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牙周炎的結果 展開
  • 侵犯牙齦和牙周組織的慢性炎症
  • 牙周炎

牙周炎

侵犯牙齦和牙周組織的慢性炎症

牙周炎是侵犯牙齦和牙周組織的慢性炎症,是一種破壞性疾病。牙周炎大多發生於35歲以後,但也可見於兒童和青少年。牙周炎可由於菌斑、牙石、食物嵌塞、不良修復體、咬合創傷等引起。牙周炎的臨床表現為牙齦出血、口臭、牙周袋、牙周溢膿、牙齒鬆動。牙周炎的主要治療方法是局部治療、全身治療。牙周炎的預后與治療的早晚和完善程度、患者的易感性、病史、家族史、年齡、病變類型、病變的進展、牙周組織的破壞程度、全身健康狀況、患者配合度有關。主要取決於患者的具體病情,輕度、中度的牙周炎,預后較好,對於重度的牙周炎患者,預後效果越差。牙周炎會導致牙周腫脹、咬合無力、鈍痛、牙齦出血和口臭加重等癥狀,影響患者日常吃飯和社交。

就診科室


牙周科或口腔科。

病因


口腔衛生不良、牙面有大量菌斑、牙石、存在食物嵌塞、不良修復體、咬合創傷等局部促進因素可能會導致牙周炎。
牙周炎可受系統性疾病或與之相關的疾病(糖尿病、HIV感染)影響,還可受吸煙和情緒等的影響。

癥狀


早期癥狀不明顯,只有繼發性牙齦出血或口臭的表現。
隨後出現牙周袋加深、牙周溢膿、牙齒鬆動、咬合無力、鈍痛,牙齦出血和口臭加重。

檢查


確診牙周炎需要進行口腔檢查、X線檢查。

口腔檢查

檢查可見齦緣、齦乳頭和附著齦的腫脹、質鬆軟,呈深紅色或暗紅色,探診易出血。
有牙周袋。
晚期有牙齒鬆動和移位。

X線檢查

診斷


醫生根據口腔檢查、臨床表現、X線檢查結果診斷本病。
口腔檢查:檢查可見齦緣、齦乳頭和附著齦的腫脹、質鬆軟,呈深紅色或暗紅色,探診易出血。
臨床表現:牙齦出血、口臭、牙周袋、牙周溢膿、牙齒鬆動。
X線檢查:有牙槽骨吸收。

鑒別診斷


本病需要與牙齦炎等疾病進行鑒別。
如果出現牙齦出血、口臭、牙周袋、牙周溢膿、牙齒鬆動等癥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醫生通過口腔檢查、臨床表現、X線檢查等可以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牙周炎治療方法有局部治療和全身治療。

局部治療

針對局部刺激因素:可作齦上潔治術或齦下刮治術,必要時調整咬合、消除食物嵌塞和糾正不良修復體等。
牙周袋的處理:牙周袋溢膿時,可用1%~3%過氧化氫液沖洗,袋內置10%碘合劑或螺旋黴素滅滴靈等葯膜。在去除局部因素后,較淺的牙周袋可用碘酚液燒灼;較深的牙周袋需作牙周手術,以消除牙周炎。牙周袋深達根尖、牙齒鬆動明顯時,可考慮拔除。
松牙固定:牙齒仍鬆動者,可作暫時性或永久性的牙周夾板以固定鬆動的牙齒。
牙周膿腫的處理:膿腫已局限時,可切開引流。牙周袋也應同時作沖洗、上藥膜或碘甘油等。

全身治療

增強機體抵抗力,並積極治療與牙周炎有關的系統性疾病。發生牙周膿腫時,全身反應較重的患者,應口服有關抗菌藥物。

危害


牙周炎會導致牙周腫脹、咬合無力、鈍痛、牙齦出血和口臭加重等癥狀,影響患者日常吃飯和社交。

預防


預防和積極治療全身性疾病,加強營養,提高機體抵抗力,從而增強牙周組織的抗病能力。
堅決戒除對牙周組織有害的不良習慣如吸煙、飲酒、偏側咀嚼等。
注意口腔衛生,養成“早晚刷牙,飯後漱口”的良好習慣。
定期口腔專業檢查,遵循醫囑,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及時治療口腔疾患。

參考文獻


1、王士貞,劉蓬。中華醫學百科全書:中醫耳鼻咽喉口腔科學。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6。
2、張震康,俞光岩,徐韜。實用口腔科學。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