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烏

流行於昆明地區的氣鳴樂器

阿烏,彝族撒馬支系和子君人邊棱氣鳴樂器,因吹奏發出“阿烏、阿烏”聲而得名。

介紹


阿烏
阿烏
阿烏,又稱布里拉,是取其古代《阿烏歌》的首句歌詞命名。流行於雲南省昆明市近郊官渡區彝族撒馬支系和子君人中。

由來


歷史悠久。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很早以前,子君人住在龍寶山上,山下有個龍潭,潛居著兩條龍。這裡水清草嫩,人們放牧著牛群,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後來,龍潭乾涸,草兒枯黃,連人的飲水都極為困難,原來是兩條龍相鬥所致。一個放牛娃,抓起塘泥捏了一個空 心餃子形的玩具,對著天空吹奏起來,發出“阿烏、阿烏”的聲音,天天吹啊,天天吹,突然,龍潭水滿了,又疏通了滇池的泄水河,滇池水位下降,露出大片土地。此後,子君人遷 到平壩生活,每年到了栽秧時節,都要吹奏阿烏,祈求蒼天降雨、農業豐收。
通體用粘土和泥捏制而成,也有的經焙燒成陶制。外形主要有菱形、月牙形兩種(圖 )。此外,還有人頭形、怪異人頭形、牛頭形和蛙形等多種。製作菱形阿烏時,先將粘泥在膝蓋 上按壓出兩個半圓形的凹片,厚度要均勻,再將兩片相對而合,邊部捏攏一起,使之不能漏 氣,成為一個中空的菱形泥胎,陰乾之後,在上部正中開一長0.8厘米、寬0.6厘米 的吹孔,在前腹中部左右兩側各開一個直徑0.3厘米的圓形按音孔,與吹孔呈品字形,吹孔 與兩音孔的距離相同。阿烏製作時規格不一,大小各異。菱形的阿烏,長8厘米~12厘米、寬4厘米~ 4.5厘米、厚3厘米~3.5厘米。月牙形的阿烏,長19厘米、寬4.5厘米,上部吹口長2厘米,前腹設有六個直徑0.3厘米的按音孔。

吹奏方式


吹奏菱形阿烏時,兩手拇指在後,另外四指在前,兩手食指分別各按一孔,兩孔全按發c1 音,開左孔或右孔均發d1音,兩孔全開發e1音。不論規格大小,都只能發出三個音。音色柔美、渾厚,尤其夜深人靜時吹奏,聲傳甚遠,更有一種深沉凄楚之感。阿烏樂曲大部分已失傳,目前僅存的《阿烏歌》,是一首古代歌謠;《波拉里》樂曲則用於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