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醫藥大學

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上海中醫藥大學是教育部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上海市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世界一流中醫藥大學建設聯盟、長三角醫學教育聯盟創始成員,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試點單位,首批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合作中心,國際標準化組織中醫藥標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所在地;入選國家“111計劃”、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國家理科基礎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上海市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學校與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合署運行。

學校創辦於1956年,是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首批建立的中醫藥高等院校之一。學校位於浦東新區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地處張江科學城核心板塊,佔地500餘畝。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中,中醫學、中西醫結合、中藥學三個一級學科排名全國第一,均取得A+的優秀成績,是全國中醫院校中唯一取得3個A+的高校。

截至2018年5月,學校有14個學院、部、中心,8所附屬醫院,23個研究所;國家重點學科6個(含培育2個),“雙一流”建設學科2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38個;教職員工近1300人,包括3名兩院院士,2名國醫大師,2名全國名中醫,69名上海市名中醫,700多名高級專家和教授;全日制在校學生近8000人。

歷史沿革


上海中醫藥大學60周年校慶標誌
上海中醫藥大學60周年校慶標誌
上海中醫藥大學成立於1956年9月,是國家首批建立的中醫藥高等學校之一,時名“上海中醫學院”,中醫學家程門雪由周恩來總理親自任命為首任院長。學校延續發展了近現代中醫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上海中醫專門學校(1917年創辦)、上海中國醫學院(1927年創辦)、上海新中國醫學院(1935年創辦)的深厚中醫底蘊和傳統。一代名醫丁甘仁創辦的私立上海中醫專門學校(1932年改名為私立上海中醫學院)是中國第一所高等中醫學校。
1956年建校后,學校由上海市高等教育局主管,1964年起為國家衛生部直屬領導,1982年後仍由上海市領導。校址初在蘇州河畔的河濱大樓,1958年遷入零陵路530號。
1959年1月,國內最早的醫史專科博物館——中華醫學會醫史博物館(1938年創辦)併入上海中醫學院,更名為上海中醫學院醫史博物館(1993年12月隨學校更名為上海中醫藥大學醫史博物館;2003年組建上海中醫藥博物館后,保留醫史博物館建制)。
1960年,在全國中醫院校中最早設立針灸學專業。
1978年中國恢復研究生教育,學校在全國中醫院校中作為第一批招生單位,向全國招收碩士研究生。
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學校成為首批被國家批准的博士、碩士、學士學位授予單位之一。
1983年,受世界衛生組織委託,建立傳統醫學合作中心和國際針灸培訓中心。
1984年,組建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併合署。
1993年,經國家教委批准,上海中醫學院更名為“上海中醫藥大學”,是全國高等中醫院校中最早升格為大學的院校之一。
1995年,學校獲准設立第一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1998年5月,上海中醫藥大學醫史博物館屬學校和中華醫學會雙重領導,以學校為主。
1999年,學校首批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優秀學校”的評估,並於2007年再次被評為“優秀”。
1999年,學校入選第一批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2000年,原上海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併入。
2001年起,上海中醫藥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開展中醫學七年制、八年制學生聯合培養工作。
2002年,受教育部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委託,試點在49個(學校自定20個)非醫學專業本科生中招收中醫學專業碩博連讀研究生工作。
2003年,為實施上海市高校布局調整規劃,學校整體搬遷至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成為“張江葯谷”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7年,學校入選教育部、國家外國專家局聯合實施的“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111計劃”)。
2010年,中藥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榮獲“全國優秀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稱號,是唯一獲此殊榮的上海市屬高校,也是全國唯一的中藥學一級學科“優秀”流動站。
2011年,全國首批中醫學臨床專業學位十四名博士(師承)在上海中醫藥大學誕生。
2011年起,學校與華東師範大學聯合培養中醫學專業長學制學生。
