有醫學類電子文獻資料庫35個,醫學及相關學科電子全文期刊4000餘種,其中中文期刊約1500種。
特色館藏
臨床醫學文獻資源收藏齊全,為中國國內重點收藏單位;基礎醫學以免疫、組胚等為主。
醫學院圖書館作為全國法文醫學文獻特藏中心,不僅保存大量有價值的醫學法語歷史文獻,還與法國虛擬醫學大學( UMVF )合作,引進了該校網上教學資源等多種法語信息資源。2005年,圖書館建立了法語信息中心,進一步推進了法語及法國醫學文獻的館藏建設。
醫學院圖書館曾在中國國內率先引進 Medline 、 Embase 、 Biosis Preview 、 OVID 、 Micromedex 、 Karger 、 Informa 、 Lab Protocol 、 Best Practice 等醫學文獻資料庫系統,內容涉及醫學臨床、醫學基礎、藥學及循證醫學各領域。
在創建醫學資源特色的基礎上,醫學院圖書館聯合各附屬醫院的圖書館,創建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圖書館聯盟”,旨在推進醫學信息資源和讀者服務的共建與共享,使醫學信息資源在學院和附屬醫院的教學、科研和醫療服務中起到更好的助推作用。
教育部科技查新綜合站(醫學部),科技部和衛生部以及上海市科委認可的查詢點,對全社會開展課題檢索和查新服務。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截至2018年12月底,學院有有教職醫務員工31926名,專任教師683名,在職高級職稱3245人,博士生導師846人、碩士生導師1205人。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3人,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2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人,美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2人,英國皇家內科醫師學院院士1人,法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士2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4人,國際牙醫學院院士1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法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通信院士1人,英國皇家外科學院院士1人,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18人次,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1人,教育部海外名師1人。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教學名師19人,上海市教學團隊5個,上海市教學名師8人。
兩院院士
院士類別院士姓名備註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竺兼職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振義專職
中國工程院院士江紹基專職/已逝
中國工程院院士顧健人專職
中國工程院院士曾溢滔專職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滌生專職
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勝利兼職
中國工程院院士邱蔚六專職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賽娟專職
中國工程院院士項坤三專職
中國工程院院士戴尅戎專職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紅陽專職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3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官網)
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12人):陳竺、曹誼林、陳國強、曾凡一、金穎、韓澤廣、賈偉平、高維強、陳賽娟、沈南、徐天樂、張軍
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2人):沈曉明、黃薇
全國優秀教師(5人):邱蔚六、湯雪明、王一飛、陳紅專、郭曉奎
國家級教學團隊
團隊名稱負責人
口腔頜面外科學教學團隊張志願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3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官網)
院系概況
截至2017年12月底,學院下設23個學院(系),有臨床醫學八年制(授予博士學位)、臨床醫學八年制(口腔醫學方向,授予博士學位)和7個本科專業(臨床醫學、口腔醫學、生物醫學科學、預防醫學、醫學檢驗學、護理學、營養學)。其中,臨床醫學、口腔醫學、醫學檢驗學、護理學為國家特色專業;臨床醫學八年制(法文班)、臨床醫學八年制(4+4碩博班)、臨床醫學五年制(兒科學方向)、臨床醫學五年制(英語班)是學院的特色班級。
院系設置
院系名稱
藥學系三院臨床醫學院護理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繼續教育學院
瑞金臨床醫學院基礎醫學院營養系檢驗系耳鼻咽喉科學系
新華臨床醫學院仁濟臨床醫學院醫學影像學系生物醫學工程系遠程教育學院
口腔醫學院九院臨床醫學院婦產科學系兒科學系-
一院臨床醫學院六院臨床醫學院麻醉與危重病醫學系精神衛生學系
專業設置
教學院系專業名稱年制
臨床醫學院臨床醫學(本博連讀)八年制
臨床醫學(本博連讀法語班)八年制
臨床醫學五年制
臨床醫學(兒科學方向)五年制
臨床醫學(英語班)五年制
口腔醫學院口腔醫學(本碩連讀)七年制
公共衛生學院預防醫學五年制
營養系食品衛生與營養學四年制
檢驗系醫學檢驗技術四年制
護理學院護理學四年制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3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官網)

