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村

山西南郊區鴉兒崖鄉下轄村

喬村位於南郊區政府西南二十五公里處,距鴉兒崖鄉政府不足十公里的西南,口泉河畔。全村現有145戶417人,土地面積6270畝,其中耕地1100畝。

地理環境


隨地處山區,溝壑縱橫,但鐵路市郊列車、新王公路為我村的主要交通要道,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廠礦林立,經濟繁榮,與同煤集團挖金灣、王村煤業公司東西相鄰。地下資源豐富,煤炭儲量可觀,是一個典型的以發展礦產資源經濟為龍頭的山區村。

社會


整體搬遷

喬村由於採煤造成村子底下出現採空區,村子變成了“懸空村”。2014年,山西省對採煤沉陷受損較為嚴重的8個鄉鎮啟動試點工作,在這74個村進行試點搬遷治理。大同市南郊區鴉兒崖鄉喬村屬於第一批搬遷試點村子。

辦公活動場所

2005年對村委會大樓和村小學校分別進行了室內裝飾粉刷和擴建,併購置了相關辦公設備,大大提高了我村兩委的辦公效率,按照“五位一體”和“八有”標準(辦公、教育培訓、服務、文化、娛樂)(有辦公室桌椅,有規範的黨旗,有村“兩委牌子”,有檔案、資料櫃,有村務、黨務公開欄及科普宣傳欄,有各類規章制度,有電教設備,有學習資料),我村有規範的辦公場所和黨員活動場所,使之真正成為“群眾之家”和“黨員之家”。
總之,喬村在鄉黨委、鄉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取得了點滴的成績,但還需繼續努力。近年來,為了響應國家關井壓產的號召,我村顧大局、識大體,積極配合上級有關部門關閉了村內煤礦。這直接切斷了全村的經濟命脈,煤礦關閉造成經濟收入銳減,地質災害導致村民居住環境惡化。困難孕育著生機,黨支部帶領全村人民知難而進,緊緊抓住轉型發展的歷史機遇,爭取上項目,安排村民就業,確保集體有收入,農民有出路。村莊整體搬遷后,又將是一個欣欣向榮的喬村屹立在雲中大地。

政治


農村生產

我村土地貧瘠,倚山傍礦,產業結構非常單一,主要以煤為主。改革開放以來,依託當地煤炭資源優勢,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很快使集體經濟壯大、農民致富,1994年被評為“小康村”。但隨著煤炭資源的枯竭和國家煤炭產業政策的調整,煤礦關閉后,集體、村民收入渠道減少,增長速度放緩,甚至出現了返貧現象,到如今可以說我村的經濟發展因煤而興,因煤而哀。面對客觀現實,我村黨支部、村民委員會和現有的黨員22名及全體村民。在鄉黨委、鄉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艱苦創業、轉型跨越、和諧發展、再鑄輝煌”的總體要求。以壯大集體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出發點,不斷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支部的核心領導作用,有力地推動了全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健康發展,呈現出“平安、富裕、和諧”的大好局面。
財務公開、村務公開:多年來我村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堅持以人為本,把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放在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重要工作來抓。從一九九八年後半年開始推行村務公開,就建立了各項會議制度,公開欄資料拍照留檔,並建立各種台賬。近年來,隨著村級工作逐步民主化、年度化、規範化,我村不斷完善公開制度,豐富公開內容,創新公開方式。通過開展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促進了農村基層組織廉政建設,推動了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收到良好的效果。
為了積極響應上級黨委號召,我們又推行了“四議兩公開”制度,通過“四議兩公開”工作法的實踐和完善,農村黨建紮實推進,鄉風文明日新月異,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同時我村堅持每季度財務公開,實行嚴格的民主理財制度,一直以來為搞好村務公開工作,我們設置了高標準的公開欄,近年來隨著村務公開工作的制度化、明確化,我們不斷規範財務公開,多年來我們一直建立台賬,每季度財務收支明細公開上牆,使財務公開更加具體化、明朗化,保障群眾的決策權、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為進一步貫徹市農廉工作會議精神,提高我村農廉工作的整體水平,我村在健全和完善原有自治機構和規章制度的基礎上,創辦了《村情季報》既宣傳了黨的方針政策,又報道村情簡訊和村務公開,反映村情民意等等,受到廣大農民的熱烈歡迎。我村通過實施“陽光村務”,廣大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群眾監督力度得到加強,這對於轉變村幹部作風,增強廉潔自律意識,促進黨風廉政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從一九九八年實行村務公開到現在,我村沒有發生一起因財務管理混亂而造成的群眾上訪案件。