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島
新加坡共和國的最大島嶼
新加坡島(英語:Singapore Island)是東南亞島國新加坡共和國的主島,面積約628.35平方公里,位於馬來半島南端,約佔全國面積的88.5%。新加坡島位於馬來半島南端,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尼廖內群島相望,北有柔佛海峽與馬來半島相隔,並以兩條長堤相連於新馬之間。
新加披島
新加坡島現代歷史要追溯至1819年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把該島建設成港口,在英國治下該地茁壯為重要的轉口港,負責印度支那以及東南亞間之貿易,進使該地成為主要的海港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新加坡島在1942年到1945年被大日本帝國所佔領,日本將淪陷的小島改名為“昭南島”,行政上稱作“昭南特別市”。當戰爭接近尾聲之際新加坡重新為英國統治也開始讓新加坡自治,新加坡渴望加入馬來亞聯合邦並在1963年和該國一起建立馬來西亞,然而社會內部的矛盾與激化,促使人民行動黨和掌握馬來西亞政權的巫統產生歧見,最後馬來西亞將新加坡逐出聯邦,新加坡這個彈丸小島在1965年8月9日成為獨立的共和國。
在面臨失業率高以及住屋不足的壓力下,新加坡開始一連串的現代化過程,建立起輕工業、發展大型國宅以及重金投資在公共教育上,從獨立后新加坡每年經濟成長率高達9%以上,在1990年代該地成為世界最為繁榮的國家之列,伴隨而來的是高度經濟發展的自由市場經濟、國際貿易,以及在亞洲僅次於日本的國民平均所得。
新加坡島
天然次生林,其土地專門用來收集雨水,併發揮著重要的“綠肺”功能。該區包括了新加坡主要的水庫-麥里芝蓄水池、實里達蓄水池上段、貝雅士蓄水池上段和下段。中央集水區也是新加坡島4個自然保護區之一,另外三個是拉柏多自然保護區、雙溪布洛濕地保護區和武吉知馬保護區。新加坡島在城市綠化方面相當成功,而有“花園城市”之稱。
新加坡島地處熱帶,長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為赤道多雨氣候,長夏無冬,氣溫年溫差和日溫差小,年平均溫度在24攝氏度至35攝氏度之間:最冷月為1月,受來自中國的東北季候風影響,加上低壓帶的南移,較乾燥的東北風會令新加坡的平均低溫徘徊在攝氏23至24度左右,而且天色也會比較好;而到了4月至5月這段期間,低壓帶的北移和東亞大陸高壓帶的減弱的影響下,氣溫會有輕微回升,而且雨量也會增多。
新加坡島的濕度較高,每日平均相對濕度早上為79%,下午為73%。降雨充足,也常有雷暴,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每年11月到1月為雨季,受較潮濕的季風影響,雨水較多。此外,新加坡島由於在數十年來市區發展迅速,使全國皆受熱島效應影響下,平均溫度也比鄰近熱帶城市明顯更高。新加坡島早期的移民多聚集在中南部的新加坡河出海口一帶,其他地區則大多是熱帶雨林或農業用地,但是今天基本上都已城市化,除了少數的自然保護區。
新加坡島公路總長約3200公里,其中9條高速公路全長160公里。馬來亞鐵道在新加坡經營跨境鐵路服務。跨境鐵路服務從新加坡島北部邊境—兀蘭火車關卡開始,由此可前往西馬來西亞各地,甚至泰國。新加坡市區位於新加坡島的南岸,市區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花園城市”之稱。珊頓道是第四大金融中心,毗鄰的吉寶港口是全球第二大港口。海港碼頭(新加坡港)分佈在南岸西段(裕廊碼頭、巴西班讓碼頭、吉寶碼頭)及北岸中段(三巴旺碼頭),新加坡樟宜國際機場在島東端樟宜,另外一個國際民航機場—實里達機場則建在島東北端,其餘6個軍用機場分別位於登加、巴耶利峇和三巴旺等地。新加坡島與南北岸外的離島,如烏敏島、德光島、龜嶼、聖約翰島、毛廣島,都有輪渡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