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一個國際軍事集團組織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英語: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縮寫為NATO;法語:Organisation du Traité de l'Atlantique Nord,縮寫為OTAN),簡稱北約,是歐洲和北美國家為實現防衛合作而建立的國際組織,現擁有30個成員國。
北約1949年8月25日成立,秘書長是延斯·斯托爾滕貝格。
北約擁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規部隊,是西方的重要軍事力量。這是二戰後西方陣營軍事上實現戰略同盟的標誌,是馬歇爾計劃在軍事領域的延伸和發展,使美國得以控制以德國和法國為首的歐盟防務體系(歐盟27個成員國中,有21個都是北約成員),是美國實現超級大國領導地位的標誌。
北約的最高決策機構是北約理事會。理事會由成員國國家元首及政府高層、外長、國防部長組成。總部設在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
2020年3月27日,北馬其頓正式加入北約,成為北約第30個成員國。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北約擁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規部隊,是西方的重要軍事力量。這是二戰後資本主義陣營軍事上實現戰略同盟的標誌,是馬歇爾計劃在軍事領域的延伸和發展,使美國得以控制歐盟的防務體系,是美國世界超級大國領導地位的標誌。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曾被稱為北大西洋聯盟或北大西洋集團。北約的最高決策機構是北約理事會。理事會由成員國國家元首及政府首腦、外交部長、國防部長組成,常設理事會由全體成員國大使組成。總部設在布魯塞爾。希臘和土耳其於1952年、聯邦德國和西班牙分別於1955年和1982年加入該組織。
1949年北約在美國華盛頓簽署協定成立。
1949年4月4日,美國、加拿大、比利時、法國、盧森堡、荷蘭、英國、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和義大利在華盛頓簽署了北大西洋公約,決定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同年8月24日各國完成批准手續,該組織正式成立。
希臘、土耳其於1952年2月18日、聯邦德國於1955年5月6日、西班牙於1982年正式加入該組織。
在冷戰期間,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戰略目標,主要是防範華沙條約組織的大規模軍事入侵。因此,軍事的議題就成為北約安全戰略設計的主要考慮因素。35年後(1990年),民主德國脫離華沙公約組織,正式以德國之名義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冷戰後第一個北約軍事行動是1993年6月到1999年4月間的前南斯拉夫境內衝突的介入。
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華沙條約組織的解散和東歐劇變以及原蘇聯的解體,歐洲大陸的政治與安全局勢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北約的職能轉變為政治軍事組織,所要面對的議題也從過去的軍事威脅,擴散到全球恐怖主義、能源安全、全球變暖、疾病、網路攻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多元問題上。
1990年7月,北約第11屆首腦會議在倫敦宣布冷戰結束。
1991年12月,北約在羅馬首腦會議上決定與部分中東歐國家成立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
1991年12月,北約首創成立了由北約國家、前華約國家、獨聯體及波羅的海三國組成的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
自1992年起,波蘭等東歐國家相繼提出加入北約的請求。同年,北約批准了一項原則,允許它的軍隊離開成員國領土到其他地方參與維和行動。當年年底,北約便決定以軍事力量介入南斯拉夫危機。
1994年1月,北約布魯塞爾首腦會議通過了與中東歐國家以及俄羅斯建立“和平夥伴關係”計劃,12月開始向波黑派出維和部隊。
1996年9月,北約公布了《東擴計劃研究報告》。
1997年5月,取代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旨在加強北約同歐洲和歐亞大陸的非北約成員之間的安全關係的歐洲-大西洋夥伴關係理事會正式成立。
1997年7月,馬德里首腦會議決定首批接納波蘭、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約。
該組織的宗旨是締約國實行集體防禦,任何締約國同他國發生戰爭時,必須給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華約解體后,北約謀求擴大其使命,如維持和平和通過對話促進區域穩定等。
1990年9月24日,民主德國正式退出華約組織。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併入北約成員國聯邦德國,德國統一。
1999年接納波蘭、匈牙利、捷克三國為北約新成員國。4月23日~25日,北約19個成員國同“和平夥伴關係國”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在華盛頓舉行首腦會議,慶祝北約成立50周年。俄羅斯和白俄羅斯因抗議北約轟炸南聯盟拒絕出席會議。會議討論了科索沃局勢,通過和發表了《關於科索沃的聲明》、《華盛頓宣言》、《北約戰略概念》等文件。
2001年10月4日,北約第一次援引條北約憲章第五條,認為9·11的襲擊“應被視為對締約國全體之攻擊”。
使北約成員國從21世紀初的19個擴大到26個。
2003年6月,北約成員國國防部長會議決定通過精簡軍事指揮機構提高北約的應變能力。根據計劃,北約未來的軍事指揮系統分為戰略指揮部、戰區指揮部和戰術指揮部3個層次。北約現行的20個軍事指揮機構將在未來精簡到11個。在戰略層次,北約歐洲盟軍司令部和大西洋盟軍司令部將合併為盟軍作戰司令部,它將是北約“唯一的”最高軍事行動指揮部,總部設在比利時的蒙斯市。
