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治
吏治
吏治,是一個漢語辭彙,拼音為lì zhì。是舊時指地方官吏的作風和治績。《史記·酷吏列傳序》等書均有相關記載。
目錄
國家的治理關鍵在於吏治,吏治腐敗則亡黨亡國,舊時指地方官吏的作風和治績。
1、《史記·酷吏列傳序》:“漢 興,破觚而為圜,斲雕而為朴,網漏於吞舟之魚,而吏治烝烝,不至於奸,黎民艾安。”
2、《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繁刑嚴誅,吏治深刻,賞罰不當,賦斂無度。”
3、《漢書.卷八.宣帝紀》:“具知閭里姦邪,吏治得失。”
4、唐 張籍 《祭退之》詩:“學無不該貫,吏治得其方。”
5、《宋史 卷一百四十六》:資莊重,為文恢博有氣。中紹興五年進士第。知溫州瑞安縣。俗號強梗,吏治尚嚴。
6、明 王鐸《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寰袁公(袁可立)神道碑》:“而吏治日以毛摯深刻,博聲取列卿。”
7、《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八回:“我便和他談些官場事情,問些 蘇州 吏治。”
7、歐陽山 《三家巷》四:“當下有人主張刷新吏治,有人主張改選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