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黑山阻擊戰的結果 展開

黑山阻擊戰

歷史文獻紀錄片

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於遼瀋戰役勝利65周年之際,推出了由陸軍第47集團軍(前身為東北野戰軍第十縱隊)與中央電視台合作拍攝的歷史文獻紀錄片《黑山阻擊戰》。

劇情簡介


《黑山阻擊戰》紀錄片讓我們在回顧歷史、緬懷先烈的同時,身臨其境般感受到東北野戰軍第十縱隊和黑山人民攻堅克難、團結拼搏、不怕犧牲的熱血豪情,對在新的歷史時期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猛進”精神,深化改革促發展,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
影片介紹
紀錄片分為“黑山黎明”“決不後退”“血肉長城”3集,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現了那一場氣勢恢宏的慘烈戰役,講述了十縱部隊一戰成名的鐵血傳奇。1948年秋,東北野戰軍按照黨中央的部署發起了著名的遼瀋戰役,10月15日,錦州解放。而此時,國民黨廖耀湘兵團的十萬西進援錦部隊已進至阜新、新民一線。按照東野“頑強死守阻擊敵人,集結主力圍殲敵人”的戰役部署,10月23日至26日,英勇的十縱將士用鮮血和生命扛過了金子般的三天時間,“血染黃沙、黑山變紅”,將數倍於己之敵死死釘在了黑山,為大軍回師遼西、全殲廖耀湘兵團贏得了決定性的時間。“兩強相遇勇者勝”,黑山阻擊戰讓第十縱隊一仗揚名,剛剛組建一年的部隊打出了一流的戰績,創造了威武雄壯震撼全國的防禦戰戰例。默默無聞的黑山,因這場浴血之戰而載入史冊。
珍貴詳實的歷史資料,參戰老兵和親歷群眾的回憶,專家學者的論述分析,三維電腦技術的戰場還原,紀錄片攝製組用嚴謹認真的製片態度、精心創新的藝術形式給我們呈現了一道精神盛宴。穿過歷史的塵煙,向我們走來的是一個個鮮活的面容。有在“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不惜一切代價,支援前線打勝仗”的號召下奮勇支前、獻出寶貴生命的黑山群眾,有斷骨再沖和手握爆破筒與敵人同歸於盡的無畏戰士,有靠前指揮、帶隊衝鋒的指揮員……震撼人心的電視畫面,帶給我們更多的是一份厚重悲壯的精神力量。正如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唐義路在紀錄片中總結的那樣:“第十縱隊的廣大指戰員,有堅定的革命信念,有堅強的革命精神,聽黨指揮、英勇善戰的黨性原則。各級指揮員身先士卒、率先垂範,特別是在戰鬥中敢於刺刀見紅。歸結到一點上,可以把它稱為‘黑山阻擊戰精神’!”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65年過去了,但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人們永遠不會忘記。47軍不會忘記。無論是解放戰爭中戰平津、打宜沙、進川貴,還是參加入朝作戰等,他們始終發揚黑山阻擊戰優良傳統,把“猛打、猛追、猛攻”的“猛進精神”貫徹始終,為共和國立下了赫赫戰功。現在,黑山阻擊戰精神已成為這支部隊的靈魂,為47軍實現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提供著不竭的動力源泉。黑山人民不會忘記。2011年,在總結黑山阻擊戰精神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發展需要,黑山人提出了“團結、創新、務實、爭先”的黑山精神,這是對阻擊戰精神的進一步發揚。黑山的土地上凝結著烈士的鮮血,更凝結著47軍和黑山人民在血與火的考驗中建立的生死情誼。阻擊戰主戰場遺址“101”高地和烈士陵園早已成為黑山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得到歷屆縣政府和47軍共同的保護和修繕。一代代人將牢記,遼瀋戰役的奠基之戰點亮了全中國解放的曙光,讓站起來的中國人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未來。

作品評價


戰爭的硝煙雖然已經散盡,但黑山精神長存。歷史題材文藝作品的力量,正在於傳播歷史,提振人心。紀錄片《黑山阻擊戰》通過回顧歷史事件、重溫歷史精神的方式,鼓舞著後來人前行。身後是厚重的歷史,是高高聳立的黑山阻擊戰紀念碑,前方是徐徐展開的新時代畫卷。由槍、紅旗、花環組成的紀念碑造型如同“凝視的眼睛”一樣,一直都在凝視著我們,凝視著我們走在民族復興的圓夢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