另外,北約將建立一個職能性的盟軍改革司令部,負責促進和監督軍事改革,目標是加強培訓、改善軍事能力、檢驗和發展軍事原則、通過實驗評估新概念。該司令部的總部設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的諾福克。在戰區層次,現有的5個戰區司令部將精簡為兩個常設聯軍司令部,直屬盟軍作戰司令部。這兩個戰區司令部一個設在荷蘭的布侖森,另一個設在義大利的那不勒斯。此外,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設立"精悍的"常設聯軍總部,只負責海上部署任務。在戰術層次,現有的13個下級作戰司令部將精簡為6個,它們分佈在德國、英國、西班牙和土耳其等國,隸屬於上述兩個常設聯軍司令部。
2003年8月,北約進入阿富汗,開始了歐洲以外的第一次行動,北約參與了伊拉克的軍警培訓工作。
2003年9月1日,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司令正式更名為北約盟軍軍事行動司令部,全面負責北約所有軍事行動的指揮與協調,其最高軍事長官為克拉多克,2006年12月上任。
2002年11月21日,北約布拉格首腦會議達成了第二波的東擴決定,決定接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7個國家加入北約。
2004年3月,上述7國正式遞交各自國家加入北約的法律文本,從而成為北約的新成員,使北約成員國從21世紀初的19個擴大到26個。這是北約自1949年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擴大。
2016年5月18日,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披露黑山共和國將於2016年5月19日簽署加入北約的協議。黑山將於18個月之後正式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第29個成員。
2021年6月13日,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司令稱:烏加入北約將令其得以壯大。
近些年來,北約計劃在波蘭和捷克的建立導彈攔截系統。俄羅斯稱這一部署可能導致新的軍備競賽,可以增加相互摧毀的可能性。
自2015年起,北約“高貴夥伴”聯合軍演每年在喬治亞境內舉行一次。
2016年7月8日,北約首腦峰會在波蘭首都華沙舉行。會議將討論包括北約向波蘭和波羅地海三國派遣4個營兵力的決議。
2017年1月,美國海軍陸戰隊首次進入挪威展開訓練。2017年11月8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總部舉行國防部長會議,同意設立“大西洋司令部”和“地區司令部”。這是北約20多年來首次增設軍事指揮部門。
2018年6月7日,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宣布北約將在美國和德國增設兩個司令部,同時增加1200名軍事機構工作人員。6月26日,北約公布了《聯合空中力量戰略》,這是其成立以來發布的首份空軍戰略文件。
2018年7月,以美國為首的北約13國特戰部隊在波羅的海地區舉行了代號“特洛伊足跡”的聯合特戰軍演,內容幾乎涵蓋了海陸空全領域。
2019年2月6日報道,北約29個成員國代表在布魯塞爾總部簽署北馬其頓加入該組織的協議。
2020年3月27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在其官方網站宣布,北馬其頓正式加入北約,成為其第30個成員國。
2021年4月30日電,北約官員29日表示,在美國總統拜登宣布駐阿富汗美軍將撤出后,北約也已經開始從阿富汗撤軍。
成員國在集體防務和維持和平與安全方面共同努力,促進北大西洋地區的穩定和繁榮。
北大西洋理事會榮譽主席由各成員國外交部長輪流擔任,任期1年。現任軍事委員會主席孔德·巴特爾斯( Knud Bartels,丹麥人)。現任歐洲盟軍最高司令菲利普·布里德洛夫(Philip M. Breedlove,美國人),2000年5月3日就職。
延斯·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1959年3月16日生於挪威首都奧斯陸,畢業於奧斯陸大學,曾獲經濟學碩士學位,挪威經濟學者,挪威工黨領袖和挪威王國前首相。26歲擔任工黨青年團主席。1990年起在政府、議會和工黨內擔任重要職務。對內主張福利與社會公平、務實經濟發展和政治改革。在外交上倡導和推動聯合國框架下的多邊主義。曾於2000年和2005年兩度出任挪威首相,其第二個首相任期持續到2013年。
2014年10月1日接替安諾斯·福格·拉斯穆森,出任北約第十三任秘書長。
國際秘書處
國際秘書處(International Secretariat),負責北約會議的籌備。秘書長除領導秘書處外,也是部長理事會、防務計劃委員會、核防務委員會和核計劃小組的主席。
軍事委員會
軍事委員會(Military Committee),系北約最高軍事指揮機構,由參加軍事一體化指揮系統的成員國總參謀長組成。每年約開會三次,負責就北約防務問題向部長理事會和防務計劃委員會提出建議,並對下屬各主要戰區司令部實施領導。軍委會主席由軍委會成員推選,任期3年。其日常事務由各國總參謀長任命的常駐軍事代表組成軍事代表委員會負責辦理。軍委會下設國際軍事參謀部,負責實施軍委會的政策和計劃,此外還設有3個軍事指揮機構: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大西洋盟軍最高司令部、美國-加拿大地區計劃小組。
北大西洋議會
北大西洋議會(NATO Parliamentary Assembly)。這是北約26個成員國及17個聯繫國議會間組織,議員由各國議會指定,名額按國家人口比例分配。議會宗旨是鼓勵各國議會間的合作,密切各國議會與北約機構的聯繫,推動實現北大西洋公約的目標。議會每年召開兩次全會。
北大西洋理事會
北大西洋理事會(North Atlantic Council),亦稱北約理事會,即部長理事會,最高決策機構。由成員國外長組成,必要時國防部長、財長甚至政府首腦也可與會。每年兩次例會。在部長理事會休會期間,各成員國大使級常駐代表負責理事會日常工作。
(防務計劃委員會)