2012年,在教育部學科評估中,學校中藥學一級學科排名全國第一,中醫學一級學科排名全國第二,中西醫結合一級學科排名全國第三。
2012年,學校共有80個項目獲得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立項,這是學校首次獲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立項,立項項目總量居上海市地方高校、全國中醫藥院校前列。
2013年5月,學校與虹口區政府簽署合作共建協議。
2014年6月,學校與嘉定區人民政府舉行“區校共建嘉定國際中醫藥城區”簽約儀式。7月,學校與長寧區委區政府簽訂區校合作協議。8月,學校與閔行區人民政府簽訂閔行區中醫藥事業傳承發展戰略合作協議。
2015年4月,入選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6月,學校與崇明縣中醫藥事業發展戰略合作簽約儀式舉行。12月,上海中醫藥大學成為“創建世界一流中醫藥大學合作聯盟”(2018年更名為“世界一流中醫藥大學建設聯盟”)創始成員。
2016年1月,學校與浦東新區人民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3月,學校與楊浦區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2017年,上海中醫藥大學成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試點單位。
2017年3月,獲教育部批准,在中國大陸首次設立康復物理治療和康復作業治療2個目錄外新專業,成為國內首家同時擁有物理治療(PT)、作業治療(OT)、聽力與言語治療(ST)專業的高校。9月,入選國家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8月,被認定為上海市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同月,學校與中國醫藥城簽署全面合作協議。12月,教育部公布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學校中醫學、中西醫結合、中藥學三個一級學科排名全國第一,均取得A+的優秀成績,是全國中醫院校中唯一取得3個A+的高校。
2018年,上海中醫藥大學成為教育部與地方政府“部市共建”的第一所中醫藥院校。
上海中醫藥大學
上海中醫藥大學
2018年3月,入選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同月,學校共有3項科技成果獲得2017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創學校同一年度一等獎獲獎數的歷史新高。4月,學校與寶山區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6月,國際標準化組織技術管理局正式任命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國際標準化研究所所長沈遠東教授為國際標準化組織/中醫藥技術委員會(ISO/TC249)主席,標誌著中國在中醫藥國際標準化領域取得的突破性進展;獲批上海高等學校一流本科建設引領計劃首批入選項目。7月,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成全球首家通過JCI(國際醫療機構認證聯合委員會)國際學術型醫學中心評審的中醫醫院。8月,首個由上海中醫藥大學主導的ISO中醫藥國際標準正式發布,也是學校作為ISO/TC249秘書處製作完成的第31個國際標準。9月,學校和德國漢堡大學中醫中心、漢堡大學醫學院職業教育學院合辦的首屆上海-漢堡中醫研究生項目在德國漢堡開學,該項目是歐洲第一個西醫臨床醫學碩士起點的中醫研究生學位課程項目,將授予畢業生上海中醫藥大學的中醫學相關專業碩士學位。11月,教育部公示第一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名單,上海中醫藥大學入選。12月,學校“上海中醫藥慢性病防治與健康服務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獲教育部認定,入選首批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名單;同月,上海中醫藥大學海南國際康養研究院(籌)戰略合作簽約儀式舉行,學校分別與海南省澄邁縣人民政府、富力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同月,學校與江蘇省泰州市人民政府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暨上海中醫藥大學人工智慧學院(籌)、上海中醫藥大學泰州科創實踐基地揭牌儀式在江蘇泰州舉行。
2019年3月,上海中醫藥大學和泰國朱拉蓬皇家學院、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曼谷創新合作中心共同建立中泰天然藥物聯合研究院,中國的中心總部設於上海中醫藥大學。4月,經教育部批准,上海中醫藥大學成為上海市高考改革綜合評價錄取試點院校。5月,學校與華東師範大學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
2020年3月,學校申報全國中醫院校首個“智能醫學工程”專業獲教育部批准。4月,學校與綠地控股集團、上海醫藥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生物醫藥產業園;同月,上海中醫藥大學與濟民健康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戰略合作簽約儀式暨“中醫特殊藥物研究院”揭牌儀式舉行。5月,華東師範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現代中醫藥高等研究院揭牌。6月,上海中醫藥大學與溫州醫科大學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儀式舉行。7月,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共建的“中醫西醫匯聚創新研究院”成立。
2021年2月,上海中醫藥大學發起成立上海市安寧療護髮展研究聯盟。
2021年7月26日,入選2020年現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新增一級學科碩士點。

