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瓜時代的兒女們

作家劉震雲創作的長篇小說

《吃瓜時代的兒女們》是作家劉震雲創作的長篇小說,2017年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

小說20萬字,不算很長,前言19.7萬字,寫了四個似乎八竿子打不著的故事,但“因果”落在最後3000字的正文里。結構新奇,書名透著讓人會心一笑的幽默。

內容簡介


吃瓜時代的兒女們
吃瓜時代的兒女們
四個素不相識的人,農村姑娘牛小麗,省長李安邦,縣公路局長楊開拓,市環保局副局長馬忠誠,四人不一個縣,不一個市,也不一個省,更不是一個階層;但他們之間,卻發生了極為可笑和生死攸關的聯繫。八竿子打不著的事,穿越大半個中國打著了。於是,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深陷其中的人痛不欲生,看熱鬧的吃瓜群眾卻樂不可支。

創作背景


吃瓜時代的兒女們
吃瓜時代的兒女們
劉震雲於2012年出版長篇小說《我不是潘金蓮》后,一直活躍在讀者和觀眾的視線中。2016年,他的兩部小說《一句頂一萬句》和《我不是潘金蓮》均被改編為電影,分別由劉雨霖和馮小剛執導,因此2016年被稱為“劉震雲年”。但每次談及新作,劉震雲總是三緘其口。直到2017年,《吃瓜時代的兒女們》出版。

作品鑒賞


吃瓜時代的兒女們
吃瓜時代的兒女們
從早期作品《一地雞毛》起,劉震雲就一直著力寫一個人與身邊幾個人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此次《吃瓜時代的兒女們》一反常態,書寫的是4個素不相識的人——農村姑娘牛小麗、副省長李安邦、縣公路局長楊開拓、市環保局副局長馬忠誠。這4人不在同一個縣市鄉鎮乃至不屬於同一個省,也不是一個階層,但他們之間卻發生了極為可笑和生死攸關的聯繫。
在《吃瓜時代的兒女們》裡面,小地方上形形色色的人物,依然是劉震雲展開故事的中心。故事從一個被迫“嫁”到北方農村的宋彩霞“出嫁”開始。在劉震雲筆下,宋彩霞是個精明的女子。這從她在兩個家庭中要選擇一個“出嫁”要彩禮時的一番話就能看出。她乾脆地選擇了後來發生故事的牛小實、牛小麗兄妹家時說:“一是牛家家裡沒有父母,牛小麗下個月出嫁,她進門就能做主;二是牛小麗她哥是被人甩了,證明脾氣不大;三是留下一個女孩四歲,還不到降住自己的年齡;四是她不想嫁給五十多歲的老頭子——司家寨那個老司……這些道理牛小麗沒有想到,宋彩霞想到了,證明她是個出心過日子的人;牛小麗的哥哥牛小實做事沒有主意,牛小麗下個月出嫁,家裡正缺一個這樣的人。”
但這只是故事的開始,被“娶”回家不到一周,宋彩霞就跑了……從宋彩霞逃跑,到牛小麗為了哥哥去找這個准嫂子,再到李安邦、楊開拓等人悉數粉墨登場,一起撐起了這個全新的故事。在新作中,劉震雲用老辣之筆,剖析了“吃瓜”本質;用慈悲之心,探尋了荒誕底線。
小說的主角是吃瓜群眾,但吃瓜群眾並沒有出場。他們既參與了故事的發展,也將參與閱讀,也就是這本書的讀者。劉震雲生動地解釋說,“吃瓜”這個詞是網路用語,是圍觀、看熱鬧,在古代最著名的吃瓜的語言是“眼看它起高樓,眼看它宴賓客,眼看它樓塌了”。戲劇在舞台上確實現在已經沒落了,但是驚心動魄的大戲搬到了生活中,有吃瓜群眾,有圍觀和看熱鬧,那是證明了生活中的大戲接連不斷,區別是深陷其中的人起高樓和宴賓客的時候非常興奮,但是樓塌的時候會痛哭失聲——但是“吃瓜群眾”跟他們的心情正相反,起高樓和宴賓客的時候,圍觀和看熱鬧的群眾會是厭煩的,但是樓塌的時候“吃瓜群眾”卻是樂不可支。
在之前的作品中,劉震雲就像《我不是潘金蓮》中聽李雪蓮說話的第二牛,他聽到小人物們被世人忽略的心聲,再把他們想對全世界說的話、糾正的理借小說傳遞出來。而在新作中,劉震雲用老辣之筆剖析了“吃瓜時代”的本質:吃瓜群眾並不在場,卻又無處不在;你無事時他們沉默;你出事時,他們可以在瞬間掀起狂歡的波瀾,也許還會決定你的命運。

作品影響


吃瓜時代的兒女們
吃瓜時代的兒女們
該書首印90萬冊,一上市就登上暢銷書排行榜,讀者點贊稱“再一次被劉震雲捕捉時代脈搏、捏合故事的能力所折服”。
2017年,該書入選新浪2017年度中國文學好書榜。

作者簡介


劉震雲
劉震雲
劉震雲,1958年5月生,漢族,河南延津人。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
曾創作長篇小說《故鄉天下黃花》《故鄉相處流傳》《故鄉面和花朵》(四卷)《一腔廢話》《手機》《我叫劉躍進》《一句頂一萬句》《我不是潘金蓮》等,中短篇小說《塔鋪》《新兵連》《單位》《一地雞毛》《溫故一九四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