防務計劃委員會(Defence Planning Committee),由參加北約防務一體化指揮系統的成員國國防部長組成(法國於1966年7月1日退出軍事一體化機構,1995年12月起參加國防部長會議和軍委會會議,但仍不參加軍事一體化機構。西班牙於1982年加入北約,但不參加軍事一體化機構。1997年12月2日,在北約秋季理事會上,西班牙因其在直布羅陀海峽制空權得到保證,宣布重返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冰島因無軍隊不參加上述委員會),每年開會兩次,負責審議北約防務政策和軍事計劃。1966年北約又設立專門負責核防務政策的核計劃小組(Nuclear Planning Group,法、冰未參加)。1968年,除法、冰之外的北約歐洲成員國國防部長組成非正式的北約"歐洲小組"。
2010年,北約解散了防務計劃委員會,將它的監督防務計劃執行的職能轉移到理事會。
經過5次擴大,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已形成了擁有29個成員國的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集團,其邊界直接與俄羅斯領土接壤。以下是北約歷次首腦會議的簡介:
1957年12月,第1次首腦會議在巴黎舉行。會議重申對和平與安全的立場,強調建立核武庫的必要性,決定把中程導彈交給北約駐歐洲最高司令支配。
1974年6月,第2次首腦會議在布魯塞爾舉行。會上簽署了大西洋宣言,重申所有成員國對成立公約所承擔的義務。
1975年5月,第3次首腦會議在布魯塞爾舉行。會議重申集體防務義務和對付經濟問題的互助義務。
1977年5月,第4次首腦會議在倫敦舉行。會議承認人權是國家間合作的基本原則,開始研究對東西方關係的長期趨勢和對防務的需要。
1978年5月,第5次首腦會議在華盛頓舉行。會議著重討論北約同華沙條約組織的關係,並就北約的長期防務計劃作出決定。
1982年6月,第6次首腦會議在波恩舉行。會議討論了在歐洲部署新式中程核導彈和與原蘇聯進行談判等問題,通過了《波恩宣言》,強調了防務與對話並重的雙重戰略。
1985年11月,第7次首腦會議在布魯塞爾舉行,美國總統里根向盟國通報了他在日內瓦同原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舉行會談的情況。
1988年3月,第8次首腦會議在布魯塞爾舉行。會議重申堅持北約的威攝戰略,對原蘇聯既保持對話,又保持有力的防務。會後發表了題為《朝著常規武器控制目標前進》的聲明。
1989年5月,第9次首腦會議在布魯塞爾舉行。會議通過了關於防務和軍備控制政策的總體方案及處理東西方關係的政治聲明兩個文件,並正式肯定了美國總統喬治·布希在會上提出的歐洲常規裁軍的新建議。
1989年12月,第10次首腦會議在布魯塞爾舉行。會議認為北約和華約均是“穩定歐洲的支柱”,強調西方要在急劇變化的形勢下協調立場,維持歐洲的邊界現狀。
1990年7月,第11次首腦會議在倫敦舉行。會上通過的《倫敦宣言》在強調北約繼續保持適當數量核武器和常規武器的同時,向原蘇聯和東歐國家表示了“和平友好意向”。
1991年11月,第12次北約首腦會議在羅馬舉行。會議通過了《北約新戰略概念》、《關於和平與合作的羅馬宣言》、《關於原蘇聯的聲明》等文件和對南斯拉夫實行經濟制裁的決定。
1997年7月,第14次馬德里會議正式決定,首批接納波蘭、匈牙利和捷克三國加入北約,北約東擴計劃正式啟動。
1999年4月,第15次會議在華盛頓舉行,在慶祝北約成立50周年的同時,通過了面向21世紀的新戰略。
2002年11月,第16次首腦會議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會議決定邀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加入北約;決定加強防務能力和對北約的軍事機構進行改革,並就國際反恐和伊拉克等問題進行了磋商。
2004年6月,第17次首腦會議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它是北約2004年3月實現新一輪東擴后的首次峰會。會議將主要討論北約戰略調整、下一輪擴大、與第三方發展新型關係等重要內容。
2005年2月,北約首腦會議在布魯塞爾北約總部舉行,加強盟國在北約框架內的合作,特別是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問題上的合作,是這次北約首腦會議的重要議題。
2006年11月,北約首腦會議在拉脫維亞首都里加舉行,會議通過了《里加峰會聲明》、北約未來轉型戰略等文件,並宣布北約快速反應部隊已完成組建工作。北約快速反應部隊由陸、海、空三大兵種的精銳部隊組成。根據北約計劃,這支快速反應部隊能在5天內部署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在單次補給情況下可連續30天執行各種使命。這些使命包括共同防禦、人道主義援助、作為先鋒為後續部隊開闢通道等。
2008年4月,北約首腦會議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舉行。北約擴大和阿富汗問題是此次峰會的重要議題。各成員國領導人決定,正式邀請克羅埃西亞和阿爾巴尼亞加入北約,但馬其頓的入約申請被暫時擱置,同時烏克蘭和喬治亞加入北約“成員國行動計劃”的申請也未被接受。會議決定邀請黑山和波黑加入北約專為致力於入約國家而建立的“強化對話機制”。會議發表聲明,承諾在阿富汗問題上共同承擔長期責任。
2009年4月3日-4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峰會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及德國的巴登巴登、凱爾舉行,慶祝北約成立六十周年,並正式迎接法國重返北約指揮體系。會議決定任命丹麥首相拉斯穆森為下一任北約秘書長,同時還就北約在阿富汗實施新戰略以及開始研究制訂北約新戰略構想等問題達成了一致。北約希望與俄羅斯建立“具有建設性的”關係。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為了遏制原蘇聯,維護其在歐洲的主導地位,聯合西歐國家成立的一個軍事政治組織。冷戰時期,他的對立面是原蘇聯與東歐國家組成的華沙條約組織。20世紀90年代后,原蘇聯解體,“華約”解散,北約存在的基礎已不復存在北約應該立即解體,為何北約向東擴張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國要繼續控制歐洲。北約創建的目的之一就是控制歐洲。歐洲幾個世紀以來,都是世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美國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企圖充當領導世界的角色。因此,美國軍隊不能撤離歐洲,沒有北約,美國靠什麼左右歐洲?左右不了歐洲,又怎能領導世界?