學位授權


新增一級學科碩士點
時間學科代碼學科名稱
2021年7月26日1011護理學

辦學條件


學科體系

上海中醫藥大學
上海中醫藥大學
截至2020年4月,學校有“雙一流”建設學科2個,國家重點學科4個,國家重點學科(培育)2個,“雙一流“建設學科數和國家重點學科數均居全國中醫院校第二、上海市地方高校之首;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重點學科38個,上海市“重中之重”學科1個,上海市重點學科9個,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5個,上海高校一流學科6個,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學科4個;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有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博士學位授予專業覆蓋全部中醫藥學科;2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
在2010年的全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評估中,學校中藥學學科被評為全國唯一的中藥學一級學科“優秀”流動站,也是唯一榮獲“全國優秀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稱號的上海市屬高校。在2012年教育部第三輪學科評估中,學校中藥學一級學科排名全國第一,中醫學一級學科排名全國第二,中西醫結合一級學科排名全國第三。近年,有1篇博士論文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論文”,4篇博士論文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
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了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學校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三個學科攜手參評,均取得A+的優秀成績,是全國中醫院校中唯一取得3個A+的高校。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3個):中醫學、中西醫結合醫學、中藥學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中醫學、中西醫結合醫學、中藥學
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個):中醫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中醫學、中西醫結合醫學、中藥學、藥學、醫學技術、科學技術史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5個):中醫、中藥學、護理、翻譯、公共衛生
“雙一流”建設學科(2個):中醫學、中藥學
國家重點學科(4個):中醫外科、中藥學、中醫內科中醫骨傷科學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個):中醫醫史文獻學、針灸推拿學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重點學科(38個):藥用植物學、中醫診斷學、中醫各家學說、中醫藥工程學、中醫肝膽病學、中醫傳染病學、中醫腎病學、中醫腫瘤病學、中醫肛腸病學、中醫骨傷科學、中西醫結合臨床、針灸學、推拿學、古漢語與醫古文、內經學、中西醫結合基礎、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複雜科學、中醫史學、中醫文化學、中醫文獻學、中醫痹病學、中醫瘡瘍病學、中醫護理學、中醫急診學、中醫乳腺病學、中醫養生學、中西醫結合臨床、中醫全科醫學、中西醫結合臨床、中醫護理學、中醫藥信息學、中醫“治未病”學、中醫康復學、中醫皮膚病學、中醫血液病學、中醫兒科學、中醫神志病學
上海市“重中之重”學科(1個):中藥學
上海市重點學科(9個):中醫婦科學、中醫診斷學、中醫系統實驗方劑學、中醫醫史文獻、中藥學、針灸推拿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內科學
上海高校一流學科(6個):A類-中藥學;B類-中醫學、中西醫結合、科學技術史;培育-護理學、藥學
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學科(4個):I類高峰-中藥學、I類高峰-中醫學、I類高峰-中西醫結合、I類高原-科學技術史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重點學科(5個):中藥臨床藥理學、中藥藥劑學、中醫診斷學、中醫脾胃病學、中西醫結合基礎
ESI全球前1%學科(2個):臨床醫學、藥理學與毒理學

