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福星鄉的結果 展開

福星鄉

四川閬中市福星鄉

福星鄉原名梅溪鄉,因有美麗的梅溪河而得名。地處閬中市東南部,距離市區37公里,東臨閬中市水觀鎮,南與南部縣永定鎮接壤,西靠閬中市洪山鎮,北接閬中市金埡鎮。全鄉幅員面積24平方公里。現轄6個行政村(皂角宮村、牌坊樓村、黎家井村、金龜庵村、鋪埡廟村、黑土地村)和1個居委會(根據發展的需要,將原牌坊樓村2社、6社及場鎮常住居民整編合併成立),全鄉34個農業合作聯社,全鄉共有人口3457戶、10636人(其中:農業人口9752人),是較典型的農業鄉鎮。

鄉情簡介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全鄉共有耕地面積8390畝,其中:水田4357畝,旱地4033畝。美麗的梅溪河縱貫全鄉,土壤肥沃,雨量充足,自然條件優越。全鄉農作物以水稻、玉米、紅苕、小麥、油菜為主,間種如大豆、高粱、豌豆、胡豆、洋芋等其它雜米作物。年糧食產量為4700噸,油料370噸,年養蠶600餘張,年出欄生豬1.2萬頭,肉牛300頭,家禽5萬餘只,年產水果180噸。人均年純收入2500元。勤勞智慧的福星人民,在這片沃土上辛苦地耕耘,勇於接受新鮮事物,解放思想,創新觀念,凝聚人心,振奮精神,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全面推進鄉鎮機構配套改革,確保福星鄉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事業的全面協調發展。

農民經濟


(一)、強化“四大”產業,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
按照規模化生產、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經營的要求,依靠自然優勢和發展現代化農業的有利條件,不斷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推進我鄉糧食、蠶桑、畜牧、宗教旅遊“四大”產業建設。
1、鞏固發展優質糧食基地。依託泰國米業,做強做大優質稻項目產業。全鄉已建成4000畝優質稻生產基地。以國家糧食直補和綜合補貼等系列惠農政策,把傳統的優勢項目糧油生產做大做強,在單產和品質上下功夫,提高糧食生產效益,確保糧食安全。
2、鞏固發展蠶桑生產基地。根據市場需求,以品種換代為重點,以提高產桑量為手段,加大一步成園的栽植力度,加強桑園管理,重視蠶桑產業,力爭養蠶1000張/年,建設好蠶桑基地。
3、著力建設現代化畜牧產品基地。通過宣傳、引導,把傳統的禽牧產業,如生豬、小家禽等的出售出欄量擴大,增加農民收入,嚴格落實市畜牧業發展目標,建好仔豬繁育小區1個。通過提供優惠政策,招商引資,肉牛養殖項目正在籌備和申報過程中,逐步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4、抓好禹跡山的宗教旅遊開發項目,大力發展旅遊經濟。

行政轄區


福星鄉下轄村:居委會
皂角宮村牌坊樓村黎家井村金龜庵村鋪埡廟村黑土地村

人口數據


總人口10991
5648
5343
家庭戶戶數3022
家庭戶總人口(總)10947
家庭戶男5612
家庭戶女5335
0-14歲(總)2338
0-14歲男1298
0-14歲女1040
15-64歲(總)7646
15-64歲男3891
15-64歲女3755
65歲及以上(總)1007
65歲及以上男459
65歲及以上女548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0616

鄉屬學校


閬中市福星鄉中心學校

2006年建制合併:


原皂角宮村與原梅子灘村合併為皂角宮村(簡稱1村)
原牌坊樓村與原張鹽井村合併為牌坊樓村(簡稱2村)
原黎家井村未作調整(簡稱3村)
原金龜庵村與原碑埡口村合併為金龜庵村(簡稱4村)
原鋪埡廟村與原涼水井村合併為鋪埡廟村(簡稱5村)
原黑土地村未作調整(簡稱6村)

地理環境


屬淺丘寬谷地貌,地勢東北高,漸向西南低下,地貌略成階梯形,近似七狀山。最高海拔662米,最低海拔360米。土壤類型以黃紅紫泥土和棕紫色土兩種類型。

河流


梅溪,又名“梅子溪”,全長15華里,嘉陵江支流之一。

著名人物


天卷書生:某著名網路寫手,生於閬中市福星鄉牌坊樓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