第二個原因就是西歐國家依靠北約,也就是依靠美國,來保證自己的利益。西歐國家早已意識到,歐洲的安全問題雖然不像過去那麼嚴峻,但即使像波黑地區衝突,沒有美國參與,歐洲自己也解決不了。俄羅斯雖然眼前沒有大的威脅,但並不意味著將來不會東山再起,歐洲將再度籠罩在俄羅斯的陰影之下。因此,現實的道路只能是承認美國的主導地位,維持並擴大北約。
進入90年代后,隨著華沙條約組織的解體和冷戰的結束,北約迅速調整戰略,以“全方位應付危機戰略”取代“前沿防禦戰略”,通過北約東擴和推行“和平夥伴關係計劃”竭力向中東歐和前蘇地區拓展影響,在歐洲安全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1991年5月28~29日,北約國防部長會議決定:用“全方位應付危機戰略”取代“前沿防禦戰略”;大幅度精簡部隊,組建一支由7個軍組成的主力防禦部隊、一支7萬人的快速反應部隊和各成員國武裝力量組成的後備部隊,以構成北約新的三層次防禦體系。
11月7~8日,北約在羅馬舉行首腦會議,通過了《北約新戰略概念》,對北約軍事戰略作出重大調整,放棄“前沿防禦戰略”,從過去主要對付原蘇聯轉向“預防衝突和處理危機”;縮小部隊規模,提高其靈活、機動和快速反應能力;調整“靈活反應戰略”,削減核武器,但仍將保持一定的核威懾力量。會議決定成立“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邀請蘇、波、匈、捷、保、羅和新獨立的波羅的海三國參加將於12月舉行的首次特別外長會議,以確定雙方在政治、安全方面的磋商和合作關係。
12月9日,北約舉行16國外長會議,次日同原華約國家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以及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外長聯合舉行了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北合會”)第一次會議。北合會發表了《關於對話、夥伴關係和合作的聲明》,決定加強北約和原華約成員國的聯繫機制,每年舉行一次成員國外長會議,每兩個月舉行一次大使級會議。聲明還確定了雙方的合作範圍,其中包括防務計劃、軍控、軍轉民、科技和環保等。
1993年6月10~11日,北約部長理事會春季會議和北合會外長會議相繼在雅典召開。北約部長理事會發表聲明,稱北約願向在波黑執行任務的聯合國維和部隊提供空中保護。
1994年1月10~11日,北約16國在布魯塞爾召開原蘇聯解體后的第一次首腦會議,主要討論了北約在新形勢下的新戰略和內部調整,與俄羅斯、中東歐國家關係以及波黑衝突等問題。會議提出了《和平夥伴關係計劃》,並發表了《首腦會議聲明》。
1995年5月31日,在北合會外長會上,俄羅斯外長科濟列夫宣布俄正式加入北約“和平夥伴關係計劃”,並簽署了北約與俄的《雙邊軍事合作計劃》和《定期公開磋商制度框架文件》。科濟列夫還發表講話表示俄仍反對北約東擴,稱北約東擴“既不符合俄羅斯國家安全利益,也不符合整個歐洲的安全利益”,“北約作為唯一的軍事集團與建立統一的歐洲潮流背道而馳”。
1995年12月5日,北約部長理事會通過北約東擴的研究報告並批准西班牙外交大臣哈維爾·索拉納出任北約秘書長。法國外長德沙雷特在會議上宣布,法國決定加強同北約的關係,重新參加北約軍事委員會和國防部長會議,但並不意味著法國參加北約的軍事一體化組織。隨後,北約舉行1979年以來首次外長和國防部長聯席會議,正式批准向波黑派出由北約指揮的、6萬人組成的多國部隊,以監督波黑和平協議執行。這是北約歷史上在非成員國領土上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包括俄羅斯在內的14個非北約成員國也參加了多國部隊。
1996年6月3日,北約部長理事會春季會議在德國柏林舉行,決定建立一支多國多兵種聯合特遣部隊,同意西歐盟國在美國不派地面部隊參與的情況下,以西歐聯盟名義動用上述部隊,並可使用北約參謀、情報、通訊、運輸和後勤等設施,對外實施維和、人道援助等行動。這也是北約建立歐洲防務特性的主要內容。
1997年3月20~21日,美俄就北約東擴、軍控和雙邊經貿合作在赫爾辛基舉行特別首腦會議。雙方在北約東擴問題上各持已見,但均表達一定的合作願望。俄不再堅持簽署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北約-俄羅斯雙邊關係文件,同意北約提出的,由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簽署具有“政治約束力”的國際協議。
軍事演習
5月29~30日,北約外長春季理事會在葡萄牙辛特拉舉行,決定成立“歐洲-大西洋夥伴關係委員會”,以取代北合會,強化和平夥伴關係計劃,還主張加強北約與地中海國家的聯繫,並決定為地中海沿岸國埃及、以色列、約旦、摩洛哥、突尼西亞、茅利塔尼亞六國培訓軍事人員。7月8~9日,北約成員國在馬德里舉行首腦會議,一致決定立即與波蘭、匈牙利、捷克三國舉行入約談判,在1999年北約成立50周年之前完成法定批准手續。會議通過的《北約東擴宣言》稱,北約絕不會把任何歐洲民主國家排除在外,羅馬尼亞、斯洛維尼亞將是第二輪東擴的候選國。北約首腦會議還通過了北約-烏克蘭特殊夥伴關係憲章。會議期間,“歐洲-大西洋夥伴關係委員會”舉行首次首腦會議。
12月2日,北約秋季國防部長會議在布魯塞爾舉行。由於英國在直布羅陀海峽制空權問題上對西班牙作出讓步和希、土在愛琴海制空權問題上達成妥協,北約內部機構改革向前邁出重要的一步。會議決定將北約軍事指揮機構層次由四級減至三級,各類司令部由65個裁減至20個,並決定1998年6月北約駐波黑維和部隊使命到期后,在波黑繼續保持一定規模的軍事存在。西班牙因其直布羅陀海峽制空權要求得到滿足,決定重返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16日,北約外長秋季理事會在布魯塞爾舉行。16國外長與波、匈、捷三國外長正式簽署波、匈、捷加入北約的議定書,並批准了12月2日北約國防部長會議就精簡軍事指揮系統、延長北約駐波黑部隊使命等達成的協議。
1998年5月28日~29日,北約外長春季理事會在盧森堡舉行,主要討論了科索沃、印巴核試驗問題。北約16國還與28個夥伴國舉行了“歐洲-大西洋夥伴關係委員會”外長會議。
2011年3月20日,法國“戴高樂”號核動力航空母艦從法國土倫海軍基地啟程,參與對利比亞的軍事打擊行動。
2011年3月23日美國、英國和法國已經達成協議,決定將對利比亞行動的軍事指揮權轉交給北約,同時參與行動的國家(包括阿拉伯國家)單獨組成一個聯盟,負責在政治上指揮行動。
22日,北約決定對利比亞實施武器禁運。據北約軍事官員介紹,北約成員國將有16艘軍艦參與這一行動。