人才培養

據2020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設有本科專業15個:中醫學(5+3一體化)/中醫學(五年制)、針灸推拿學(五年制)、中西醫臨床醫學(五年制)、中藥學、藥學(中英合作)、護理學、生物醫學工程、智能醫學工程、預防醫學、食品衛生與營養學、公共事業管理、康復治療學、聽力與言語康復學、康復物理治療、康復作業治療;專科專業1個:護理(中英合作);有8個繼續教育的本、專科專業。學校是國家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和“特色專業點”建設高校。
截至2018年5月,學校建有國家級精品課程7門,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3個,國家級精品課程7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4門,國家級教學成果獎6項,上海市精品課程39門,國家級來華留學英文授課品牌課程1門,上海市來華留學生英語授課示範性課程6門,上海市全英語示範課程3門,上海市教學成果獎23項,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獎6項。學校獲得包括特等獎、一等獎在內的多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學校擁有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項目1個,上海市高地建設項目5個,上海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 
1999年,學校首批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優秀學校”的評估,2007年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結論。 
學校康復治療學專業通過世界物理治療師聯合會(WCPT)和世界作業治療師聯合會(WFOT)雙認證以來,又在中國大陸首次設立康復物理治療和康復作業治療2個目錄外新專業,是國內首家同時擁有物理治療(PT)、作業治療(OT)、聽力與言語治療(ST)專業的高校。 
國家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中醫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
國家教學成果獎(6項):我國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的探索和創新——“5+3”模式的構建與實踐(特等獎主要完成單位),“文化引領,追求卓越”——醫學院教師發展中心的探索與實踐(一等獎),中醫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繼承與創新並重”的高等中醫藥教育教學改革、《實驗中醫學》課程建設、中醫解剖學新學科創建與發展(二等獎4項)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中醫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中藥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中醫藥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 
教育部第一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1個):五禽戲 
國家首批精品在線開放課程:中醫骨傷科學 
國家級精品課程(7個):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內經選讀、中醫外科、醫古文、實驗中醫學、針灸學 
國家級視頻公開課(4個):走進經絡的世界、從中醫學看什麼是好的醫學、走近中藥、隨處可見的筋骨操作
國家級來華留學生全英語授課品牌課程(1個):推拿治療學
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2個):中醫學(第一批)、中藥學(第三批) 8
上海市精品課程(24個):推拿手法學、中藥學、護理學基礎、醫患溝通理論與實踐、傳統保健體育、運動與中醫、康復醫學、腧穴解剖學、中國醫學史、 藥用植物學、中醫基礎理論、推拿學、中醫英語、傷寒論、中藥藥理學、中醫基礎綜合實驗、中醫婦科學、中醫診斷學、中醫外科學、內經選讀、方劑學、醫古文、實驗中醫學、針灸學 
上海市第十屆教育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高等中醫藥教育人才培養評價體系及質量預警信息系統研究 
上海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上海市康復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上海市級新工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多學科交叉的中醫智能康復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師資隊伍

教學樓
教學樓
截至2013年11月,學校擁有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3名,國家“973”首席科學家5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6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6名,國家級教學名師1名,首屆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3名,全國模範教師2名,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1名、提名獎1名,上海市教學名師5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2人;上海市領軍人才19名,東方學者16名,上海市醫學領軍人才5名,上海市教委領軍人才1名;上海市“海外名師”6名;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上海市級教學團隊5個。
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陳凱先 
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胡之璧、桑國衛 
歐洲科學院院士(1名):曹義海(特聘) 
國醫大師(3名):裘沛然、朱南孫、劉嘉湘 
國家“973”首席科學家(5名):陳凱先、劉平、房敏、吳煥淦、王擁軍 
上海高校特聘教授(東方學者)(16名):李醫明、程曉東、周里鋼、陳棣、張騰、黃爽、陳瑜、賈偉、Yang.K.Xiang、趙明、李醫明、吳曉俊、童青春、李信達、鄭昌武、Luis Ulloa 
國家級教學名師(1名):嚴世芸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6名):王崢濤、劉平、王擁軍、房敏、呂愛平、賈立軍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7名):劉平、王擁軍、胡義揚、季光、房敏、高月求、李琦 
首屆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3名):施杞、嚴世芸、段逸山
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名):季莉莉 
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名):楊莉、季莉莉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12名):劉成海、詹紅生、王擁軍、季光、馮年平、王順春、張彤、吳弢、季莉莉、楊莉、林曉、劉慧榮 
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中醫基礎教學團隊(嚴世芸、方肇勤,2008年)、針灸學探究性學習改革與實踐教學團隊(徐平,2009年)

院系概況

截至2016年10月,學校有研究生院,21個直屬學院,3所直屬附屬醫院,4所非直屬附屬醫院,22個附屬及共建研究所,15個研究中心;成立了由上海19家中醫機構組成的醫教研聯合體。有3個教育部基地:中國大學生武術訓練基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中醫藥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是上海市普通高等學校社會人文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上海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上海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
上海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醫學技術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曙光臨床醫學院
上海中醫藥大學龍華臨床醫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岳陽臨床醫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普陀臨床醫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市中醫臨床醫學院
上海中醫藥大學市中西醫臨床醫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康復醫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公共健康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上海中醫藥大學社會科學部上海中醫藥大學體育部上海中醫藥大學外語教育中心上海中醫藥大學教學實驗中心
上海中醫藥大學教師發展中心上海中醫藥大學科技實驗中心
上海中醫藥大學
上海中醫藥大學

