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冷戰
美國對抗中國的冷戰現象
新冷戰指的是美國為維護霸權統治,增加國內團結度、拉攏西方國家“站隊”,對抗中國的冷戰現象。
新冷戰”這個詞是美國敘事。新千年以來或者說冷戰結束以來,美國一直處在“獨自在險峰”的單極狀態,不知道如何維繫自己的單極霸權。時至今日,美國自身已經陷入內外困境——外部,妄圖維持自己霸權但不知道怎麼做更合適;內部,美國出現“身份認同”危機,當無多數族裔人口的趨勢越發明顯,“美國到底是誰的美國”之問困擾美國人,這對國家發展前景將產生很大影響。
面對內外困境,為了維持美國所謂的國際領導力,美國就回到了自認為所擅長的“冷戰劇本”下。試圖製造一個巨大的外部威脅,以此增加國內團結度、拉攏西方國家“站隊”。
2020年7月28日,美國《紐約時報》網站發表題為《與中國的冷戰會是什麼樣子?》的文章,內容編譯如下:
上周,美國國務卿邁克·蓬佩奧發表了一次演說,很多人把這次演說比作對中國的冷戰宣言。他說,自尼克松政府以來盛行的與中國“盲目接觸的舊模式”已經不復存在。
蓬佩奧的演說清楚地表明,這兩個大國之間的關係近幾個月已經到達最低谷。但這種對抗到底會是什麼樣子?以下是一些看法。
不同於上一場冷戰
理查德·方丹和埃利·拉特納在《華盛頓郵報》上稱,回顧冷戰歷史在更大程度上會令美中關係變得模糊而不是明晰。最初那場冷戰是由北約和華約成員國之間的對抗所界定。他們指出,這兩個集團之間幾乎沒有經濟活動,戰略地區的不結盟國家相對較少。今天的情況並非如此,世界各國同美國和中國都有牢固的安全和經濟聯繫。就連蓬佩奧都在上周的演說中承認,“中國已經深深融入全球經濟”。
美中兩國之間的聯繫也比任何時候的美國和蘇聯都緊密得多。巴黎政治學院國際歷史教授馬里奧·德爾佩羅在《衛報》撰文稱,兩國之間的互動既是全球化的產物,也是全球化的推動力:美國依賴中國的製造業工廠,並依賴中國購買其國債,而中國依賴美國接受它的出口並教育數十萬大學生。他寫道:“這種相互依賴現在定義了美中關係,並揭示了這些聯繫是多麼特殊和堅定。”
因此,中美之間任何衝突的展開和解決都很可能與冷戰不同。
“脫鉤”將重創經濟
納撒尼爾·塔普林在《華爾街日報》撰文稱,由於中美兩國經濟緊密相連,令它們“脫鉤”需要付出非常高昂的代價。美國人使用在中國生產的iPhone手機和個人防護用品,他們上的大學也因為幾十年來投資不足而靠支付全額學費的中國學生維持。
塔普林寫道:“如果‘脫鉤’繼續進行,那麼美國或許需要為基礎研究以及美國科學和數學教育投入比現在多得多的聯邦資金來填補缺口。這可能意味著提高稅收,以及為抵消可能出現的中國人才流失而對來自印度和其他國家的外國人才實行更友好的移民政策。最後,美國消費者需要準備好為一條安全、多樣的供應鏈支付更高價格。”
漢普夏學院和平與世界安全研究榮譽教授邁克爾·T·克萊爾在《民族》周刊撰文指出,令美國供應鏈多樣化的過程將漫長並且艱難。雖然目前由中國工人從事的工作可以轉移到墨西哥、泰國或越南等其他低成本製造業中心,但他預計這種轉移需要很多年才能完成。他說,從短期來看,“一場不斷加劇的冷戰所帶來的第一個後果可能是從新冠肺炎經濟崩潰中復甦的速度不如預期”。
合作才能防範危機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布雷特·斯蒂芬斯寫道,哪個國家會贏得這樣一場對峙,這一點目前不得而知。他說,由於腐敗和無能,美國海軍的狀態已經下滑。他問道:“如果美國和中國在某次由南海某個環礁引發的事件而大打出手,我們有信心獲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