北約制訂了三項有關利比亞的軍事計劃:人道主義救援,武器禁運和實施禁飛區。這三項計劃都得到北約決策機構——北大西洋理事會的批准。北約22日已經決定啟動武器禁運行動計劃,其他計劃何時啟動還要得到北約成員國一致同意。
聯合國安理會在2011年3月17日通過決議,決定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並要求有關國家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護利比亞平民和平民居住區免受武裝襲擊的威脅。利比亞政府在2011年3月18日表示,接受聯合國安理會相關決議,立即停火併停止所有軍事行動。
2011年3月19日美國接到的報告顯示利比亞軍隊與反對派仍在班加西激戰,為此巴黎峰會與會各方覺得不可再拖延下去。
2011年3月19日下午5點45分(北京時間20日0點45分),法國戰機率先向利比亞地面軍事目標開火。
2000年2月15~16日,北約秘書長羅伯遜對俄羅斯進行工作訪問,雙方恢復了中斷近一年的聯繫。
2000年5月3日,約瑟夫· 羅爾斯頓接替克拉克出任歐洲盟軍最高司令。
18日,北約秘書長羅伯遜在訪問芬蘭時表示,歐盟與北約之間的關係應是坦率和透明的,歐盟建立與北約并行的結構無論從經濟上、軍事資源和計劃能力方面都是不明智的。羅同時表示,美考慮從科索沃撤軍將使北約組織受到削弱。
18~19日,"北約在未來歐洲中的作用"會議在立陶宛維爾紐斯舉行,美、英、法及9個申請加入北約的國家外長和國防部長與會。9個申請國外長發表聯合聲明要求在2002年吸收它們入北約。
5月24~25日,北約外長理事會、北約-俄羅斯常設理事會、北約-烏克蘭理事會、歐洲-大西洋夥伴關係委員會相繼在義大利佛羅倫薩舉行。在北約外長理事會上,美通報了建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設想,但未能消除歐洲盟國的疑慮。俄外長伊萬諾夫參加了中斷一年多的北約-俄羅斯常設理事會會議,雙方重申致力於建立堅固、穩定和持久的合作關係,北約方面提出儘快在莫斯科設立北約聯絡處。克羅埃西亞正式加入"和平夥伴關係計劃"。
2000年6月5日,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京訪問義大利時提議,俄與歐盟和北約共建全歐非戰略性導彈防禦系統。
7日起,北約和波羅的海地區的11個國家在波羅的海海域舉行為期10天的海上軍事演習。
10日,美國防部長科恩在維爾紐斯與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等波羅的海三國國防部長就北約東擴和地區安全問題舉行會談時表示,北約東擴的步伐不會停止,俄羅斯對北約的決定沒有否決權。
2000年12月5日,北約國防部長會議在布魯塞爾舉行,美國防部長科恩警告說,如果處理不好歐盟快速反應部隊與北約的關係,將會削弱美國與北約和北約與歐盟之間的關係,北約有可能變成"歷史遺跡"。
14日,美總統布希的外交顧問、負責北約東擴事務委員會主席布魯斯表示,北約將爭取使所有申請國在2010年前加入該組織。
14~15日,北約外長理事會、北約-俄羅斯常設理事會、北約-烏克蘭理事會、歐洲-大西洋夥伴關係委員會分別在布魯塞爾舉行。北約外長理事會主要討論了北約與歐盟兩個機構在防務領域的關係問題,強調歐洲防務不是建立一支歐洲軍隊,雙方將以華盛頓首腦會議確立的原則為基礎處理兩機構間的關係,並初步商定雙方的會晤機制。因土耳其的堅決抵制,會議未能就歐盟共享北約指揮系統問題達成一致。北約與俄就進一步恢復雙邊關係舉行了會談,並就北約在俄開設聯絡處一事達成一致。
2001年1月,北約與歐盟建立"常設磋商安排",規定雙方外長每年開會兩次,大使級會議每季度召開3次。
2001年2月20日,北約駐俄新聞處成立,北約秘書長羅伯遜赴莫斯科出席儀式。
2001年5月28日至6月1日,北約在哈薩克首都阿拉木圖舉辦民事應急計劃和軍民兩用合作培訓班,哈和其它中亞鄰國均派員參加。
2001年5月29~30日,北約春季外長理事會、北約-俄羅斯常設理事會、北約-烏克蘭理事會、歐洲-大西洋夥伴關係委員會分別在布達佩斯舉行。外長理事會主要涉及馬其頓危機、巴爾幹地區和平、北約與歐盟合作以及導彈防禦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問題。北約各國重申了對東南歐安全與穩定的承諾。北約秘書長羅伯遜稱,北約曾為結束歐洲的分裂發揮了關鍵作用,21世紀初正在為拉近歐洲大陸各國的距離發揮著同樣重要的作用。會議期間,北約與歐盟舉行第一次正式部長級會議,就加強合作和採取聯合行動的可能性進行了磋商。
2001年6月7~8日,北約國防部長會議在布魯塞爾舉行,主要討論了北約內部的歐洲防務特性和導彈防禦等問題。美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就美擬研發導彈防禦系統向盟國作了進一步解釋,但未能完全消除盟國疑慮,各國決定就此繼續進行磋商。
2001年6月12日,北約軍事委員會與歐盟軍事委員會在北約總部舉行第一次會議,由北約軍委會主席文圖羅尼和歐盟軍委會主席哈格蘭德共同主持,雙方主要就發展安全合作交換了有關情況。
2001年6月13日,北約特別首腦會議在北約組織總部舉行,主要討論了北約下一輪東擴、馬其頓安全形勢以及北約軍事力量現代化等問題。北約秘書長羅伯遜重申將在2002年11月北約布拉格峰會上實現第二輪東擴。
2001年8月22日,北約應馬其頓總統要求,向馬派出3500人的部隊,執行名為"收穫行動"的維和使命,負責監督停火和收繳並摧毀阿族戰鬥人員的武器。2001年9月12日,北大西洋理事會就發生在美國紐約和華盛頓的恐怖襲擊事件發表聲明,強烈譴責國際恐怖主義,並表示準備啟動《北大西洋公約》第5條款對美國進行支援。隨後,北約又分別與俄羅斯和烏克蘭發表聯合聲明,對9·11恐怖襲擊事件予以強烈譴責。
2001年9月27日,北約宣布,"收穫行動"已順利完成,應馬其頓總統要求,以德國部隊為主的北約"紅狐行動"即日實施,為期3個月,到期后視情可延期。
2001年10月2日,北約秘書長羅伯遜宣布北約正式啟動《北大西洋公約》第5條款,支援美國對阿富汗反恐軍事行動。北約歐洲成員國於2001年10月7日向美國本土派遣預警飛機並提供空中走廊,支持美反恐軍事行動。
2001年10月3日,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京首次訪問北約總部。
2001年11月21至23日,北約秘書長羅伯遜就北約與俄發展新型夥伴關係一事赴俄活動,並向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京提交了關於雙方在反恐等領域進行深化合作的一攬子建議。