附屬醫院

據2020年10月學校官網顯示,有8家附屬醫院,基本覆蓋了上海市所有三級中醫、中西醫結合醫院。附屬醫院的總建築面積約67萬平方米,總床位數約6300張,每年服務來自世界各地患者約1700萬人次 。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
非直屬附屬醫院: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醫院(上海市中醫醫院)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普陀醫院(上海市普陀區中心醫院)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上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七人民醫院(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光華醫院(上海市光華中西醫結合醫院)
教學醫院:
上海市寶山區中西醫結合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寶山分院)、華東醫院、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上海市徐匯區中心醫院、上海市楊浦區中醫醫院、上海市奉賢區中醫醫院、江蘇省張家港市中醫醫院、上海市養志康復醫院(上海市陽光康復中心)(名單截至2018年1月) 
實習醫院:
上海市長寧區天山中醫醫院、上海市黃浦區中西醫結合醫院、上海市嘉定區中醫醫院、上海市黃浦區香山中醫醫院、上海市普陀區中醫醫院、上海市浦東新區光明中醫醫院、上海市浦東新區中醫醫院、上海市金山區中西醫結合醫院、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上海市同濟醫院、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上海市東方醫院、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上海市虹口區江灣醫院、上海市黃浦區中心醫院、上海市靜安區中心醫院、上海市徐匯區大華醫院、上海市閔行區中心醫院、上海市第八人民醫院、上海市靜安區市北醫院、上海市浦東新區公利醫院、上海市浦東新區浦南醫院、上海市閔行區吳涇醫院(名單截至2018年1月)
校門
校門

科學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6年10月,學校建有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8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2個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2個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2個上海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3個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2個上海市專業技術服務平台。 
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中藥標準化、肝腎疾病病症、筋骨理論與治法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中藥現代製劑技術
上海市重點實驗室(3個):復方中藥、中醫臨床、健康辨識與評估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8個):中醫醫療服務評估、傳統醫藥法律保護、慢性肝病虛損、脊柱退變腎骨相關、中藥新資源與品質評價、針灸免疫效應、中醫藥防治傳染病、中醫藥健康服務模式與應用
上海高校重點實驗室:中西醫結合防治心腦疾病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8個):中醫醫療服務評估、傳統醫藥法律保護、慢性肝病虛損、脊柱退變腎骨相關、中藥新資源與品質評價、針灸免疫效應、中醫傳染病學 
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2個):中藥創新藥物研發、針灸推拿診療技術 
上海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中醫藥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醫學科技史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E-研究院(3個):中醫內科學E-研究院、氧化氮及炎症醫學E-研究院、中藥藥效物質E-研究院 
上海市協同創新中心 (1個):上海中醫健康服務協同創新中心 
上海市專業技術服務平台(2個):上海市中醫方證研究專業技術服務平台、上海市中醫固體製劑專業技術服務平台 
校級研究所:
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中醫文獻研究所、中藥研究所、中醫脊柱病研究所、中醫外科研究所、中醫腫瘤研究所中醫骨傷科研究所、中醫腎病研究所、中醫肝病研究所、中醫推拿研究所、中醫藥發展研究所、中醫脾胃病研究所、中醫工程研究所、中醫兒科研究所、特色診療技術研究所、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所、中西醫結合腫瘤介入研究所、中西醫結合關節炎研究所、中醫藥國際標準化研究所
校級研究中心:
科技實驗中心、藥物安全評價研究中心、穆拉德中藥現代化研究中心、中醫複雜系統研究中心、上海中藥標準化研究中心、上海市中醫藥循證醫學研究中心、中醫藥臨床評價研究中心、全國中醫醫院醫療質量監測中心、中醫方證與系統生物學研究中心、中醫信息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上海市中醫藥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中醫標準化研究中心、中醫藥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中醫方證信息研究中心、傳統醫學國際疾病分類研究與服務評價中心、中國中醫藥文獻檢索中心上海分中心
校級研究院:
創新中藥研究院、科技人文研究院、交叉科學研究院、中西醫結合研究院 
法人研究機構:
上海市氣功研究所、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所、上海市中醫老年醫學研究所、上海中醫藥博物館
博物館
博物館