教學建設

截至2017年12月底,學院有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國家級精品課程26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3個,共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9項。《常見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成為國內首門護理專業的大型開放式網路課程(MOOC)。截至2013年12月底,學院有上海市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上海市市級精品課程18門。2013年,學院舉辦了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基於器官系統整合課程的PBL教師培訓班”。在上海市教委校外學習中心辦學評估檢查中,學院網路教育學院13個學習中心整體評估排位全市第一。其中7所學習中心榮獲“中國遠程優秀校外學習中心稱號”。
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臨床醫學、口腔醫學、醫學檢驗、護理學
國家級精品課程(13門):組織胚胎學、醫學微生物學、口腔頜面外科學、婦產科學、口腔解剖學、兒科學、口腔粘膜病學、醫學影像學、外科學、臨床血液學、現代遺傳學、生物醫學影像處理、細胞工程
上海市市級精品課程(18門):內科學、口腔修復學、兒科學、外科學、病理生理學、麻醉與危重病醫學、醫學免疫學、口腔粘膜病學、婦產科學、醫學遺傳學、人體解剖學、口腔頜面外科學、臨床血液學、診斷學、生物化學、組織胚胎學、醫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專科)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臨床技能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1個):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
上海市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臨床技能實驗教學中心、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
上海高等學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領計劃首批入選項目(1個):“卓越研究型醫師培養計劃”
上海高等學校一流本科建設引領計劃首批入選項目(1個):“卓越醫學科學創新人才引領計劃”
2020年8月25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開發者聯盟在上海正式成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在列。
2020年11月,即將建設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浦東校區,將拉開這所百年名校從浦西延伸到浦東、從黃浦拓展到張江科學城、從新天地融入到國際醫學園區的序幕。

學科建設

● 學科概況
截至2013年12月底,學院有國家重點學科(三級)16個,上海市重點學科18個,上海高校一流學科9個;“211工程”一期重點學科9個,“211工程”二期重點學科10個;5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8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4個。
截至2017年12月底,在ESI全球醫學學科排名中,醫學院共有7個學科躋身全球研究機構前1%,4個學科躋身前1‰,其中臨床醫學學科躋身全球研究機構前0.2‰。
國家重點學科(三級)(16個):內科學(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內分泌與代謝病、腎病、傳染病、風濕病)、整形外科學、骨外科學、兒科學、口腔臨床醫學、遺傳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神經病學(培育)、口腔基礎醫學(培育)
上海高校一流學科(9個):臨床醫學、基礎醫學、藥學、生物學、口腔醫學、臨床醫學外科、臨床醫學內科、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醫學技術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個):基礎醫學、生物醫學工程、臨床醫學、口腔醫學、生物學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7個):基礎醫學、生物醫學工程、臨床醫學、口腔醫學、生物學、中藥學、心理學
博士后流動站(4個):生物醫學工程、藥學、臨床醫學、生物學
“211工程”重點學科
期數學科名稱
一期1、血液學2、內分泌代謝病學3、消化系疾病學
4、醫學免疫學5、兒科學6、口腔頜面外科學
7、整復外科學8、組織胚胎學9、醫學分子生物學
二期1、醫學分子生物學2、醫學細胞生物學3、醫學免疫學
4、血液學5、內分泌代謝學6、消化內科
7、整復外科學8、口腔頜面外科學9、兒科學
10、外科學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3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官網)
● 學科評估
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2017年)
一級學科名稱評估結果位次百分位
1001基礎醫學A-5%~10%
1002臨床醫學A+前2%或前2名
1003口腔醫學B+10%~20%
1004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B-30%~40%
1006中西醫結合C+40%~50%

國際交流

校園風景
截至2013年12月底,學院與19個國家和地區的63所大學及科研機構有了廣泛的合作。聘請了200餘位國外專家作為學院的名譽教授、顧問教授和客座教授;共簽署各類國際合作項目35項,有45個海外遊學(短期)項目,2013年共有290名學生,赴14個國家和地區的28所合作院校進行海外遊學,遊學人數佔比49.5%。
2013年10月,在加拿大總督戴維·約翰斯頓以及渥太華市市長吉姆·沃森共同見證下,醫學院與渥太華大學醫學院簽署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渥太華大學醫學院合作協議》,協議確立共同建立“上海交通大學-渥太華大學聯合醫學院”的意向,推動國際間醫學教育與學術活動的深度合作。

醫療機構


附屬醫院

截至2013年12月底,學院共有14所附屬醫院,其中9所綜合性醫院、5所專科性附屬醫院。
醫學院系統共有74個國家重點臨床專科,數量占上海市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總數的54%;有39個專病診治中心,其中30個專科被衛生部確定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佔比69.8%。
2013年,各附屬醫院門急診人次達2647.36萬,開放床位數15715張,出院人次67.61萬,住院手術人次44.13萬。與上海長寧區政府、奉賢區政府、蘇州工業園區等簽訂了合作共建協議,多維推進地區醫療發展。與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單位建立實質性合作,推動公共衛生學科建設和發展。
瑞金醫院仁濟醫院蘇州九龍醫院
新華醫院第九人民醫院上海兒童醫學中心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上海市胸科醫院
第三人民醫院上海市兒童醫院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