2001年12月6日、7日,北約秋季外長理事會在布魯塞爾召開,重點討論了北約與俄建設新型關係問題。同期召開的北約與俄常設聯合理事會發表聲明稱,雙方將在北約-俄羅斯雙邊關係基本文件基礎上,在2002年5月北約春季外長理事會之前建立一個包括磋商、合作、共同決策以及共同行動的新機制。該機制的性質和涵蓋範圍有待雙方在今後幾個月內通過談判確定。北約秘書長羅伯遜表示,新機制將使俄成為北約的"全面夥伴",俄外長伊萬諾夫稱,此舉是雙方關係中一項"意義深遠的變化"。但美國務卿鮑威爾強調北約將在所有問題上保持其獨立決策和行動權,不會在任何問題上給予俄否決權。
2001年12月7日,北約宣布,應馬其頓總統要求,在馬其頓的"紅狐行動"將延長3個月,直至2002年3月26日。
2001年12月18日、19日,北約國防部長會在布魯塞爾召開,討論了反恐、加強北約應對新型危機的能力和發展北約與俄關係等問題。
2009年3月17日,法國國民議會(議會下院)經過辯論和表決,通過了法國重返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的決定
2011年3月19日,北約成員國英、美、法對利比亞實施打擊,3月24日由北約正式接管利比亞任務。
1998年6月14日,北約秘書長索拉納表示,一旦解決科索沃問題的國際和平使命受挫,北約將動用軍事手段。
1998年10月13日,北約向南聯盟發出分階段實施有限空中打擊的“可行動命令”。北約秘書長索拉納稱,此含義是北約16國已將對南採取軍事行動的決定權交給北約歐洲盟軍司令。
1998年12月1日,荷蘭議會上院批准北約東擴議定書。至此,自加拿大於1998年2月4日第一個批准該議定書後,北約16國立法機構均已履行接納波、匈、捷三國入約的法律手續。
1998年12月8~9日,北約外長秋季理事會在布魯塞爾舉行,主要討論了北約新戰略。美國強調面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國際恐怖活動、地區和種族衝突的威脅,北約新戰略除堅持集體防禦原則外,還應包括“捍衛共同利益”;北約對外軍事干預只要符合聯合國憲章,不一定非要安理會授權。法等西歐國家認為“共同利益”的解釋彈性太大,強調“區外”干預不能無限度,北約對外干預不應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德外長菲舍爾再次表示希北約逐步改變核威懾戰略,作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加拿大、丹麥和挪威對德主張表示支持,但美、法、英堅決反對。與此同時,“歐洲-大西洋夥伴關係委員會”舉行外長會議,通過了1998年至2000年行動計劃。歐盟輪值主席國奧地利外長許塞爾同北約秘書長索拉納舉行了歐盟-北約首次會晤。1999年3月12日,北約在美國密蘇里州舉行儀式,正式接納波蘭、匈牙利、捷克入盟。三國表示,加入北約是為了尋求安全保障,使自己實現“回歸歐洲”的目標。美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對三國入約表示歡迎,並表示這不會是最後一批,因為北約東擴不是一個事件,而是一個進程。
1999年3月24日~6月10日,北約在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情況下,對南聯盟進行了大規模空襲。除美國、加拿大外,西歐13個盟國除希臘因自身利益不主張動武外全部參與。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西班牙、比利時、丹麥、挪威、葡葡牙10國直接參戰,冰島、盧森堡雖無空軍,但也通過出資或提供機場等形式予以支持,奧地利、瑞士、瑞典等傳統中立國也對北約行動表示支持。俄羅斯聯邦總統葉利欽發表聲明,強烈譴責北約空襲南聯盟,指責這是公開的侵略行為,決定立即凍結同北約的關係,召回俄駐北約的軍事代表,暫停參與北約的“和平夥伴關係計劃”。
1999年4月21日,捷克、保加利亞、斯洛伐克、匈牙利作出了向對南聯盟實施軍事行動的北約部隊開放領空、陸路、水路的決定。22日,羅馬尼亞宣布向北約開放領空。
1999年5月8日,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大使館遭到北約導彈的襲擊。同日,中國駐聯合國大使秦華孫表示,中國對這起事件感到十分震驚,強烈譴責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違反聯合國憲章轟炸我使館的野蠻行徑,並要求安理會立即召開緊急會議討論此事。同日,北約秘書長索拉納發表聲明稱,北約導彈襲擊中國駐南使館“純屬意外”,北約將對這一“災難性的錯誤”進行調查。北約向死難者家屬及中國政府表達“深深的歉意”,但北約不會因此停止對南聯盟的轟炸,除非南聯盟同意北約提出的停止轟炸的條件。
1999年5月9日,中國政府發表嚴正聲明,強烈抗議北約轟炸我駐南斯拉夫使館,指出北約的這一行徑是對中國主權的粗暴侵犯,也是對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的肆意踐踏,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必須對此承擔全部責任。
1999年6月9日,北約與南聯盟就南聯盟軍隊從科索沃撤出簽署協議。10日,北約秘書長索拉納在布魯塞爾宣布,由於南聯盟已開始從科索沃撤軍,北約暫停對南轟炸。
20日,索拉納發表聲明稱,由於南聯盟軍隊和警察已全部撤出科索沃,北約決定正式停止對南聯盟的轟炸。
1999年12月2日,北約召開防務計劃委員會和核計劃小組會議,並發表公報稱,北約的核力量將繼續為“保衛和平、預防強權和各種形式的戰爭”服務。會議呼籲俄羅斯批准第二階段限制戰略核武器條約並開始進行第三階段談判。
1999年12月15日,北約在布魯塞爾總部召開秋季外長理事會。美國副國務卿塔爾博特代替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出席了會議。會議主要討論了歐洲安全與西歐防務特性、美國戰區導彈防禦系統、科索沃、車臣局勢等問題。北約對歐盟在赫爾辛基首腦會議上作出的組建歐洲快速反應部隊的決定表示歡迎,但強調歐盟聯合防務計劃不應與北約背道而馳,而應促進大西洋兩岸關係,要求歐盟對北約中的六個非歐盟成員國土耳其、挪威、冰島、波蘭、匈牙利和捷克一視同仁。
2011年3月27日,北約決定全面接管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授權的所有針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
美國,北約領頭羊,聯合國乃至世界說話分量最重的國家。