學術交流

截至2016年10月,學校每年有來自日本、韓國、俄羅斯、法國、英國、美國、德國、義大利等3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短期留學生1235人次。截至2018年5月,學校已與2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50餘家海外院校、醫療科研機構和國際組織建立了科研、教學、醫療等合作關係;建立了美國第一家中醫孔子學院;設有兩個教育部備案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分別是中英合作藥學專業本科教育項目、中英合作護理學專業本科教育項目。學校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已在捷克、馬爾他、摩洛哥、美國等國家設立海外中醫中心,不斷促進中醫藥國際化。

科研成就

截至2010年5月,學校共承擔各類項目56項,其中承擔的“973”計劃、攀登計劃、國家重點攻關、重大新葯創製等重大項目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工程重大項目培育基金1項、上海市科委各類項目20項,上海市教委項目7項。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發表論文115篇,其中SCI論文44篇。申請和獲得授權專利12項。其中科技中心已承擔科研項目178項,其中國家級課題23項,部市級課題67項。獲得科技成果獎11項,申請專利共14項,已獲得新葯批文4個,成果轉化4項。已完成新葯開發研究長期毒性試驗29項。 
2020年9月,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網路信息系統獲悉, 上海中醫藥大學獲得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立項125項,直接經費資助總額為5705萬元,其中重點項目2項、面上項目69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54項,立項資助數連續十年位列全國中醫類院校首位。 
以下獲獎數據截至2017年: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5個,其中第一完成單位8項,非第一完成單位7項)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91個)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174個)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學技術獎(45個)
中華醫學科技獎(16個)
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77個)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46個)
中國藥學會科學技術獎(1個)
中國針灸學會科學技術獎(2個)
中國青年科技獎(1個)
霍英東基金會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獎(1個)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獎(9個)
上海醫學科技獎(48個)
上海中醫藥科技獎(247個)
上海藥學科技獎(8個)
上海中西醫結合科學技術獎(70個)
學術期刊
《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
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是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管,上海中醫藥大學和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主辦的學術性科技期刊,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CN31-1788/R,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ISSN1008-861X。創辦於1960年3月,原名《上海中醫學院學報》,其後曾停刊;1987年復刊改名為《上海中醫學院、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學報》;1999年經國家科技發展部批准為《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獲正式刊號,公開向國內外發行。現為雙月刊,大16開,銅版紙印刷,單月25日出版。國內郵發代號:4-619,國外發行代號:4884BM。被入選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榮獲“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核心學術期刊(ResearchCenterforChineseScienceEvaluation,RCCSE)”,並被國際著名資料庫——美國《化學文摘》(CA)收錄。設有名家薪傳、百家評述、靈蘭探幽、臨床百科、學苑春秋、實驗中醫、中藥製劑、管理科學、專題綜述等欄目。
