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規劃

新加坡規劃

新加坡實行,“居者有其屋”計劃。政府於1960年成立建屋發展局,從事規劃、建設和管理新城鎮,承擔公共住房建設,以低租金住房租賃給低收入階層,以低廉價格把住房出售給中、低收入階層。

正文


新加坡是新加坡共和國首都。共和國由新加坡島和54個島嶼組成,扼馬六甲海峽,面積618平方公里,其中包括1963年以來填海工程所得土地56平方公里;1984年人口為250萬人,人口密度約每平方公里4110人,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新加坡是東南亞煉油、造船等工業的基地和貿易金融中心;由於氣候溫和,城市建設和環境管理妥善,已成為著名的旅遊地。新加坡是典型的城市化國家,1965年獨立后,即開始編製城市規劃方案,1971年完成。這個規劃事實上也是國土規劃。
新加坡島西部裕廊新鎮為工業基地,佔地4860公頃,有780家工廠,可供10萬人就業,西南海面島嶼為煉油基地。規劃中以“走廊式”的全國快速幹道,將港口區、工業區、東部國際機場連接起來,並將新城鎮貫穿起來。泛島快速幹道和東部國際機場已於1980年啟用。規模巨大的地下鐵道工程也於1983年10月動工,全長66.8公里,預計1995年建成。按照規劃,全國半數人口的住處和工作地點,離地下鐵道線都在1公里步行距離之內。新城鎮都布置在國土中部的原始森林保護區周圍。每個新城鎮的人口為15~25萬人,有自己的工業用地和分散的工業點。城鎮中心設施完善,有購物中心(百貨商店、超級市場等)、文化中心、公園、體育中心和游泳活動中心。新城鎮應用社區規劃原則。新城鎮由若干個2~3萬人口(5000~6000戶)的社區組成,每2000戶設小學一所,社區中心有購物與聯絡所、幼兒園、會堂、老人院等設施。社區由若干鄰里單位(800戶,4000人)組成。鄰里單位中心有兒童遊戲場、娛樂設備、花園、店屋,在居民步行距離內有睦鄰活動場所,設有停車場。新加坡地少人多,所以採取高層住宅、高人口密度的建設方針。一般住宅為12層,個別住宅為25層。規劃嚴密控制建築物、人口等的密度和重視環境綠化,因而使新加坡成為“花園城市”。
1960年至1984年3月,共建造住宅50多萬套,為78%的居民提供了住房。目前每人平均居住面積超過15平方米。
1974年4月,新加坡成立城市重建局,著手改建舊市區。適應早期華人傳統生活方式的華人定居區,按照城市規劃和現代化的要求進行重建。不過仍將保存一部分古老的住宅區作為歷史見證。
新加坡在歷史上已形成多元化的建築風格。從70年代初期起,政府在市區建設中注意保持建築傳統,1970年成立了古迹保存委員會。按照該委員會的建議,有19座戰前的重要建築物被列為國家保護的古迹。1983年成立了新加坡協調委員會,並出版《古色新采》一書,廣泛宣傳保護風格多樣的歷史性建築。

配圖


新加坡規劃
新加坡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