英國,美國最可靠盟友,西歐三個綜合實力最強的大國之一,也是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法國,西歐三個綜合實力最強的大國之一,也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德國,曾經發起兩次世界大戰的國家,西歐三個綜合實力最強的大國之一,經濟居歐洲頭把交椅。
義大利,現代義大利人在血統上與古羅馬人有很深淵源。
荷蘭,北約歐盟最早的成員國之一。曾有著海上馬車夫之稱。與英國有特殊歷史淵源。
比利時,從尼德蘭分出去的南荷蘭,主體民族是信仰天主教的荷蘭人和法國人。也是北約歐盟最早成員國之一,首都布魯塞爾是北約象徵性總部。
盧森堡,世界最著名的大公國,國家小但是資歷卻很深。
西班牙,在英國之前曾是世界第一殖民帝國。
葡萄牙,曾經是殖民帝國,也是最貧窮的西歐國家。在抗擊摩爾人之後與西班牙分道揚鑣自立門戶。
丹麥,北歐最富饒的王國之一,地理位置重要,便於遏制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的行動能力。
挪威,最富個性的北歐王國,非常富饒,三次拒絕加入歐盟,至今還是非歐盟國家,卻能夠享受與歐盟國家同等待遇。地緣政治與俄羅斯北方艦隊接壤。
冰島,由於與挪威有著民族、宗教、文化的淵源,更像是挪威跟班,挪威不入歐盟它也不加入。地理位置重要,正好處於跨大西洋中心地位。
匈牙利,曾經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在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時期,它曾經是華約成員國之一,同時也曾經是受原蘇聯控制的衛星國。80年代后,政體因東歐劇變而變換,幾年後加入了西方陣營。
希臘,悠久文明古國,也是西方陣營最早出現的東正教(希臘正教)國家也是東正教(希臘正教)中心。曾經被昔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封建神權大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佔領,具有象徵意義的君士坦丁堡至今仍被土耳其人掌控,與土耳其人有著深仇大恨。
北約各成員國國旗
捷克,奧匈帝國一部分,也是大摩拉維亞國的一部分,之後和斯洛伐克組成聯合國家。二戰中被納粹德國統治,1945年原蘇聯解放捷克斯洛伐克。也是華約成員國之一,原蘇聯的衛星國。劇變后成為北約接收最早三個前華約國家。
斯洛伐克,重要中歐國家,曾經與捷克組成了聯合國家,是大摩拉維亞一部分。地處山區經濟不如捷克發達。
斯洛維尼亞,中東歐國家最早一個脫貧致富的國家(第一個加入歐元區第一個跨入發達國家行列)。
立陶宛,歷史上立陶宛公國曾非常有名,之後不斷遭受外敵入侵,不過一個必然事件就是原蘇聯因為東方戰線的危機而於1940年出兵吞併立陶宛。獨立后立陶宛投入西方陣營,與俄羅斯有著亡國亡種的國讎家恨。
拉脫維亞,受條頓騎士團影響的波羅的海民族,1940年被原蘇聯出兵吞併,近現代境況與立陶宛類似。
愛沙尼亞,宗教上與芬蘭有很深淵源,文化上與俄羅斯有很深淵源,1940年被原蘇聯出兵吞併,近現代境況與立陶宛類似。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克羅埃西亞,曾經併入南斯拉夫,之後重新獨立,因波黑戰爭、斯拉沃尼亞問題,加入北約及歐盟進度大大延緩。2009年成為北約新成員國,2013年成為歐盟新成員國,即是北約國家,也是歐盟國家。
羅馬尼亞,繼希臘之後成為第二批加入北約的東正教(希臘正教)國家。曾經淪為奧斯曼帝國的屬地。二戰後成為華約成員國,以及成為受原蘇聯控制的衛星國。在1989年的東歐劇變中,處死了當時的領導人——齊奧塞斯庫。隨後因為摩爾多瓦被割讓問題與俄羅斯有著深刻矛盾。地處巴爾幹玫瑰產區。21世紀初的經濟情況,非常不好。
保加利亞,也是繼希臘之後第二批加入北約的東正教(希臘正教)國家。曾經淪為奧斯曼帝國的屬地,也是巴爾幹戰爭的最大失敗者。二戰後同樣成為華約成員國以及成為受原蘇聯控制的衛星國。至今保加利亞對馬其頓問題一直耿耿於懷。地處巴爾幹玫瑰產區。境內有一特殊人群波馬克人(土耳其化的保加利亞人)。
阿爾巴尼亞,巴爾幹諸國最後一個結束奧斯曼統治的國家,也是受土耳其影響最大的國家,阿爾巴尼亞人大多轉宗伊斯蘭教。因此它也成為繼土耳其之後第二個伊斯蘭教主體的北約國家。
土耳其,地跨歐亞兩洲,曾經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所向披靡,差點滅亡西方文化。第一個加入北約的伊斯蘭教國家。地理位置重要,起到遏制俄羅斯黑海艦隊作用,是美國在近東中東地區的重要盟友。土耳其軍隊是北約第二大常設部隊,僅次於美國軍隊,有五個分支超過一百萬的軍警人員的綜合實力。土耳其被認為是中東地區最強的軍事力量(不包括以色列)。土耳其是北約成員國,也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創始會員國和二十國集團的成員。擁有雄厚的工業基礎,為世界新興經濟體之一,亦是全球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
黑山共和國,位於巴爾幹半島西南部,亞得里亞海東岸上的一個多山小國,於2006年5月21日,就行國內公民是否獨立投票,2006年6月3日黑山國會正式宣布獨立。2017年3月28日,美國參議院舉行表決,批准黑山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北馬其頓共和國,是位於東南歐的巴爾幹半島南部的內陸國家,東臨保加利亞,北臨塞爾維亞,西臨阿爾巴尼亞,南臨希臘。而古代馬其頓地區包括馬其頓共和國和希臘北部的中馬其頓、西馬其頓、東馬其頓-色雷斯。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一、北約正式邀請前華沙條約組織國家和歐洲中立國家參加“和平夥伴關係計劃”,在軍事演習、維和、危機控制等方面進行合作和政治磋商;
二、夥伴國可向北約總部派出聯絡員;
三、夥伴國必須承認西方的民主、人權標準,並尊重現有邊界。
北約"和平夥伴國"21世紀初有:烏克蘭(1994.2.8)、摩爾多瓦(1994.3.16)、喬治亞(1994.3.23)、亞塞拜然(1994.5.4)、芬蘭(1994.5.9)、瑞典(1994.5.9)、土庫曼(1994.5.10)、哈薩克(1994.5.27)、吉爾吉斯斯坦(1994.6.2)、俄羅斯(1994.6.22)、烏茲別克(1994.7.13)、亞美尼亞(1994.10.5)、白俄羅斯(1995.1.11)、奧地利(1995.2.10)、馬其頓(1995.11.15)、瑞士(1996.12.11)、愛爾蘭(1999.12.1)和塔吉克(2002.2.20)。2006年12月14日,北約正式接納塞爾維亞、波黑和黑山三個巴爾幹國家加入北約“和平夥伴關係”計劃。2018年5月31日,哥倫比亞正式成為北約在拉美地區的首個全球合作夥伴國。