近年來,本刊緊密跟蹤中醫藥學科發展動態,注重創新和特色報道,致力於抓質量、樹品牌,基金論文比、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Web即年下載率等各項學術評價指標均有很大提高,躍居國內同類期刊前列,被連續入選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榮獲“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核心學術期刊(ResearchCenterforChineseScienceEvaluation,RCCSE)”,為《中國藥學文摘》、《中國藥學文獻資料庫》《中國生物醫學文摘》收錄源期刊,並被國際著名資料庫——美國《化學文摘》(CA)收錄。目前設有名家薪傳、百家評述、靈蘭探幽、臨床百科、學苑春秋、實驗中醫、方葯研究、專題綜述等欄目。側重從中醫藥學科發展前沿和多學科綜合研究的角度精心組稿、精編刊物,主要報道中醫藥在科研、臨床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討中醫藥研究發展的思路和方法,介紹相關領域的國內外研究進展。
《上海中醫藥雜誌》
《上海中醫藥雜誌》是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管,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市中醫藥學會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性科技期刊,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ISSN1007-1334,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CN31-1276/R,大16開,月刊,每月10日出版。
本刊創辦於1955年6月,是我國創辦最早的中醫藥學術期刊之一,在我國中醫藥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和較高聲譽。主要報道中醫及中西醫結合在臨床和科研等方面的經驗和成果,設有“名醫傳承”、“杏林漫道”、“學科新探”、“醫理求真”、“經方縱橫”、“專家治驗”、“脈案精選”、“臨床試驗”、“臨證心悟”、“穴法新探”、“實驗研究”、“方葯攬勝”、“綜述”等欄目,為首批中國中文核心期刊。現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國學術核心期刊》《中國生物醫學核心期刊》《全國中醫藥優秀期刊》《華東地區優秀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國家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指定中文期刊》《中國生物醫學文摘》和《中國藥學文摘》源期刊。
本刊以“立足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為目標,精心組織選題,精編刊物,倡導新思路、新導向、新內容,遵循“讀者至上”和“學術面前人人平等”的編輯方針,成為廣大讀者“開卷有益、拓展思路”的摯友。
《中醫藥文化》雜誌
《中醫藥文化》雜誌是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管,上海中醫藥大學和中華中醫藥學會聯合主辦、上海中醫藥雜誌社編輯出版的學術性科技期刊,為我國唯一以報道中醫藥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刊物。原名《醫古文知識》(創刊於1984年),2006年1月更名為《中醫藥文化》。自創刊以來,將“傳承中醫藥文化精粹,提升中醫藥工作者素養,普及中醫藥文化知識”確立為辦刊宗旨。在廣大中醫藥專家、學者的熱切關懷下,正逐步形成自身獨特的辦刊風格,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
2011年6月,經中華中醫藥學會同意、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中醫藥文化》正式成為中華中醫藥學會的系列期刊,為期刊的進一步發展拓展了更廣闊的空間。本刊主要欄目包括:名家心路、理論研究、軒岐論壇、名師講堂、專題筆會、醫派源流、醫界春秋、醫史博覽、文獻長廊、文壇醫事、文博天地、醫方賞析、汲古書齋、東籬風韻、書山清響、醫籍文詞、文化語絲、養生旨趣、青燈醫話等。諸多欄目受到中醫學界、文史學界以及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廣泛關注、參與和好評。《中醫藥文化》為雙月刊,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ISSN1673-6281,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CN31-1971/R。國內郵發代號:4-449,國外發行代號:1069BM。
《中醫藥文化》作為全國唯一的中醫藥文化主題學術期刊,辦刊30餘年,積累了豐富的學術資源和辦刊經驗,在國際傳播層面做了大量的積極有益的探索,隨著海內外對中醫藥人文歷史認知需求的提升、中醫藥的國際化發展戰略的實施、中醫藥文化學科多元一體態勢的快速發展、國際層面中醫藥競爭的日益顯現,為適應中醫藥在文化全球化時代的發展需求,2014年3月,推出《中醫藥文化》全英文海外版(ChineseMedicalCulture),2016年正式創刊,成為整個國際層面中醫人文及歷史主題的學術期刊的零的突破,雜誌依託於上海中醫藥大學豐富的中醫藥國際交流合作資源,為中醫藥的國際傳播及話語權打造提供了新的機會和交流平台。
未來,《中醫藥文化》將以“引領中醫藥文化學科發展,打造中醫藥國際話語權”為己任,真正詮釋中醫藥文化的精粹,推進中醫藥文化的學術研究與國內外傳播。