醫學中心

截至2013年12月底,學院擁有上海市臨床醫學中心16個。
醫學中心合作醫院
上海市微創外科臨床醫學中心瑞金醫院
上海市內分泌代謝病臨床醫學中心瑞金醫院
上海市血液內科臨床醫學中心瑞金醫院
上海市風濕病臨床醫學中心仁濟醫院
上海市消化內科臨床醫學中心仁濟醫院
上海市小兒外科畸形診治臨床醫學中心新華醫院
上海市小兒心血管臨床醫學中心新華醫院
上海市關節外科臨床醫學中心第九人民醫院
上海市臨床口腔臨床醫學中心第九人民醫院
上海市整復外科臨床醫學中心第九人民醫院
上海市糖尿病臨床醫學中心第六人民醫院
上海市創傷骨科臨床醫學中心第六人民醫院
上海市器官移植臨床醫學中心第一人民醫院
上海市視覺復明臨床醫學中心第一人民醫院
上海市肺部腫瘤臨床醫學中心胸科醫院
上海市精神疾病臨床醫學中心精神衛生中心

文化傳統


學院院標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標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標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標
設計含義: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標誌LOGO設計採用藍色為主要基調,藍色一直都是學校標誌所常用的色彩,象徵著智慧、沉著、理智等含義,與學校的教育形象吻合。
標誌設計中間為象徵醫神的蛇杖,下方為“JAT”三字母,J是指St. John's University(聖約翰大學),A是指Aurora University (震旦大學),T是指同德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是由聖約翰大學醫學院、震旦大學醫學院、同德醫學院於1952年院校重組時合併而成,以“JAT”三字母以示紀念。
標誌中間內外層採用,齒輪半截形圖案和流線型圖線相互交融合成,寓意,醫學院前身上海第二醫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的合併。
標誌設計外圈採用半圓結合名字中英文的形式展現出來,易於識別和交流。
醫學象徵——蛇杖
世界上的醫學標幟有兩大系統:一種源自於希臘神話中的神使赫密斯/馬克里之魔杖的雙蛇纏杖;另一種是以羅馬神話中之醫神亞希彼斯之主要表徵的單蛇纏杖。
兩者皆隱含了「性」的含義,表示療疾養傷之根本來自於創造生命的神奇力量。
亞希彼斯(Asclepius,拉丁語為aesculapius)是羅馬神話的醫療之神,他的形象是拿著一支靈蛇纏繞的木棒,含義為:蛇每年都蛻皮,向來被認為是恢復和更新的過程;木棒代表著人體的脊椎骨,亦是中脈所在位置,代表著靈量沿著中脈升起時,作雙螺旋狀向上推進的活動;這種雙螺旋(double helix)形態,與人體遺傳基因的 DNA分子結構形態極為相似。
傳統上的看法認為單蛇之杖才是正統的醫學標幟。

學院精神

“博極醫源、精勤不倦”
醫學院精神碑
醫學院精神杯
醫學院精神杯
“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出自中國唐朝孫思邈所著的《大醫精誠》,要求醫者要有精湛的醫術,認為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學習醫學的人必須要對醫學的來源和以後發展方向要有足夠的了解,要往醫學深度和廣度發展,學習好勤,要仔細,不得絲毫懈怠。

學院領導


現任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黨委書記范先群
院長陳國強
副書記唐國瑤、夏小和
紀委書記唐國瑤
副院長黃鋼、陳紅專、章雄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3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官網)

歷任領導

歷任領導
姓名 職務在職時間
宮乃泉 黨委書記兼院長1952-1953
孫仲德 黨委書記兼院長1953-1958
關子展 黨委書記兼院長1958-1966
左 英 黨委書記1972-1979
蘭錫純 校長1978-1984
李向群 黨委書記1979-1984
王振義 校長1984-1988
潘家琛 黨委書記1986-1991
王一飛 校長1988-1997
余賢如 黨委書記1991-1997
范關榮 校長1997-2003
李宣海 黨委書記1997-1999
沈曉明 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2003-2006
趙佩琪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黨委書記2000-2008
朱正綱 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2006-2010
孫大麟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黨委書記2008-2015
陳國強 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2010-今
范先群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黨委書記2015-今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3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