馬爾他於1995年4月26日加入該計劃,1996年10月30日退出該計劃。波蘭、匈牙利、捷克於1999年3月12日正式加入北約後退出該計劃。
烏克蘭放棄申請加入北約
2013年10月23日的報道,北約秘書長拉斯穆森在當天表示,烏克蘭已放棄加入北約的努力,但將繼續尋求與北約在安全事務上進行更大的合作。
這個有4500萬人口的國家在2006年前申請加入北約。它在1991年從蘇聯獨立出來。它參加了以北約為首的軍事演習,並參與了諸如干涉波黑的作戰行動,以及索馬利亞海岸附近打擊海盜的巡邏行動。烏克蘭還為以北約為首的駐阿富汗國際部隊貢獻了一個醫療團隊。
但加入北約的努力引發了來自鄰國俄羅斯的強烈反對。俄羅斯是烏克蘭的主要貿易夥伴,它在頻頻對基輔施壓。莫斯科長期以來一直反對北約的東擴計劃。北約計劃將蘇聯的其他幾個國家納入其中。
中斷與俄羅斯合作關係
2014年4月1日北約宣布暫時中斷與俄羅斯的正常合作關係。
在當天舉行的有烏克蘭代外長出席的北約外長會上,北約和烏克蘭發布了聯合聲明。聯合聲明說,北約決定中斷與俄羅斯的民事和軍事方面的各項合作,只在北約-俄羅斯理事會層面繼續交流,以化解烏克蘭危機。
北約和烏克蘭在聯合聲明中還表示,雙方要加強合作,北約將協助烏克蘭進行防禦體系改革。雙方還表示,不承認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的合法性,仍希望通過政治和外交途徑解決烏克蘭當前領土問題。
宣布不會向烏克蘭東部派兵
2015年9月11日,負責政治問題和安全政策的北約副秘書長表示,北約不打算向烏克蘭東部衝突地區派遣軍隊援助烏軍。
舉行2002年以來最大軍演
“三叉戟接點”軍事演習
在俄羅斯空襲敘利亞成為美國和西方國家關注的焦點時,北約與俄羅斯圍繞烏克蘭展開的博弈並沒有絲毫減少。2015年10月4日開始,北約國家將在義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展開2002年來規模最大的軍事演習。這次演習將在烏克蘭危機的背景下提高部隊的備戰水平。
這場名為“三叉戟接點”的演習將從2015年10月3日持續到11月6日,涉及人員來自30多個國家,超過3.6萬名官兵將參與演習,包括來自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加拿大、挪威、德國、比利時和荷蘭等國的軍隊。此外,演習還將在大西洋和地中海展開行動。
軍方車隊在阿富汗遭自殺式爆炸襲擊
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市中心2015年10月11日上午發生自殺式爆炸襲擊,北約軍方一列車隊遭到攻擊,其中一輛被炸毀,傷亡情況暫時不明。
哥倫比亞成為北約在拉美首個全球合作夥伴國
哥倫比亞當地時間2018年5月25號,哥倫比亞總統桑托斯發表電視講話稱,哥倫比亞將在5月31號正式成為北約在拉美地區的首個全球合作夥伴國。他同時強調,哥倫比亞並不會直接參與北約的軍事行動。
哥倫比亞國內輿論認為,加入更多的國際組織有助於改善哥倫比亞內戰後的國際形象。但是也有分析認為,由於桑托斯的任期將於2018年8月結束,隨著新一屆政府的產生,哥倫比亞在內政外交領域都會面臨一系列的政策調整,因此哥倫比亞近期加入世界經合組織、北約等組織的實際效果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哥倫比亞是拉美地區的軍事大國,軍費開支僅次於巴西。
美國尋求削減在北約的開支
2019年11月,據美國國防官員和北約外交官透露,特朗普政府已採取行動大幅削減了在北約的開支,而減少的這部分將由北約成員國承擔。
成立70周年峰會
2019年12月3日,英國倫敦,北約成立70周年峰會召開,英國女王攜王室成員接待,共有29個成員國元首在白金漢宮齊聚一堂。
烏克蘭放棄申請加入北約
2013年10月23日的報道,北約秘書長拉斯穆森今天說,烏克蘭已放棄加入北約的努力,但將繼續尋求與北約在安全事務上進行更大的合作。
這個有4500萬人口的國家在2006年前申請加入北約。它在1991年從蘇聯獨立出來。它參加了以北約為首的軍事演習,並參與了諸如干涉波黑的作戰行動,以及索馬利亞海岸附近打擊海盜的巡邏行動。烏克蘭還為以北約為首的駐阿富汗國際部隊貢獻了一個醫療團隊。
但加入北約的努力引發了來自鄰國俄羅斯的強烈反對。俄羅斯是烏克蘭的主要貿易夥伴,它在頻頻對基輔施壓。莫斯科長期以來一直反對北約的東擴計劃。北約計劃將前蘇聯的其他幾個國家納入其中。
中斷與俄羅斯合作關係
2014年4月1日北約宣布暫時中斷與俄羅斯的正常合作關係。
在當天舉行的有烏克蘭代外長出席的北約外長會上,北約和烏克蘭發布了聯合聲明。聯合聲明說,北約決定中斷與俄羅斯的民事和軍事方面的各項合作,只在北約-俄羅斯理事會層面繼續交流,以化解烏克蘭危機。
北約和烏克蘭在聯合聲明中還表示,雙方要加強合作,北約將協助烏克蘭進行防禦體系改革。雙方還表示,不承認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的合法性,仍希望通過政治和外交途徑解決烏克蘭當前領土問題。
宣布不會向烏克蘭東部派兵
2015年9月11日,負責政治問題和安全政策的北約副秘書長表示,北約不打算向烏克蘭東部衝突地區派遣軍隊援助烏軍。
舉行2002年以來最大軍演
“三叉戟接點”軍事演習
這場名為“三叉戟接點”的演習將從2015年10月3日持續到11月6日,涉及人員來自30多個國家,超過3.6萬名官兵將參與演習,包括來自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加拿大、挪威、德國、比利時和荷蘭等國的軍隊。此外,演習還將在大西洋和地中海展開行動。
軍方車隊在阿富汗遭自殺式爆炸襲擊
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市中心2015年10月11日上午發生自殺式爆炸襲擊,北約軍方一列車隊遭到攻擊,其中一輛被炸毀,傷亡情況暫時不明。
哥倫比亞成北約在拉美首個全球合作夥伴國
哥倫比亞當地時間2018年5月25號,哥倫比亞總統桑托斯發表電視講話稱,哥倫比亞將在5月31號正式成為北約在拉美地區的首個全球合作夥伴國。他同時強調,哥倫比亞並不會直接參與北約的軍事行動。
哥倫比亞國內輿論認為,加入更多的國際組織有助於改善哥倫比亞內戰後的國際形象。但是也有分析認為,由於桑托斯的任期將於今年8月結束,隨著新一屆政府的產生,哥倫比亞在內政外交領域都會面臨一系列的政策調整,因此哥倫比亞近期加入世界經合組織、北約等組織的實際效果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哥倫比亞是拉美地區的軍事大國,軍費開支僅次於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