學術資源

• 圖書館
圖書館
圖書館
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創立於1956年9月。截至2013年,館藏圖書100萬餘冊。設有專用古籍書庫2個,面積逾170平方米。其中收藏古籍36663冊件,包括特藏善本1110部6196冊。
藏書主要為與中醫藥有關的元、明、清各時代的刻本、抄本,包括同時期內日本、朝鮮的各類版本,及民國時期中醫藥書籍和各中醫院校的教材。
藏品中有諸如元代刻本《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趙開美校刻本《仲景全書》,明嘉靖汪濟川刻本《重刊巢氏諸病源候總論》,清順治六年(1599)白鹿山房木活字本《李士材先生傷寒括要》,民國時期《章太炎先生手寫古醫方》等珍品。其中《重刊巢氏諸病源候總論》(明嘉靖汪濟川刻本)等10部古籍,被選入2008年、2009年、2010年文化部公布的3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館內還有民國時期出版的中醫期刊109種,各類文史哲線裝書、善本書也有一定的收藏。
2009年6月被評為“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和“上海市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 博物館
上海中醫藥博物館成立於2003年,前身是創建於1938年的中華醫學會醫史博物館,為中國第一家醫學史專業博物館,由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華醫學會醫史博物館、中藥標本陳列館、校史陳列館組成。
截至2015年1月,博物館建築面積6314m2,展覽面積4050m2,館外有近10000m2的“百草園”,館藏文物一萬多件,種有600多種藥用植物。基本陳列分原始醫療活動、古代醫衛遺存、歷代醫事管理、歷代醫學薈萃、養生文化擷英、近代海上中醫、本草方劑鑒賞、當代岐黃新貌八個專題,反映中華醫學在各個歷史時期取得的主要成就,並預示其未來發展的美好前景。
上海中醫藥博物館是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全國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基地、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社會實踐與文化體驗基地、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上海市外國留學生中國文化體驗基地、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旅遊示範基地。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黨委書記曹錫康
黨委副書記、校長徐建光
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朱惠蓉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許鐵峰
副校長陳紅專、楊永清、王擁軍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上海中醫藥大學
上海中醫藥大學
校訓:勤奮、仁愛、求實、創新
校徽:主題圖案外形為“鼎”寓意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與鼎盛;內形為”爐“,象徵岐黃學子在校內淬鍊成才。內核的太極圖案為藝術化呈現。主體圖案似”申“,特指上海申城,彰顯學校的地域特點及海納百川、兼容並蓄的文化特徵。該圖案又似篆書“東”,暗含中醫藥文化源起東方之意。圖案中央蘊含“中”字造型,體現學校的中醫藥特色。中英文校名體現學校的國際化與開放性。“1956”表示建校時間。色彩為暗紅色,古樸,莊重,襯托出學校源遠流長的歷史。

精神文化

校歌:《杏花開遍美麗的校園》
吳佐忻(署名樂莪)作詞
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作曲家作曲
歌詞:
陽光灑遍清脆的心靈
我們相聚在浦江之濱
努力地弘揚中華的瑰寶
為人類托起濃濃的綠茵
上海中醫藥大學
上海中醫藥大學
勤奮仁愛
求實創新
跨越世紀
走向世界
為中醫新的騰飛貢獻智慧和才華
杏花開遍美麗的校園
我們耕耘在浦江兩岸
努力發掘偉大的寶庫
為人類揚起生命的風帆
勤奮仁愛
求實創新
跨越世紀
走向世界
為中醫新的騰飛貢獻智慧和才華
校友會:1986年9月20日,上海中醫學院校友會宣布成立,由解放前私立上海中醫學院(前身為上海中醫專門學校)、中國醫學院、新中國醫學院和1956年建立的上海中醫學院的校友會聯合組成校友會總會。1993年12月,隨著學校更名,上海中醫學院校友會更名為上海中醫藥大學校友會。1996年,時值學校四十周年華誕之際,上海中醫藥大學校友會經上海市社會團體管理局認證註冊成立。

學校排名


2020年5月,武書連2020年中國大學排行榜發布。上海中醫藥大學在中國大學綜合實力排行榜第166名。
2020年11月,2021QS亞洲大學排名發布,上海中醫藥大學排名第301-350段位。
2020年12月,2021年U.S.News世界大學排名發布,上海中醫藥大學排名第1499位。
2020年中國內地大學海外網路傳播力綜合指數,排名第140位。
2021年1月21日,位居2021中國內地大學ESI排行榜第144位。
社會評價
2020年7月,“2020年中國大學百強榜”排名第80位。 
2020年11月,入選“第三批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名單。

知名校友


楊曉渡裘沛然何清湖鮑炳章
凌昌全張前德宋曉亭范永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